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微田园式"新农村摒弃了传统设计自上而下的设计模式,以最谦逊的方式植入原始地态,以设计的力量推动村落复兴。在传承乡村生活美学的过程中寻找文化的记忆,以建筑、城市跟环境、自然融合的理念解决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做到为农民而设计。  相似文献   

2.
传统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直接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和艺术文化。文章主要研究鄂东南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促进乡村的发展。文章以鄂东南建筑文化为切入点,全面深刻地概述了鄂东南建筑的特点,从大量的资料中了解其特征及文化内涵,从多方面了解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建筑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如何把乡村振兴与鄂东南建筑的传承与创新改造结合起来,并深度了解了国内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建筑传承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乡村也受到城市化发展的波及,乡村中原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大量的乡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使乡村中滞留了很多的废弃建筑,然而这些乡村废弃建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使其存在的矛盾不断激化。文章通过把乡村中废弃建筑在保持原有乡村建筑古朴特色的同时改造成为活动中心,充分利用乡村现有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进行分析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关注了德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在一战及其后一段时间里富于远见性的艺术行为。陶特发展了一系列新建筑类型,它们并非仅仅是一种对新建筑或新都市主义的想象,而是一种生产乌托邦式"新人类"的完整空间计划的概要。他平衡了现代都市和工业城市的高度组织性、空间性,日常经验中建造和功能在布置上的一体性,以及现代都市无秩序、未规划的扩张,还艺术性地预示了被异化和分隔的城市与乡村的再联合,并最终拉近了所有那些被分隔开的个体人、自然、宇宙。最后,作者思考了一种更宏大的外在语境条件,它支撑了这种表现主义的建筑乌托邦,并导致陶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突然完全放弃这一主张并转而支持更为冷峻、功能主义的建筑方案,直到其去世。  相似文献   

5.
在如今迅猛发展的中国建筑领域,面对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人们强烈意识到传统要素理念在建筑中的作用。以中国本土建筑建筑师王澍为例,结合文献阅读、建筑解析等方法,探讨他在建筑设计中融情于景的设计手法、自由表达的设计理念、诗意般的建筑空间意象,用最朴实无华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文人建筑师的文化底蕴,得到了建筑界的认可,为中国本土建筑发展另辟蹊径,同时给中国本土建筑师和学者们指出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扩张与发展,土地资源渐渐地成为了城市的稀缺资源,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生活在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城市建筑中的人们,高楼大厦对于他们已经司空见惯,而拥有自然景观的乡村则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地方,观光型农业生态园由此应运而生。通过对江苏泗阳的大禾庄园进行分析来探讨农业生态园建设的必要性、规划设计原则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接触有关移动建筑理论设计着实让人脑洞大开,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城市是它的基地,建筑师成为其搬运工,而尤纳·弗莱德曼则成为这背后的掌控者。移动建筑并不是建筑本身的移动,而是城市生活的居住者对空间需求的表达与自我愿望的展示,以此来否定建筑师的特权。通过对移动建筑理论学、移动建筑美学分析、实际操作方面,对移动建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乡村建设一直备受关注,尤其近十几年来,从政府到民间掀起了乡村重建的热潮,这其中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实践主动参与的乡村建设独树一帜,艺术家们如何将看似与农民不相关的艺术介入他们的生活改变乡村面貌、如何处理与当地农民之间的关系等,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独具敏锐气质的艺术家们目睹了城市乡村变迁,他们以艺术介入的方式在复兴乡村传统文化、乡土空间再造以及对当地进行符号化传播上努力着。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黄湾樟乡村特色生态小镇为主要内容进行展开,分别对黄湾樟的村文化与黄湾樟的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施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我国经济也逐渐地壮大起来,从沿海到内陆,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再到原本落后的农村。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的振兴工作,致力于打造有特色、有韵味的乡村,但是现如今我国乡村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仍有很多困难等待我们去解决。因此,广西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项目探讨了乡村型小镇的相关问题,并得出了"三原"答案——"保留乡村原貌"、"不改变乡村原质"和"传承乡村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内卷化"是人类学分析和解释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学术概念,文化"内卷化"是不同于文化"革命"和文化"进化"的一种变迁路径,它表征着文化变迁和发展的复杂性,显现了某一文化模式内部的复杂化和精细化的演变过程。当代中国乡村伦理所呈现出的"内卷化"图景,展示了乡村社会道德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精细性,连接着中国人道德生活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1.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大批的人从农村来到了城市,对于城市建设及各方面的充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同时,进入城市,却不等同于"城市人"的尴尬身份,使其形成了城市与乡村尖锐的冲突。沈从文对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有着不同的看法,《丈夫》就是这种题材的短篇小说。从丈夫的身世、家庭情况以及在妻子进城工作之后丈夫的思想变化等角度理清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分析卑微的丈夫经历过了一系列的心酸苦难,终于觉醒,看透了人生百态,他和妻子决定离开城市回到乡村心路历程,进而揭示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冲突及其根源。沈从文从各个角度对丈夫所进行的描写清晰地反映出作者对农民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性被扭曲、人格尊严被轻贱的丑恶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城市建筑是人们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打上人工环境标记的现代城市建筑倾注了人类对建筑美的理解和渴望,其中,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美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和谐”作为建筑美的本体,中国城市建筑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之后,仍不断寻求真正适合人类居住和生存的“和谐”建筑。从中国现代城市建筑中寻找和谐要素,以不同地域为为线索,对不同建筑的和谐要素进行分析,并由此结合发展的脉络,才能预见中国现代城市建筑未来审美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0月24~25日,"伦理视域下的城市发展"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2015学术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联合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欧洲建筑师学会、北京建筑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100余人汇聚一堂,围绕城市发展的伦理问题进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民居建筑文化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全球化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各地区建筑逐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如何去维持地区建筑的文化特点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以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为主题,重点探析豫西地区建筑文化存在的特点,首先以绿色建筑和美丽乡村的概念着手,逐渐深入地研究豫西典型建筑窑洞的背景及环境特点,最终为构建"美丽豫西"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筑集团作为国家大型中央企业,充分发挥自己在投资、设计及建造领域的优势,近年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深度参与全国的乡村振兴。文章综述整理相关文献和中国建筑集团近年来参与的乡村振兴实践,并结合上海市青浦区章堰村乡村振兴项目,提出中国建筑集团参与乡村振兴的三大思考,即:策划先行,规划引领;校企合作,强强联合;造节营销,IP打造。中国建筑集团参与乡村振兴的一大探索,即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6.
文章聚焦以"草原风格"和"有机"理论而闻名于世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通过还原其生存年代以及早年的生活、工作经历,了解大师有机建筑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催化因素,并对其草原建筑风格的发展历程以及有机建筑理论进行了简短的概括阐述,从而揭示出大师在现代建筑史上的独特性,以期从中重新发现当代建筑实践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7.
黄声远是我国台湾乡土建筑师的代表,他的建筑诗意般地根植于人和生活。他的建筑在地性表达,使人们对空间环境有着深刻的文化认同。文章通过梳理归纳在地性理论,结合与黄声远的访谈来阐述建筑师如何表达建筑的在地性,并通过诚品书店宜兰店来解析空间如何展现宜兰的人文情怀,帮助书店解决均质化问题,并发展书店的在地性表达。  相似文献   

