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杨超同志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问世,此书提出“过程论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这个观点,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重视。前不久,陶富源同志发表文章,论述了“过程”这个范畴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学术理论界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现将杨超同志和陶富源同志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简述如下,供研究参考。杨超同志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理”。又说:“矛盾即过程,历史即过程、真理即过程”,“实践论、矛盾论、过程论三者是完全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第323页。以下  相似文献   

2.
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四川省社联共同发起组织的全国哲学问题学术思想交流会,于八月十一曰至二十四日在成都召开。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多名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以及新闻出版单位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超和省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杨超同志根据自己进行哲学研究的经验和当前哲学界的一些情况,强调哲学要进行理论的、历史的、现实的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毛泽东重要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发表五十周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以下简称《正处》)发表三十周年召开的毛泽东哲学思想讨论会于1987年8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等八个单位联合发起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及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王首道、江华、李德生、杨超、韩树英、钱抵千等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胡绳、王忍之、李曼村、钱抵千等同志出席了闭幕式并讲了话。会议集中研讨了新时期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哲学思  相似文献   

4.
读了方克立同志的文章,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方克立同志有一些基本论点跟我并不对立,而且很接近。在过去几个月中,我研究了许多同志对于《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关于孔子论仁那一节所提的意见,作了一些解释,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理论问题的,题目是《关于一个理论问题的质疑与请教》,发表在《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三期。一篇是关于历史问题的,题目是,《关于孔子仁的思  相似文献   

5.
1978年11月25日至12月6日,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在成都召开哲学讨论会,结合杨超同志写的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讨论稿,对如何完整地,准确地阐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广泛的讨论。 中共四川省委对这次讨论会很关心。杨超同志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先后作了三次  相似文献   

6.
《实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在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后,课题组收到一些来信,对《提纲》诚恳地提出了意见。为了推进“哲学与文化”问题的探讨,本刊将陆续刊登这些来信。欢迎更多的同志以书信或论文等形式,就有关问题广泛发表意见,特别欢迎不同意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1980年12月19日至22日,上海市哲学学会召开了1980年年会。会上由冯契、胡曲园等同志分别作了《意见和真理》、《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问题》、《干部教育中有关思想路线方面的问题》、《左倾错误与思想路线》、《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哲学理论问题》等学术报告,传达介绍了全国科学学、人才学、未来学讨论会和全国唯物辩证法讨论会、全国西方哲学史讨论会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杜章智同志在今年第一期的《现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上,同时发表《谈谈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含糊的、可疑的概念》两篇文章,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和我商榷的意见。我觉得,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得到正确的研究,从而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引向深入的。但是,我觉得杜章智同志文章之所以值得重  相似文献   

9.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基本范畴。近来有些同志著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赖金良同志在《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认识的客体方面,并论及了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对此,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以求教于赖金良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0.
在一九六一年第五期的《哲学研究》上,周礼全同志发表了批评《论“所以”》的文章。《论“所以”》那篇文章发表后,我虽然也接触到一些批评的意见,然而我认为这些意见帮助不太大。周札全同志的文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首先我要向他表示谢意。在批评的过程中周礼全同志是遇到困难的,原因是《论“所以”》那篇文章有很大的毛病。它摊开得太广,提出来的问题太多太杂,中心问题反而不够突出。这些毛病的根源还是思想不够明确。思想之所以不够明确因为在主张新看法的时候,旧看法并没有排除。这  相似文献   

11.
本刊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发表了杨英锐,杨甘霖二同志的《关于一个历史观问题的探讨》一文之后,陆续收到了一些不同意见的来稿。现将其中部分来稿摘要发表如下,供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哲学研究》1987年第7期刊登了高惠珠同志与张曙光、邹明武同志商榷的文章《历史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之我见》(以下简称“高文”),对社会规律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作了论述,读后颇受启发。我同意高惠珠同志关于“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含任何主观成分”的基本论点,但对高惠珠同志所论社会规律的一些特点,及认识社会规律的一些方法,却很难于接受,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唯物史观认识社会规律的一般方法,因此觉得大有提出来商榷的必要。现将我的意见说明于后,就教于高惠珠同志。  相似文献   

13.
本刊1987年第6期发表了赵国华同志的《八卦符号原始数字意义的新探索》一文后,陆续收到了一些来稿。其中,有的文章对赵国华同志的观点提出了商榷的意见。由于我刊篇幅有限,不可能就这一问题充分地展开讨论,现选择部分来稿的观点摘登于下,旨在展示一些不同的看法。本刊拟暂不再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希读者见谅。  相似文献   

14.
最近,认真阅读了林铭钧等同志的文章《充足理由律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下简称“林文”)和李先焜同志的文章《充足理由律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下简称“李文”。上述两文均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本文是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的一些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探新》1981年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拙作,对于“心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商榷意见。李铮同志对拙作有关他的大作的一些意见,有所争鸣,笔者非常欢迎。只有敢于争鸣,才能使理论愈辩愈明;只有通过争鸣,才能正确理解彼此观点,防止互相误解,各执己见;只有互相了解,才能彼此促  相似文献   

16.
很高兴看到欧阳卫民同志关于“侈靡”问题和我商榷的文章——《侈靡就是奢侈》(《管子学刊》1991年第2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使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为了问题讨论得更加深入,再对一些问题提些看法,以就教于欧阳同志。首先谈一谈方法论的问题。有些问题常常是这样情况:从理论上,或者说从道理上讲,应该是这样,可是事实偏偏不是这样。这在处理上便会发生困难,依谁为好,我的意见是不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哲学研究》上展开的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中。争论双方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摘引了不少材料,提出不同解释。为了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准备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查对一些有关的引文,并对“同一性”一词的译释问题提出一些个人意见,供给参加讨论这个问题的同志参考。一、关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所说的那一段话:“但是思维对  相似文献   

18.
汪信砚同志的《认识的主体性探讨》一文(载《哲学动态》1987年第3期),提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很好的意见,但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缺点,即离开实践去论述认识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本刊1979年第9期发表刘长林同志《论外因的重要作用》一文并组织了讨论之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对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表了意见。一些来稿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还是在于事物外部的影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杨百顺同志的专著《西方逻辑史》(以下简称《史》),于1984年3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7月重印。《史》是我国较早的关于西方逻辑史的著作之一,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罗由沛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发表了一篇充满溢美之辞的书评,在读者中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仅从方法论角度,就《史》中几个主要问题谈些不同意见,就教于杨百顺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