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介艺术以新媒介为依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介艺术的应用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的公共空间如同城市的一面镜子,彰显着城市的文化与内涵。在过去城市空间一直扮演着传统媒介的工具身份,现如今新媒介艺术在公共空间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感知体验,同时也给城市公共空间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文章主要阐述了城市公共空间中新媒介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新媒介艺术应用在城市公共间建设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道家设计思想对各个类型的设计作品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设计思想在景观、建筑设计中深有体现。"无中生有""虚实相生"的道家设计思想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深有体现,"实"是指建筑空间中实体的墙壁、天花和地面;"虚"是指镂空的门窗,建筑空间中的有趣性、层次感和多样性,离不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道家设计思想。在景观设计中,大力提倡生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设计思想深受道家设计理念的影响,同时,道家深厚的文化理论为古今中外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3.
结合郑州郑东新区的城市规划案例,分析著名建筑设计师黑川纪章的理念等在其中的体现。郑东新区CBD内标志建筑景观各个独具特色,既体现了河南的历史文化,又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黑川纪章的"生态城市""环形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等城市规划理论。  相似文献   

4.
在如今迅猛发展的中国建筑领域,面对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人们强烈意识到传统要素理念在建筑中的作用。以中国本土建筑建筑师王澍为例,结合文献阅读、建筑解析等方法,探讨他在建筑设计中融情于景的设计手法、自由表达的设计理念、诗意般的建筑空间意象,用最朴实无华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文人建筑师的文化底蕴,得到了建筑界的认可,为中国本土建筑发展另辟蹊径,同时给中国本土建筑师和学者们指出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与建筑的人文发展关系越来越重视,相应的"文脉主义""地域主义"等理论在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领域应用亦更加广泛。通过解读城市文脉内涵、要素、特性等基础问题,了解城市文脉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济南商埠区修建性更新改造城市设计,对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周边业态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文脉保持和传承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建筑和景观三个层面的空间关系,强调文脉传承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为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关系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庄子》一书对空间问题的探索深入而精到,不仅阐述了空间的无限广大、无限深远以及空间关系的相对性如大小、远近、精粗、内外,还揭示了由于受到种囿、境囿、时囿以及知囿、物囿与俗囿等的影响,人们对空间的认知极其有限。唯有通过"恬知相养""安时处顺""不缘外物""静观得道"等方式解囿,方能体会到崭新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
潘磊  宋妮 《美与时代》2014,(3):23-23
当前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建筑作为环境保护的新方式,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契机,在很大程度上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发展,政府在建筑节能上的职能更加明确,建筑节能的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也越来越深入,使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基于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公共建筑空间面向大众,始终把"人"放在首位,尊重人亲近自然环境的心理,接纳参与建筑空间营造和使用的所有人群,融合文化和信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包容性的设计赋予了建筑空间以内涵,使之形成独特的场所精神,从而使建筑具有叙事的功能。文章从自然环境、多重人称、多元文化这三个方面探讨基于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公共建筑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及其理念,探析展览建筑空间、观众角色、展览作品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结合矶崎新成长与学习的经历,以及对建筑的构建、空间形态等方面的梳理,进而剖析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空间表达,借此学习其建筑理念和对空间的理解。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是矶崎新打破固有思想,从空间入手设计建筑之路的开端。在今天,人、建筑、展览作品之间越来越具有一种强烈的关联性,我们应从整体意识出发去审视如今的展览建筑设计在空间感知、体验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政府大力推动旅游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乡村旅游。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一度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旅游区""郊区""城市边缘化地带"是它们新的名字。因此,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应当探讨如何在保护现有乡村人居相处模式的前提下,发展乡村,建立人与城市之间的新的"共同生活"模式,打破固有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不同"的生活壁垒,使我们的新农村,不再被一味地"同质化",变得更具有包容性。基于此,文章尝试从共享空间着手,进一步研究乡村振兴保护型设计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现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由建筑大师密斯设计,他采用了"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文章以巴塞罗那德国馆为调研对象,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空间体验的空间构形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四大建筑设计大师之一,他摒弃了豪华繁琐的设计原则,提出了"少即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的设计思想,并主张人—自然环境—建筑应融为一体,表现人机环境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功利之美与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密斯·凡德罗在建筑设计上不仅表现了功利间的有用、实用的功能,而且在外观设计及内观装饰上还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通过对密斯·凡德罗的作品解读,了解了当代设计的"少"非空洞而是精简,"多"非繁琐而是完美。"功利"不是唯利是图、私欲泛滥,而是艺术与哲学间最神圣、最尊贵的产物,其不能作为伦理道德与政治决策的高级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具魅力的东方传统文化艺术,与建筑形态虽然看似是两种不相关的艺术形式,但书法与建筑形态却有着诸多的同构联系。文章试图从书法"用笔之理""结体书势""章法之变"三个方向探析书法艺术与建筑形态之间存在的通感研究,以期通过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通感内容,将书法艺术中的精粹运用到现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上,从而颠覆传统的建筑形态规则,给予现代建筑设计崭新的思考及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14.