18.
面对均质化建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山水城市的建筑设计理念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山水城市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和城市森林的设计特点,构造出了集宜居、实用和审美为一体的生活环境。黄山太平湖公寓从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意境三个方面完美诠释了山水城市的理念。将其与当下所倡导的生态型城市理念进行对比分析可发现,山水城市可视为生态型城市的延伸,也应当成为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政府大力推动旅游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乡村旅游。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一度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旅游区""郊区""城市边缘化地带"是它们新的名字。因此,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应当探讨如何在保护现有乡村人居相处模式的前提下,发展乡村,建立人与城市之间的新的"共同生活"模式,打破固有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不同"的生活壁垒,使我们的新农村,不再被一味地"同质化",变得更具有包容性。基于此,文章尝试从共享空间着手,进一步研究乡村振兴保护型设计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乡村美学是人类基于对城市经由从原始都市、城邦、大都市、超大都市、暴虐都市、废墟都市等阶段,从村庄到特大城市再到大墓地的盲目城市化,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日趋极端发展可能导致的世界性灾难的理性考量,以及被重新发现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对作为人类生命幸福港湾及魂牵梦绕精神家园的乡村的想象重构。这种想象重构虽然多基于中老年人的童年记忆,很大程度上存在虚构乃至梦幻的成分,但无疑体现了渴求处处都像在家里舒坦一样的思乡情结,以及对自由的向往。理想的未来社会绝不是乡村的极度衰败与城市的极端繁荣,而是乡村与城市的均衡协调发展,使人们生活于其间的环境既有乡村的宁静、和谐和纯真,同时也有城市的智力、交流、知识,更避免了乡村的落后、愚昧和闭塞,也避免了城市的吵闹、庸俗、伪善等。乡村美学对人们重新认识乡村的本真、恬淡、自在与城市的伪善、竞争、强制,反思人类商业化、工业化尤其城市化进程其实以牺牲人类的本真、恬淡、自在来换取伪善、竞争、强制的得不偿失行为,必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