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城市发展初期存留的老旧社区不仅影响市容市貌,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基于此,针对老旧社区的景观以及空间改造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城市老旧社区改造主要是对城区内一些影响整体市容市貌的景观进行二次评估和创新设计。改造过程中需要居民、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相互配合,旨在为居民营造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通过对老旧社区的升级改造,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同时也为今后更多区域的老旧社区改造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以来,国内关于社区公园景观的研究开始加强,社区公园的健康景观、适老性景观等也都成为热点话题,适宜的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能有效提升周边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湖州白鱼潭公园适老性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发展状况,总结其目前的发展问题,探究老年人对适老性景观的需求,探索社区公园适老性景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公园社区为视角,就如何规划老旧小区改造、如何对社区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如何探索个性化的老旧改造策略进行探讨,寻找社区与街道风貌更符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设计方案,提炼出节奏型共享空间、友好型功能空间、交互型交往空间、传播型文化空间等空间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城市发展加快,各国环境运动兴起,公民开始参与到改善环境和保护历史传统的社会活动中,进而影响了政策以及规划的发展。在日本,社区营造是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善本地环境的活动,能因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来应对地域环境出现的特有问题。本文对日本地域传统景观保护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讨论社区营造如何作用于地域景观保护与促进景观立法。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老街道与老建筑的处置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城市既要满足发展需求,更要保留传统特色,发展中修旧与创新之间的平衡很是重要。以太原五一路改造过程为例讨论城市快速发展中老街区修护和特色景观处理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居住社区正在持续发展与壮大,并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其发展的重要部分。结合国家重视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背景,以晋城市凤翔社区为例,对其景观空间中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社区景观空间的改造对策,以改善居民的现有居住环境,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7.
为构建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生态性设计,需要充分利用街道景观要素,突出城市特征,营造宜人、鲜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文章探析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结合绿色街道理念,突出生态街道的设计手法,如缩小街道宽度、增加生物滞留池等,实现街道景观生态性功能。  相似文献   

8.
刘玥  马辉 《美与时代》2024,(2):46-48
在四川省宜宾市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宜宾市滨江路生活性街道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又因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所以老年群体对滨江路生活街道的适老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适老化改造多集中于老旧小区,街道的适老化并未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滨江路在适老性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对滨江路生活街道的适老改造进行探讨。适老改造不能仅凭直觉这一主观因素,还应考虑客观因素。空间句法理论能从定量的角度反映空间使用关系与空间结构状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句法参数的分析,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生活性街道的适老化设计,以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及其对生活性街道空间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情动环境设计对老年人健康的积极影响和亟待改善的社区适老环境,研究情动设计在社区适老环境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介绍情动设计的概念和意义,提出目前我国社区在老年人公共活动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基于情动设计的理念提出改善和构建以人为本的适老物质空间环境的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老旧小区改造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消除危险的隐患、创造美丽的环境、完善社区的功能,以达到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环境的最终目的。老旧小区改变的意义在于提高居民的居住品质,维护社会的稳定,还十分有助于改善城市的面貌以及提高城市的形象。老旧小区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其改造是推动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的一剂"良药"。优质的小区景观不仅绿化优美,还更加专注人际交往因素,通过植物配置、景观节点、坐憩空间和交流空间的布局等等,构建符合当下的社交型小区环境。美好的生活环境对于形成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旧小区改造可以让居住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环境变得优美,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幸福,精神文明的建设水平自然会提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如何在发展建设中更好地体现历史古村景观特色,挖掘古村景观价值,让古村再现历史风采,并将古村文化传承下去,成为乡村景观设计、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海口高山村为例,以高山村历史文化、环境特色为背景,构建高山村特色景观框架,在配置不同绿地空间、景观环境营造、建筑改造等方面为乡村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亚静 《美与时代》2023,(4):100-102
