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你的父母正在"空巢"吗?你的晚年也会"空巢"吗?一份新闻报道的副标题让我深思……报道引用民政部的相关数据指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达到70%,农村空巢老人数量6000万;2021年-2035年,中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上学造成大量家庭空巢,城市青壮年外出上学、就业以及异城居住和同城分别居住情况也十分普遍。空巢家庭已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李弟兄打来电话,要我为他及其家庭祈祷:年迈且多病的父母双双住院了,无人照顾,只能请护工代劳。即使如此,他也要与妻子轮流每天来回奔波……且有初中求学的儿子需要照顾,实在是筋疲力尽了……现年38岁的李弟兄和小他1岁的妻子,是中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他们要面对双方渐渐老去的父母及尚在求学需要养育的孩子,老龄化、少子化、独子养老等问题,就像悬在这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上  相似文献   

3.
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婚姻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2000年全国0 95‰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上海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运用logstic回归分析等定量方法,就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婚姻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本文认为,独生子女总体的婚姻较为稳定,但与非独生子女群体相比,独生子女尤其是第一代低龄独生女性婚姻不稳定的比例较高;独生子女的婚姻稳定程度与就业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密切相关,与父母婚姻的稳定性等家庭背景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3)
<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广州光孝寺方丈明生法师出席今年两会,代表佛教界提出了关于重视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五点建议。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曾对我国人口控制和社会稳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随着近年"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第一代独生子女基本已成家立业,其家庭多呈现"421"或"422"的倒三角结构,与多  相似文献   

5.
城市“空巢”家庭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城市化进程中,家庭空巢化正在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有独特需要的群体,极易产生各种身心问题。影响家庭空巢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人口内部结构的因素.也有来自观念、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并且在人口、经济、生理、休闲方式上有着独特的特征。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有着很大风险,因此养老模式的探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失独家庭"的出现及其数量的增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据统计,我国目前数百万人承受着失独的痛苦,并且陷入因失独而导致的生活困境。失独家庭充满对于伦理关怀的内在需求。无论从责任、正义还是关怀伦理的角度,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为失独家庭提供伦理关怀的道德义务。在伦理关怀中,我们要维护失独家庭的主体性价值,实现实质正义,帮助他们重拾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家庭中的父母角色分工及其与子女之间的互动,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家庭社会学等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受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不论中西方都遵循着"父主外,母主内"的家庭养育分工;父亲通常充当"养家糊口"和"重要他人"的角色,母亲则通常是儿童的"依恋第一人"。因此,在家庭研究中,有关母子互动、母子关系及母亲影响的内容非常丰富。但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职业母亲比例上升,家庭中的父母角  相似文献   

8.
社会结构的老龄化、独生子女的个性缺陷、放开生育政策的实施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二胎"以高频率姿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经过若干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教育面对的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育政策的松动,如今的班级中两个孩子的家庭比例在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5,(5)
<正>"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老年人。近年我们常常会看到关于空巢老人的新闻,看到很多老人因子女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因此而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作为基督徒,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前段时间某杂志发表的《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报告称,内地农村老人自杀问题"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研究发现,很多老人自杀,除了生存艰难、疾病缠身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亲情缺失。是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人在,但亲情已不在。其实,作为基督徒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父母我们会怎么  相似文献   

10.
美国社会学家沙里尔·霍克为寻找“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对于孩子和父母有没有坏处”这一问题的答案,对201位独生子女的父母和105名独生子女,作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认为只  相似文献   

