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一、背景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地处中原腹地,九州之中,地理位置优越。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夏、商古都,郑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郑州市作为中部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人类历史刚刚破晓时,城市便已经具备成熟形式了。"城市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所处的环境,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差异,城市的形成往往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郑州市属于豫中地区的中心城市,位于黄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体,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适合自己生存的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物质实体。城市化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也与交通工具的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交通工具促进了城市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的并且愈益严重的是空气污染和交通噪声问题。关注交通污染,治理交通公害已经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交通污染对城市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危害通常所说的交通污染主要是指由道路交通产生的有害于人体…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又把<易传>"人文化成"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一种"人文宇宙观",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而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这就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相似文献   

4.
工业革命让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探究现代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的方法,通过分析现代建筑活动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原因,以及研究中国传统地域性建筑——福建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对其选址布局、建筑材料、结构、内部空间进行分析,尝试归纳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的方法,为现代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孕育中的旅游伦理学--近年来西方国家旅游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行和旅游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旅游活动中的伦理问题的存在也和旅游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二战以后,"大众旅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出来,因此,旅游研究便开始关注旅游发展伦理问题;与此同时,应用伦理学研究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旅游发展这一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空间、形式、功能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环境设计,它更多的是在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中提升城市的整体面貌。城市景观设计从社会、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多个角度考虑,兼顾社会与自然,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安逸、美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如何实现城市景观与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从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出发,根据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景观设计提出一些要求,为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8.
吕倩倩 《美与时代》2014,(11):25-25
通过对《园冶》卷三中的铺地篇进行研究,对《园冶》的铺地理论进行阐释,并提炼其现实价值,其所阐述的园林铺装设计理论与经验不仅对研究古典园林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当前我国景观设计中的铺装实践,同样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当下,环境危机日益严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精神焦虑的双重夹击,使人类产生出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反思作为地球一员的人类对于维护自然的感性价值和追问产品设计师的社会责任,解析当下文化创意中流行的绿色设计如何将美学与环保理念融合。意大利WEWOOD公司采用暖木的基调生产手表和西蒙·艾尼弗设计的"新时代雨伞架"都体现了绿色创意美学,这两种成功的设计案在倡导保证产品功能性和效率性的前提下,提升了其生态属性并鼓励消费者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不存在无价值的政治。政治伦理的产生,正是根源于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价值选择。从政治伦理的发生看,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对政治实质和政治形式的价值分析、对"政治是什么"与"政治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取向、对政治的实质价值和形式价值的抉择,是政治伦理发生和建构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1.
从自然环境自律性的视角,去研究中国山水画里所蕴含的城市设计意境观,通过研究前人优秀的作品结合实践创作来分析中国山水画里自然环境的构成特征、表现手法以及其所体现的审美趣味、意蕴情致、语言个性及价值取向。同时,从中国山水画里自然环境观所表现的特征中去分析其现代城市设计的构成因素和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景观的应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了"生产性"这一方面,它是结合自然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产物。生产性景观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注重体现出人类智慧,将人文精神体现于城市环境设计和规划当中。在对生产性景观中植物要素的应用过程中,要注重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发挥生产性景观中植物要素的功能和作用,与城市环境设计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生产性景观应用的目标,更好地促进城市化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和解:“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军 《哲学研究》2012,(9):28-31,46
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到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再到自然的"内在价值"论和回归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对生态哲学的基础的讨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上收效甚少。"绿色发展"的"道"在哪里?按照笔者的看法,如果不打破资本价值观的统治,"绿色发展"就仍然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因此,对"绿色发展"必须从价值观革命的角度加以审视;而在这方面,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解"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我国健康城市发展,从健康城市观念、认同和文化形成角度,系统梳理了健康城市观念发展、国际发展历程、中国发展历程、社会组织研究机构与公众对"健康城市"建设参与等;深入分析了"健康城市"建设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并从继续深化对"健康城市"观念的理解、培养"健康城市"文化、政府携手社会共同强化"健康城市"认知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健康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索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之间关联的纽带,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城市品牌形象提升与发展,为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地域文化融合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引用"双钻石模型"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中的关联之处,通过反复研究和验证,最终完整、系统地建构了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的"双钻石模型"。文章致力于找寻更贴合地域文化的城市品牌形象建设方式,为城市品牌形象建设增添新的理论研究案例,为城市自身发展带来新的助益。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前日益恶变的环境态势,"环境悬崖"概念的提出无疑打开了人类重新认知和反思环境问题的视野,有助于提升人类全面检讨自我的能力。若想要实现可持续地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共生观,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地球生命和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彻底改变人类社会无限度、无节制的生存与发展模式,探索和创建起有限度、有节制的生存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论式的反映,艺术的根源在社会生活,谁不承认这一说法,就被扣上"主观唯心主义"的帽子.这种观点至今仍然占据着艺术理论的教科书.在我看来,艺术不属于认识论范畴.无所谓"唯物"、"唯心"之分.艺术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价值——情感的形象建构,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生存结构和精神结构之中.人类的生存结构是艺术发生发展的根据,人类的精神结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源泉.与艺术相关的人类的精神结构有四个层次,它包含着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当前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价值事件在人类心灵中的深厚积淀和人类的理想与想象的丰富内容.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和确定艺术的根源,把艺术只当做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识论式的反映,是极其浅陋的,它会引导艺术退化为非艺术.  相似文献   

18.
以城市步行环境的铺装设计现状作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钟楼这一环线的步行环境为例,对该地区铺装设计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解读,从中发现城市步行环境铺装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并结合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其自然环境的恶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的上升成正比。自然环境中土壤开始失去营养,水体开始失去净化的作用,森林逐渐消失并失去城市之肺的作用。而在城市中,自然绿地空间的消失逐渐使城市环境恶化,并出现大量废弃空地,这些死角空间往往缺乏管理维护,最终成了天然垃圾场。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中为了满足城市公园是具有改善城市环境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空间的作用,对废弃空间大多采用大兴土木、重新设计的模式,但按照以上观念设计的公园往往耗资巨大,其价值与投入往往不能形成正比,甚至在某些城市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和原始环境破坏等问题。文章以天津桥园公园为例来介绍其对废弃死角的修复改造模式,从而探究出利用城市废弃空间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20.
环境行为学是基于环境心理学来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所产生的关系和作用,研究人的经验、行动、感知等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物质环境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在经济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极大程度上带动了城市旅游的发展。公共设施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部分,其完备性与发展能力直接决定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从环境行为学和公共设施的概念出发,以牡丹江城市为例,从城市美化类设施、安全设施、休憩服务类设施、交通运输管理类几个方面来研究城市旅游公共设施系统,为优化城市旅游公共设施系统、促进旅游业支持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