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玲 《美与时代》2013,(1):69-71
吊脚楼作为土家族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受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土家人就地取材,依山而建,创造了没有脚基悬于半空的建筑样态—吊脚楼。作为建筑文化的原生态,吊脚楼也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经过近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当地人居环境、价值观念和民族审美情趣。本文运用现象学,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出发,通过对吊脚楼的分析,探讨建筑和居住,建筑和存在本性之关联,揭示只有在语言的家园才得以实现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在这样的背景下,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保护问题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以湘西土家族典型民居吊脚楼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形成背景、来源、建筑特征与文化意蕴,分析了当前土家族吊脚楼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祖先崇拜有着多重表现形式,湖北省咸丰县青岗坝村土家族的过年仪式具有过渡仪式意涵,祖先崇拜贯穿仪式始终。土家族的过年仪式长达20多天,由分隔仪式、边缘仪式和聚合仪式三部分构成。过年仪式的献祭与禁忌是土家族信仰观念的集中体现,他们通过仪式活动来建立人与超自然界的和谐关系。祖先在土家人的观念里不全是仁慈的,如果在年节中献祭不周,偶尔也会加害于人。土家族的过年仪式以"家"为中心,不同于日常生活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年节献祭的传统习俗促使人们回家过年,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象征,其与众不同的象征符号,使得传统土家的民族文化能够以别样的方式展现出来。当人们看到吊脚楼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土家族,或者跟土家族相关的一些文化事项,随着时间的积累和历史文化的沉淀,吊脚楼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标识,一个民族的象征物。  相似文献   

5.
吊脚楼是我国富有特色的民居,木质材料结构体系的合理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良好结合构成了吊脚楼的主要特色。整体分布观之抑或单独欣赏,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异曲同工。吊脚楼建筑艺术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归根结底是文化问题。要保护和传承吊脚楼建筑艺术,需要继续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入巫仪式是科尔沁萨满教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学者和老萨满的共同努力下,传统的入巫仪式"过九关"得到了发掘保留,20世纪80年代经由大萨满色仁钦确立的"过双关"仪式亦得到公认并成为当代科尔沁萨满教最主要的入巫仪式。当下仪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变化。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过关仪式的世俗化倾向明显,且对闯关者由世俗世界向宗教世界转换过渡的通过效力减弱,仪式本身成为萨满获得社会资本以增加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撒尔嗬仪式是清江中游一带土家族民间信仰仪式,体现出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作者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认为:撒尔嗬仪式的空间范围、组织形式、传统功能以及传承方式处于变迁过程之中。艺术化的倾向导致撒尔嗬仪式离本来的面目以及原有的功能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8.
贵州苗寨吊脚楼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明珠,它与西南地区其他传统吊脚楼建筑共同反映出独特的风俗文化、审美情趣和民族特征。比较贵州苗寨建筑与其他传统吊脚楼建筑在空间形态、功能划分等方面的共性与异性,可以发掘出传统民居建筑独特的建筑魅力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还傩愿与祭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傩愿是土家族民间普遍流行的文化现象,至今还残存于边远的土家山寨.土家族民间还傩愿与祭虎往往联系在一起,还傩愿时所敬奉的罗神公公和罗神娘娘就是虎的化身;跳摆手舞和玩茅谷斯等祭祀活动也有祭虎的内容.土家族还傩愿祭虎与彝族的"跳老虎"、土族的"跳於兔"一脉相承.此种文化现象缘于史前西北崇虎的氐羌族群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傩祭仪式的空间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举行傩祭时,将家宅的中堂转换成仪式空间,傩坛法师在其中悬挂神图、摆放神偶、奉献祭品、歌舞诵咒,通过仪式表演进行人神之间的沟通.仪式空间的设置及傩坛法师的法事操作,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仪式企图将神界与俗世及人与神、鬼之间关系置于秩序化状态,以实现愿主生命状态的象征性转换.  相似文献   