11.
正冯海涛的故乡在安徽宿州,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他出身农商家庭,童年生活读书之余或陪父母下地干活,或赶集做生意。每当他在田里劳作时,总是祈盼家人能过上好日子。2005年,冯海涛只身赴福州求学。起初,他不敢同他人交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关于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极度稀缺。本文就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论述。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表现形式包括父母差别对待、协调同胞关系等。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影响因素包括父母养育第一胎的经验、婚姻质量、协同养育、儿童特点等。二胎父母养育的作用机制包括父母差别对待造成的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以及父母在协调同胞关系中的作用。此外,本文结合已有文献,提出了一个"二胎家庭父母养育的过程机制"模型,揭示在二胎家庭情境下,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父母的养育模式,又通过哪些作用机制对家中的两个孩子产生影响。最后,强调未来我国的研究者应该重视本土化,关注社会变迁中二胎父母养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日益深入人心,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大中城市幼儿园招收的孩子,几乎是清一色的独生子女。这些在家里受到父母百般呵护,受到奶奶、姥姥等娇惯溺爱的“小皇帝”或“小公主”,离开层层保护伞,被  相似文献   

14.
儿童行为问题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行为偏异。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家庭人口结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城市,核心家庭及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社会的主导,儿童的行为问题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与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本文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参照段成荣和杨舸(2008)的方法)。留守儿童最核心的问题并不是家庭的贫困,而是心理上的问题。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有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乏等。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沟通的极度缺乏。本文以一名留守儿童为例,阐述了她在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正家庭伦理指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及调节原则,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人格塑造和家庭和谐的根本性问题。中亚东干人来源于分"三波"由中国境内迁居中亚的回族,(1)目前主要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有少量分布,人口约16万人。百余年来,东干人保留了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末我国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根据《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2.2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老年人的增长速度加快,基数巨大并且呈高龄化的态势发展。同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导致了家庭人口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独生子女与其父母、子女组成了"三世同堂"的家庭格局,即年轻夫妻、子女、夫妻双方父母三代人共处一室,这种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家庭"组织,在未来  相似文献   

18.
居住方式变化及影响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居住方式变化:一个观察社会变迁的新视角居住方式作为居民对生活空间的选择与安排、占有与享用的方式,是居民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亲属聚居方式:是独立居住还是与男方父母居住、与女方父母或与其它亲属共同居住?(2)单位生活空间的外部分割方式:是集体居住,共用厨卫、院落、走廊等生活空间,还是独自享用完整生活设施的独立单元?(3)内部空间的分割安排方式:不同代的家庭成员能否分开?起居与社交、工作区能否分开(是否拥有书房、画室等工作间?)个人在何种程度上拥有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19.
[问]我与男友交往一年多了,也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也许是受了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男友竟然提出先试婚一年的要求.我是基督徒(他是慕道友),父母也是很传统的人,我们不可能同意这种方式.可我又很爱他,他也喜欢我.我当怎么办? 肢体:嫣红 [答]嫣红姊妹,你的问题有不少人也遇到过.现在,未婚同居或试婚这种"前卫的婚姻观"已经成为一股文化暗流,连不少青少年也都想跃跃欲试. 所谓试婚,是指在不受法律约束的情况下,男女同居过一段时间的夫妻生活.双方满意,就办结婚手续,成为夫妻;若一方不满,就分手,互不干涉.提出试婚者其理由似乎充足,如试婚能更深地了解对方,避免盲目厮守;甚至说,试婚如婚前"考试",终极目的是为了确定结婚或不结婚;还有说,结婚证书如"婚姻执照",没有什么价值,等等.  相似文献   

20.
影响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形成的诸因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对重点中学一所、普通中学一所和职业中学一所共774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表头加入年级、学习成绩、家庭经济、居住环境等10多项需要了解的学生生活环境类型,测验结果发现学习和年级因素对价值感影响最大,作用非常显著,在初二和高三年级,价值感发展最快.学习成绩越好,价值感越高.其次是家庭居住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父母职业、家庭结构等因素.家庭居住环境是学校居住区最有利于学生价值感的发展,家庭经济状况是经济一般的学生价值感最好,其次是富裕家庭的,贫困的最差.父母职业是教师最高,其次是军人、干部、医生等.家庭结构是健全的发展最好,其次是离异的,再次是分居的,最差的是死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