建筑的艺术性体现了建筑的精神意义与内涵,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从矶崎新的设计理论、空间构成、"隐喻"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矶崎新的建筑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对矶崎新建筑构成方式的解析,思考艺术性建筑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自1960年第一届荷兰鹿特丹园艺博览会到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大型园艺博览会已举办30余次。园艺博览会的举办不仅是向人们传播园艺,更重要的是传递绿色、生态以及健康的生活理念,同时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对我们的城市和居民的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文章将对我国1999-2019年历届世界级园艺博览会的会前场地肌理、会中规划展览、会后场地利用进行研究,分析"素妆""上妆""卸妆"理念在园艺博览会从会前场地选址到会中筹办再到会后呈现中的运用。即会前"素妆"——生态山水基底,保护场地肌理;会中"上妆"——妆点举办盛会,打造城市名片;会后"卸妆"——绿色健康城市,塑造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园景观设施的人性化程度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与文明程度的象征。它应能满足人们休憩的各种需求,构建出一个有序的人际交流公共空间。城市公园的景观设施人性化设计,应遵循功能先导、人本关怀、绿色环保、体现城市艺术气息等原则,才能设计出"绿色""和谐""便利""安全"的人性化景观设施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素为密切,"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道有四分医"等等流行说法,无不反映出道教"尚医""重医"的历史传统。净明道作为道教的一大派别,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于沿袭传统道、医关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净明忠孝"理念及道法道术,构建了特色比较鲜明的道医文化。探讨净明道的道医文化,可以从一个新的层面认识、把握净明道的宗教性格  相似文献   

18.
巫鸿先生在中国佛教美术史学科中有独特的地位和贡献,先生提出的"原境""空间""建筑与图像程序""原创性石窟""绘画语言""超细读""礼仪中的美术"等研究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论,在佛教美术史研究中开时代新风,先生用这些理论、概念和方法论对具体佛教美术史案例的研究成果,属同类研究的范本,在方法论上有学术指导和引领意义。先生对佛教美术史一系列尝试性的研究,涉及的时代广、方向宽、问题杂、属性丰富,观察问题角度之犀利,解决问题手段之独特,得出结论之新颖,可以称之为"游戏神通"式的思考与写作,为佛教美术史的研究树立一个个标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城市都呈现出几乎相同的城市空间的天际线。从城市建设角度来看,其中书报亭作为一种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家具",它以别具一格的魅力,展示着都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貌。从城市家具的特点和楚文化形式入手,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分析书报亭独有的特点,将建筑空间智能化人性化设计其中,为人们未来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新的经验和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建筑空间中审美元素的表达也是建筑美的深化,是展示文化底蕴,完善空间造型的一种艺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艺,用美学的设计理念,把人文精神和空间功能性相结合,为人们打造更加舒适的空间环境。论文主要侧重将科学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在分析审美构成元素在建筑空间表达上的应用,从造型、美学的构成角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最后总结出用美学理论营造建筑空间的规律和方法,为建筑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论证了美学概述、平面构成元素在建筑空间表达中的应用、审美元素提升建筑空间意境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的表达做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最后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