城市街道是人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是城市地域文化和人文涵养的体现途径,亦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街道逐渐丧失地域特色和文化温度,亟待改善。以金华市街道景观为研究对象,结合金华市地域文脉,从街道景观现状追根溯源,探讨如何提取金华市地域文化要素融入街道景观,寻找当今时代金华市街道景观的更新和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太原迎新街街道改造设计旨在将街道变为城市客厅,形成一条完全抛弃原本模式进行大胆尝试的街道,将街道彻底还给居民,让所有人都能在街道中获得交往的乐趣,从而使人们愿意关上手机、走出家门,去感受生活。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交,导致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因此,太原迎新街改造试图重新搭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儿童、青年和老年三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都能有更多的交流,从而将街道转变成为城市的交往客厅。通过对街区内历史建筑进行完整保护和更新,改造街区景观,增添城市配套设施,将迎新街打造成集自然资源、本土人文资源于一体的活力街区。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发展机制正在从增量更新向存量更新转型,城市空间的更新话题日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围绕着城市中心区的老旧小区建筑环境的更新与升级改造项目率先成为了城市更新的主要关注对象。然而,此时对于社区的更新大多从物质空间的层面上展开讨论,事实上,对于社区的更新研究还应该把生态特质一并纳入城市问题的思考范畴。文章将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这一术语与社区的微更新概念进行迁移结合,继而对社区斑块的概念做出界定,探讨其在城市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这类再生方式又如何塑造一个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间,同时讨论两者关系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街道作为城市的框架,不仅为大众提供通行的便利,在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上也有着重大影响。行道树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道树对城市健康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包括增加城市活力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分析行道树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有利于对城市行道树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从而使行道树发挥最大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快加深,养老面临巨大挑战,重庆作为西部地区较早进入老年化社会的城市具有代表性。重庆市主城区内存在不少的老旧社区,此区域成为老年人口集中地,为了使老年人有个宜人的环境空间,必须对旧社区的环境景观进行改造设计。文章以重庆市老年化及旧社区为研究背景,通过研究分析,从环境空间功能的划分、交通流线、无障碍设施、景观小品、植被绿化等方面对重庆市旧社区环境景观适老化提出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7.
街道是城市活力的体现,街道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空间,同时也反映着多彩的人文环境。街道不仅仅需要承载着交通运输的功能,同时也是居民赖于生存的空间,街道是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正是由于沿着建筑物,它才能成为街道。通过对武汉中山大道的改造变迁,分析如何将城市街道社会功能和美观问题有机结合,街道美学如何运用在街道空间设计中。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湖南省湘潭市河街老码头文创街区设计的研究,分析码头遗址与文创街区的结合开发方式,思考历史遗留物如何通过改造再次利用于文创街区的建设中,重点剖析了文化创意街区的发展特点,探讨码头遗址与文创街区的结合开发对传承历史记忆、塑造滨水景观空间、复兴城市文化的积极作用。文章从历史遗留物如何与创意街区结合发展、湘潭河街老码头文创街区如何与历史遗留物结合发展两个角度出发研究论述。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高速发展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环境问题。上海市作为我国一线城市,这方面的问题非常明显。对淮海中路街道景观提升进行研究,旨在重塑淮海中路机动车与人行空间的关系,提高街区间道路的集成度,优化街道整体面貌,增强街道活力,以点带面,创造一个适宜步行的街区原型。采用实地调研法与案例分析法进行城市更新与公共空间改造研究,提出了三个优化策略,促使淮海中路成为一条更加适合交游的现代街道。  相似文献   

20.
人类自身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呈现出了在同一个地域中特有的乡村景观。地域自身自然条件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审美需求等均影响当地乡村景观。当地居民是其当地文化的创造者与主体,对其地方乡村景观具有特殊情感,对其所生活生产之地的地方保护与改造最有发言权,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使建设地居民参与能够更好地促进其发展,使公众参与到自身居住环境营建中来,寻找其对乡村景观理解上的差异,把握更新方向,营造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新型乡村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