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道家、道教的科技成果是多方面的,其中养生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道教养生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是个颇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在众多的道教养生术中,学术界对外丹术、内丹术、房中术、导引术关注较多,而有道教特色的服食术却鲜有学者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2.
心灵返朴与生命归真——《道德经》养生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的养生术滥觞于《道德经》,其养生思想和方法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古及今注疏《道德经》者对其养生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  相似文献   

3.
阳明心学的成就离不开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王阳明早年对道家道教更是甚为痴迷,然而王阳明后来却对道家道教明确采取了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而这种巨大的思想转向与王阳明多年习练养生术的切身体会关系密切.自身的需要促使王阳明早年长期热衷于养生术的修炼,可得到的却是彻底的失望,遂而领会长生之虚妄.打破迷悟的王阳明进而转向对德性自我的真己的养护,养生必得有益于养心,这种对德性之心的修持也成为阳明心学形成的关键.从养生到养德的态度转变,也是了解道家道教思想对阳明心学形成所起影响不可缺少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4.
浅议道教养生及对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源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以后,道教的养生术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和发展。道教养生术同中华民族传统的医药卫生科学,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传承关系。随着历史的前进与进步,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道教养生术,在人类社会中正日益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道教养生目标的实质道教认为,生活在宇宙大自然中的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衡斗争中,是强者,是可以长寿的,是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老子《道德经》中说:“死而不亡者寿”、“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等论述都是这个意思。道教的先辈们也不乏通过养生而长寿的人。道教的…  相似文献   

5.
曹操与道教     
曹操与道教,有政治军事的关系,有养生的关系,也有文学的关系。探究曹操与道教的政治军事关系,可以更清楚地揭示东汉末及三国的政治史页中一个较晦暗的篇章。而对于曹操与道教养生术的寻踪,也可展现我国古代养生术发展到三国时的水平,有助于对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至于说曹操的文学创作受道教意象之刺激,更可循此而发见道教与我国古代文学的瓜葛;这正是从前治文学史者所忽略之处。一言以蔽之,从曹操与道教关系之个案的研究切入,可追寻汉末魏初道教与政治军事、科技、文学之一般风貌。  相似文献   

6.
日本道教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研究领域的拓宽,道教与科学技术史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其一大分支,这一分支的重点之一即是关于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方面的研究。 这一课题的研究,不少日本学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日本道教学会理事、关西大学教授坂出祥伸博士1987年9月在第12届国际比较医学史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古代养生术及其思想——隋唐时代的内观向内丹的转换》的论文;八副大学副教授石田秀  相似文献   

7.
关于道教辟谷养生术的综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辟谷养生术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局势、道教信仰、养生实践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类型有服药(饵)辟谷、服气辟谷、服(符)水辟谷、服石辟谷等,各有一套操作规程;拨开道教神学云雾,辟谷养生之精要在于慎重选择食材和适当节制食量。  相似文献   

8.
道教设养生之方,是为度己助人,决不是以之取名利、图富贵。为人与自律,是在推广或使用养生术时,始终要注意的。道教养生学是一个庞大体系,内涵丰富。如果要讲道教养生学的结构,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层面。从道教的传统来说,可以分为道与术;从现代习惯来说,可以分为理论与方法。道教养生学的方法,可以随时间变化、环境不  相似文献   

9.
道教存神养生作为道教养生术的一种,由于其中混杂了一些宗教成分,长期以来受到误解.本文认为,道教存神中的所谓"身神"是指信息,而存神经典中对于身神的描述则是在设计一种信息符号,存神实际上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向自身组织器官注入信息,使其负熵化的一种养生方式.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  相似文献   

11.
道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保存有大量的原始科学资料,尤其是金丹黄白术作为实验化学的先驱,一再引起科学史家的注目。它的却病养生术中合理内容,也逐步有所发掘。那么自然而然的是,道教中也应有原始的科学思想,因为正是它们对科学活动的指导,是获得科学成果的必要条件,对它作一番探讨是饶有趣味的。一、神仙思想与经验性实验的结合道教中的科学内容是与宗教神学混杂在一起的,考察一下道教徒对炼丹、养生等内容的论述,给人印象非常深的一点,就是神仙思想与经验性实验的结合。无论哪一位炼丹家,或者道教养生术者,根本的目的是白日飞升,即“御白鹤兮驾龙鳞,游太虚兮谒仙君,录天图兮号真人。”(《周易参同契·鼎器歌》)然而,炼师们的推论又是凭着个人的经验。例  相似文献   

