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庄穆 《现代哲学》2001,(3):36-40
人的存在首先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个体人的存在。每一个体人的存在都是在一定价值观念的引导下选择和满足其自身生命、生存和生活中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需要的行为中的存在,这是人性的基本,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点;但个体人的存在又不是独立于或超越于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和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个体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与选择必须是社会关系中的满足与选择。所以,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在满足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连结,就不能构成社会;反之,脱离社会和社会关系的个人也无法选择和满足其需要,因而也无法存在。这样,由个人到  相似文献   

2.
陈真 《道德与文明》2007,2(6):92-95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给个人自由提供最大的空间.然而,最大空间的个人自由也是有条件、有限制的.这种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必须有充分的理由,以证明限制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康德把自由和强制的对立放到了自由的理念本身之中:自由只能位于(强制性的)法律之下。他企图用个人和普遍性的统一扬弃这一对立。在社会行为范畴内,这一统一显现为联合起来的个人,自动全面的自我限制,只有这样,社会定在才可能是自由个人的世界,才可能是“市民社会”。黑格尔认为,作为市民社会基础的“普遍性”根本就不能完成它的使命:将个人的自由扬弃在普遍的自由之中,黑格尔据此出发,对康德的法学理论提出了批评:“依照这种见解,其成为实体性的基础和首要的东西的,不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合乎理性的意志,而是单个人在他独特任性中的意志,也不是作为真实精神的精神,而是作为特殊个人的精神。这一原  相似文献   

4.
赵玲 《学海》2003,1(6):128-130
一消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本质上是受人的需要推动的 ,是需要得以满足的活动。需要 ,人自身的规定性 ,渗透着人的目的、意图与选择 ,是人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因而 ,把握消费的合宜性 ,必须要从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方式入手。在马克思看来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 ,他们是什么样的 ,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 ,———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 ,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① 需要、人的本性是与物质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实践 ,才使人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从而将人与动物 ,将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交换理性发源于人类的生存需要,通过劳动分工和市场交换,成为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其基本特征是排斥身份和地位的因素,个人通过满足他人需要的利他行为交换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达到利己目的。西方市民社会的商品交换经历了从个人生活必需品的使用价值交换到通过市场的商品价值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抽象的商品和人的意识,并产生了个人自由与平等意识。这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正确确定人在怎样变化、向什么方向变化,在某一社会形态范围内,人的本质力量发挥到什么程度,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造就什么样的人,就必须全面研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在这方面应特别注意居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社会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固有的个人活  相似文献   

7.
幸福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稳步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同步提高。但在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和社会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幸福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物质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就是幸福,是不是实现了个人幸福就意味整个社会就是幸福的,这些疑问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哈耶克主张规则正义,反对结果正义,反对假“社会正义”之名行“分配正义”之实,进而导向平均分配的泥沼。正义的作用仅在于它为个人行动提供了否定性价值标准。正义只能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而不能指示人们必须做什么,特别是它不能成为人类认识未知领域的行动准则,这就在逻辑上为个人自由行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正义域。他反对把正义作为行为的价值观念,因为对个体行为的正义性施以道德判断会束缚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伯林的“消极自由”概念是一个影响广泛而又备受争议的概念。在揭示这个 概念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根源的基础上,对这个概念的内在理论困难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发现,“消极自由”的实质是个人自由,而个人自由构成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消 极 自由”所消极界定的“不受干涉的自由”,其实质是一个人的行动在其私有财产权范围内的 不受 干涉,从而,私有财产权既规定了一个人的自由,也限制了一个人的自由。基于私有财产权 的自由竞争揭示了“消极自由”概念背后所隐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这就 是一个普遍冷漠和无是非的社会生活图景。“消极自由”的自由观所体 现的实际上是一种合理利己主义的社会生活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不仅科学界早已认识到信息、信息处理过程以及新的信息工艺的重要意义,而且社会上一般人也越来越认识到了这一点。1983年6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举行的“论信息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的会议就是一个证明。这里涉及的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关于信息和信息系统的探讨。而关于信息的哲学探讨的范围就更加广泛了。关于信息的哲学探讨,涉及的是与物质的不同结构面上的信息现象有关的哲学问题。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表现出来的信息与世界观之间的各种关系。研究这样广泛的领域很可能会出现差错。因此,必须研究通过什么方式限制部分命题,从而使论证总的命题成为可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关于信  相似文献   