11.
高翔 《宗教学研究》2017,(1):199-207
黔西北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以“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观”为核心,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信仰系统,对杜鹃花的自然崇拜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杜鹃花崇拜的“祭花神”仪式,尽管因历史原因停止了几十年,但是近年来又得到了复苏。本文以“祭花神”仪式田野调查为分析文本,通过对仪式的神话传说、法器、祭祀群体、仪式准备过程及展演过程的描述,运用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仪式的起源、结构、变迁、象征及功能进行分析,以挖掘“祭花神”仪式的宗教内涵及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薇 《美与时代》2013,(4):41-43
广西三江侗族县程阳村传统木构建筑,极富传统地域魅力的杆栏式木构建筑——吊脚楼正在不断消失,被世界趋同化的"水泥钢筋砖盒子"取而代之。因此,急须保护逐渐消失的侗族传统民居—吊脚楼,在此基础上,为适应现代生活,对吊脚楼进行低技术再改造,让它获得再生的力量。只有让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融合起来,才能给予侗族传统木构建筑无穷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桃源县在战国时期一直是楚国的属地,是楚文化的继承者。楚文化在《楚辞》里一直是浪漫瑰丽的代表,充满着诡谲奇幻。而这种诡谲奇幻与楚地一直兴盛的巫文化离不开。楚地的巫文化自原始社会传承而来,充满着神秘。文化与艺术相辅相成,艺术离不开文化传承的影响,桃源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呈现形式则深受楚国巫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匠人在其艺术作品中还大量运用着巫傩文化中的元素,使桃源地区保持着艺术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上刀梯解邪是湘西土家族梯玛主持的一种常见小型仪式。该仪式具有道教符箓派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的典型特征,是土家族民间信仰对道教文化借鉴、吸收的结果。在仪式过程中,梯玛通过象征体系构建了一个神圣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中帮助、引导仪式主体完成从凶险、困厄状态到平安、正常生活状态的过渡,有明显的通过意义。在当下湘西土家族社区,由于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和民众现实精神需求,上刀梯解邪仪式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民族宗教,东巴教仪式种类繁多,如祭天、祭暑、祭胜利神、祭风等,在这些仪式中,都会用到面偶,它是东巴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纳西族族源、地缘的影响,东巴教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6.
祭山仪式是岷江上游羌族传统信仰中极具代表性的古老文化遗存,存在南部区域由释比主祭、北部区域由长老主祭的南、北差异.羌区南、北部祭山仪式的主祭人身份差异现象,与羌族语言和其他诸多文化现象所呈现的南、北区域差异一致,反映了羌族文化生态体系结构由南、北两大区域文化类型构成.羌族祭山仪式的释比主祭和长老主祭两种祭祀形式,对研究羌族传统信仰和羌族文化生态及藏羌彝走廊区域的传统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咱河土家族村丧礼仪式中的"佛教道士",可看作研究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巫觋崇拜的典型代表与具体实例.论文从"佛教道士”存在的地域空间与现实处境出发,详细记述了他们在"生死过渡”中的仪式过程,并还原其作为"后世之灵魂向导”的身份属性.全文运用人类学仪式研究的"分隔-边缘(阈限)-聚合”,即"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之广泛结构的三个阶段对"佛教道士”的运作内容进行了阶段性与层级性的文化解释,认为"佛教道士”是死生人群找寻各自存在轨迹的向导人,同时也是"生死过渡”仪式的发明者、命令者、规范者与传承者.最后认为"佛教道士”的"过渡礼仪”与现代社会的"旅游仪式”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而两者转化的关键在于"再造”.  相似文献   

18.
平安清醮是一种由民众集资、延请道士主持的大型社区斋醮活动,其主旨是驱除疫厉灾害、祈祷地方平安。平安清醮约自明清以来形成习俗,世代延袭,影响广泛,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礼仪大事和宗教活动。傩仪是从原始巫术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假面模拟表演为主要形式、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祭祀仪式。平安清醮与傩仪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以道教仪式为主,但在许多地方同时伴随有傩祭仪式及地方民间的娱神活动,傩礼中的很多因素已经融入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之中,反映了道教对民间傩巫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傩仪对道教也多所吸收,傩坛中充满了道教的气息,说明道教与傩祭在历史上是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撒叶儿嗬"是鄂西清江流域土家族传统的悼唁亡人的祭祀仪式,"丧事喜办"是其突出的特点。在地方社会文化体系中,"撒叶儿嗬"具有特殊的意义与重要的功能,它集中阐释了民众朴素而本色的生死观念,表达了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体认,传承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同时,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撒叶儿嗬"也具有凝聚群体、整合社会的功能,对于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维系、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大水井古建筑群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瑰宝,其集西方建筑与土家特色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大水井古建筑群文化空间就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进行大水井古建筑群的研究,可以发掘大水井古建筑群文化内涵,提高该地区文化软实力和可持续支撑能力,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这对促进大水井古建筑群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