12.
1、道教产生于中国 ,在历史上影响波及朝鲜半岛和日本 ① ,在近现代还传播到欧美等地。对道教在中国宗教史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位 ,已有许多前辈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扬。但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感到 ,把道教作为一个特有的宗教文化现象加以研究 ,无论对于道教本身的认识 ,还是对于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视角。2、在许多人的印象中 ,道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比较起来 ,是个体系庞杂、支脉繁多的宗教 ,此种观点 ,可以元代学者马端临为代表 :“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先儒之论备矣。盖清净一说也 ,…  相似文献   

13.
葛洪(283~363),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和医学家。在道教历史上,葛洪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对后代影响很大。关于养生的论述,主要收存于《抱朴子内篇》(这是他最重要的道教著作),另外还散见于《抱朴子养生论》、《肘后备急方》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14.
道教许多经典及道教徒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医著中,涉及养生之处颇多,其内容包括古代生理学、医学、药物学、健身术及养生术等各领域,其中不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研究价值。为此,特先将散见各道书、医书中有关内容汇集编纂,为进一步研究积累资料。第一部份唐代名医孙思邈养生术中有关饮食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再论道教成仙信仰的形成——兼与韩国学者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韩国学者提出的道教核心思想“神仙思想”系从“韩国传到中国”的论据,展开了道教成仙信仰形成的再讨论。首先论证了韩国“太白山”不是“三神山”,燕齐方士仅是中国古代神仙思想中的一支代表。其次用大量篇幅阐述了道教成仙信仰的形成,虽与古代中国神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还曾受到古代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发达的宗教观念及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养生实践等之深刻影响,这几方面的因素,缺一都不足以导致道教成仙信仰的建立。由此可知,韩国学者所说的神仙思想“首先传到同韩族疆域相近的大陆山东省、河北省,接着传到全中国”,是站不住脚的。结论是,道教乃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相似文献   

16.
《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一书,是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的新成果,由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张泽洪是当今国内外勤于学术创作的学者,他对道教斋醮科仪、道教史之道派关系、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等领域的研究,以考证精审、思想锐利为学界所注意。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就是张泽洪学术创新的一个有益探索。该书所研究的主题是道教唱道情,道情从宋元时期开始流行于中国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说唱形式,  相似文献   

17.
道教养生思想十分丰富,以德养生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德养生强调内功外行,德性修养乃修道致仙、养生寿老的基石和要旨。以德养生是中华养生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历代道教名士和道籍经典对此多有阐述,形成富有特色的道教以德养生同以术养生互补的思想。人类已迈入21世纪,在国家倡导以德治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氛围中,道教以德养生思想更加凸现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道”与“德”是道教思想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护养、保养性命既要修道也要修德,道养与德养并重是老子养生思想的一大特色。通过德性修养可以达到清静怡神以保形体…  相似文献   

18.
盖建民教授新著《道教科学思想发凡》2005年3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把握道教思想与古代科技的关系,客观评价道教在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揭示道教思想有助于推动古代科技进步的积极因素,同时分析其不利于古代科技发展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入手,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道教科技的思想内涵、特征,挖掘道教科技原典、道教徒宗教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古化学、医药养生、天文历法、环境地理、数学等方面之科学思想,对其中有现代价值的部分如思维方法、医药养生、地理环境思想予以科学总结和诠释…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道教的饮食养生文化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不单单是因为道教中积累了大量的可供今人借鉴、利用的饮食方法和技术.实际上,道教的核心饮食养生思想及原则,更彰显出了其永久性的价值和魅力.从某种意义而言,更加清晰、深入地了解道教饮食养生思想内核,并把握其内在的科学精神实质,是进一步把道教饮食养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20.
前言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教哲学,实际上占据了其时哲学思想的主体地位。四百年间,道、佛两大宗教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界,一直忽视了对隋唐哲学的研究。尤其道教方面,极少能见到系统的研究专著,这在日趋广泛、深入地发掘中国古典哲学的今天,确实是一大薄弱环节。笔者不揣简陋,企图摸清隋唐五代时期道教发展史的基本线索,撷采其中有影响的道教学者,分生平、著作考辨、思想概述三项,草成《隋唐五代道教学者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