11.
殷锡智:略论自由与限制自由是否意味着主体活动不受客体的限制?自由获得的途径是否是主体独立自决的,不需要克服和扬弃客体的限制?在人类认识史上,对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德国的一位社会学家琴梅尔认为,“自由始终意味着不受某种拘束。”法国的卢梭认为,自由是历史主体固有的天生本性,“人生而自由”。他认为,人间的不平等、不自由是后天的社会关系造成的,摆脱这种枷锁就恢复了人性自由。黑格尔认为,自由不是主体意志的任意性,而是主体意识到行为内容的必然性,并且按必然性办事的结果。他站在唯。G主义立场上来看待主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认识了客体及其规律,就可以克服客体的限制,而获得自由自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不仅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认识论中的自由观,而且对历史观中的社会自由也做了科学的解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的,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资本论》,第三卷,第927页)人类在一切社会形态下,都要为满足自己的需要,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需进行物质生产,处于必然王国之中,在完成人类必需要做的劳动终止的  相似文献   

12.
吴洁 《美与时代》2013,(2):80-82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的室内设计应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要求,这就需要美学的指导。美学可以帮助室内设计师加强整体的设计风格和提高空间的艺术情趣,同时也可以提升居住者与参观者的审美层次。既然谈到了室内设计中的美学,我们首先自然要问:"什么是美学?"每个人对此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我看来,美学  相似文献   

13.
更新而变化     
季剑虹 《天风》2007,(19):2-3
如今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再是为自己而活,乃是为神而活。不是因着我们个人有这样需要,有那样需要,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寻求神,而亲近神,而信神,接受神,而是为了满足神的需要,是为了成全神的需要而活着、而奋斗着,这是基督徒奉献的真正含意,是对神的事奉的真意。  相似文献   

14.
法国社会学家艾弥尔·杜尔凯姆对宗教的研究,着眼于宗教的本质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他认为,一个社会完全有必要在人们心中唤起神圣的观念和情感,就象神对于崇拜者一样。“社会要求忘记个人的利益,要求我们成为它的仆人,它使我们受到各种限制、艰辛和牺牲,没有这些社会生活就成为不可能的了”。的确,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的。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但有欢乐,而且更有罪恶与苦难。卢梭的“如果你需要坟墓的话,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自我价值?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自我价值是与其社会价值不同的另一种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自我价值” 则是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我把这种观点简称为“自我满足论”,这种观点是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它错误地脱离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考察人的自我价值.价值关系只能存在于价值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在一般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而外界物则是价值客体.外界物只有对人而言,才有所谓价值.而当我们考察人自身的价值时,人便由价值主体转化为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由可划分为观念自由和实在自由,观念自由因仅在主体意识中产生,总是表现为对各种限制的力图超越,而实在自由因需在主体与对象的共在关系中形成,则必须正视和承认各种限制.道德作为一种利益关系的调节者,必然具有基于各种关系限制的约束性,但由于道德是人的内在需要,因而其约束性也会表现出一种自觉自愿的主动特征.道德自由作为自由与道德的概念组合,既是自由的道德与道德的自由之内在统一,也是约束与任性的统一,当主体成为纯粹的道德主体、主体之性完全成为道德之性时,约束即为任性,任性即为约束.此时,主体便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近年来哲学理论界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现简介于后.观点一,需要说 认为需要是生产力包含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内在根据.人的需要对象要由自然界来提供,而自然界永远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能提供人需要的现成对象.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征服自然、满足需要,就必须进行劳动实践.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人正是在这个实践中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没有人的生产实践,也就谈不上生产力.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偏离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准则的倾向中,最常见和最有害的是由于小市民心理积重难返和人的精神世界贫乏而产生的消费至上和物质追求。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各种产品,在这同时他也就是在实现自己,使自己对象化,而且不仅仅作为个人,而是作为历史地不断变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个人来说,社会成为“该对象中的本质”(马克思语),而物本身则具有社会性质和意义,因为社会关系在物身上对象化了。物品被制造出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在某些社会条件下,物品仿佛脱离了产生它的社会需要,独立地存在,并开始支配人们。这里,在物品关系的背后隐  相似文献   

19.
人的自我超越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的人,都在以其自己的方式追求着人的自我超越:或者是宗教的超越,或者是现实的超越,从而都把人导入一种不满足于现状而直指未来的前进征程。个人的自我超越的基本内容是道德的超越,而个人自我超越的功能则表现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个人的自我超越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社会必须对个人的自我超越给予强有力的引导,以保证个人自我超越的正确方向。一、人在道德确证中的自我超越人的自我超越也就是他对自己现有的境界、目标、尺度,或环境条件和限制的突破。人在这种超越…  相似文献   

20.
论价值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年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著文认为,价值的第一层含义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除此之外,价值还包含对需要的层次和需要的主体进行评价的问题。从不同需要之间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来看,整体的需要高于个人的需要;从人所异于禽兽的特有的需要来看,精神的需要高于物质的需要。人类的价值应该就人类与其他物类的比较而言,自我的价值应该就自我与别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人类的关系而言。人类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真、善、美,其中真是认识的价值,善是道德的价值,美是艺术的价值。 关于个人的价值可分为两层意义,一是个人的社会价值,即能在一定方面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