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手段。21世纪,高科技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使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国一跃成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新媒体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已经成为中国高校比较热门的专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出现的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脱离等问题进行阐述,强调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实用型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2.
美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或是审美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能够认知、体验、感受、欣赏自然与社会中的美,并且具有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前,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推进,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审美素养,已经成为相关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重点考量的问题。通过发现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教学的不足,分析和探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相结合的路径,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美育。  相似文献   

3.
越来越多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现在已经开始把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点教学部分,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能很快适应企业对设计人才的真正需求,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需要构建出立体的教学模式来完善我们初步尝试的校企合作教学部分,注重多角度的推荐校企合作,只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学习的是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艺术设计理论、设计思维能力、造型艺术基础的培养,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与方法。艺术设计中的"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设计历史与文化;2.设计风格与流派;3.设计思维与创新。设计教育不是单纯的美术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和个性,真正在教学训练当中培养有思想、有素养的设计师,就要注重设计知识素养和技能素养相结合,把握艺术设计中的主线,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学生现状的分析研究,探讨出适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设计素描教学的时效性,为高职教育的专业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着基础课训练与专业设计脱节、重技能训练轻创意、重电脑效果轻草图构思等问题,从而影响了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笔者认为,只有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办学模式,提倡创新、培养个性,重实践、重传统、重基础,提倡个性化办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才能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地向着更高、更新的领域迈进。  相似文献   

7.
杨蓓 《美与时代》2014,(3):81-81
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重的重新划分,设计实践的主题式训练以及学生整体设计思维方式的培养等方面综合论述配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分析了实践教学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是当下创新教育的重点。如何突破陈旧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观念,强化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赵文琰 《美与时代》2014,(12):68-68
毕业设计作为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现通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和展示模式创新五个方面探讨如何针对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使设计教育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高标准的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写生实践教学中沿用传统绘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写生实践课程安排不完善,未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需要将写生实践教学契合学生实际,采取固定实训基地,增加人文教育,强化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等措施,结合专业特色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改革,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素描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延续着纯艺术专业的素描教学体系,使得素描课与专业课产生了巨大的鸿沟。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借鉴包豪斯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从设计专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出发设计素描课程内容,使素描课的学习不仅掌握造型方法,还成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过程。  相似文献   

12.
艺术设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应用学科,在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表现在艺术性、技术性与观念性同时并存,强调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突出专业教育的特色化。在专业课程评价的范围上,不仅要包括课程表上的显性知识,还要包含如参观、考察、访问等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隐性活动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设计观念等专业素养的考察力度,突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所独有的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3.
艺术设计工作室模式是通过参与社会设计实践来进行教学和科研,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而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既有经验可以参照,也有问题亟待解决。依托艺术设计工作室模式的教学改革应考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改革教学制度;应考虑师生创造力,在现在已经实施的量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入设计项目绩点分值模块,引入学生量化管理机制,实施量化管理;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打破原有年级制度,改革培养模式,实施阶段化教学。  相似文献   

14.
张伟 《美与时代》2014,(12):69-69
艺术设计基础课不仅能培养学生造型能力,更能带来新的设计观念和创造能力,本文主要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着手,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做一些尝试,探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方法,提出基础课程应以“艺术的思维与表现”中心,结合社会需求,使学生对造型与表现及思维的认识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挖掘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所能承载的全部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要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更要与实际接轨,满足社会需求。在如今这个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设计类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与追捧。因此,艺术设计思维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改革。在高职美术教学中,除了学习美术基础理论和加强技能训练以外,更要融入艺术设计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将市场需求与教学联系起来。文章将深入探讨高职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思维的融合问题,以便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需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不重视中国画课程教学,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对中国画创作技法的认识也不够充分,使得他们的设计基础较为薄弱,所设计出的艺术作品缺乏传统文化内涵与民族审美意韵。解决这一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通过中国画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从而使得他们所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更加具有民族性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当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无论质量还是规模都与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将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将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的第一年里,根据国家教改政策,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时代发展需要,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从特色专业方向、特色课程设置、特色教学形式和特色教师团队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观念面对现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一些特色化的改革,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能够真正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基础课程的本质特点入手,分析"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在高校中传统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对比分析部分国内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建设性地提出以燕京理工学院在进行改革中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改革措施,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涉及多个艺术创新领域,应该注重文化产业中不同领域、不同项目的现代艺术流派在设计思维上的应用,以突破传统设计与绘画表现为视角,以开发学生设计思维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创新构想,提升高校培养具有设计思维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作为艺术设计课程创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专业设置、改革方法等方面出发,深入分析、论证了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实现实践性教学的目标。随着近年来艺术教育带来的高经济效益的刺激,社会上许多非艺术类院校、工科院校都相继增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但这些院校所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多处在一个较为浅显的"模仿"状态,毫无办学特色,笔者认为,创立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专业,首先拥有正确的出发点是关键。这个出发点可以从专业的交叉性开始。其次,专业前瞻性强。第三,有的放矢,积极调整专业体系。要针对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有时甚至需要重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