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传统针灸学到现代针灸学——针灸现代化50年之回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针灸学,前者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所获取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规律作为指导理论,机理的阐明完全立足于现代科学意义的相关知识体系,并以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学说及针灸效应的四大规律为该体系的理论核心;而传统针灸学则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气血学说、经络学说等为基本理论;在临床上,现代针灸学充分利用现代诊疗技术和方法,以辨病为主导,针刺手法注重的是强弱刺激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而传统针灸学则是借助四诊八纲以辨证为主导,针刺手法强调的是补泻。  相似文献   

2.
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针灸学,前者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所获取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规律作为指导理论,机理的阐明完全立足于现代科学意义的相关知识体系,并以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学说及针灸效应的四大规律为该体系的理论核心;而传统针灸学则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气血学说、经络学说等为基本理论;在临床上,现代针灸学充分利用现代诊疗技术和方法,以辨病为主导,针刺手法注重的是强弱刺激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而传统针灸学则是借助四诊八纲以辨证为主导,针刺手法强调的是补泻.  相似文献   

3.
1 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中医整体观是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 ,藏象经络气化学说将大自然运动规律与人的相互联系 ,以高度的科学抽象类比方式 ,精辟地论述论证了人的生命运动变化规律及顺应其规律———养生和战胜疾病的方式方法和法则。整体观念是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的组成部分。中医整体观是辩证唯物论具体与自然科学的应用范例。《内经》以“其言有证 ,验之事不忒” ,“至道至宗 ,奉生之始” ,证明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和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活动。现代医学以高科技实验性直观性向着分子生物学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直观的认识人类自身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医学,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家长期的临床经验和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汲取了天文学、物候学、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逐步形成了以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方法;以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诊法学说、辩证学说、预防学说、治则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及医学心理学等学说为基础理论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建立了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十二经络的秘密(下)祝华英四、经络运行规律在临床的价值经络学说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哲理,错综复杂的阴阳经脉循环阐明了阴、阳、气、血、表、里、寒、热的脏腑形态,犹如现代人体解剖学、生理、病理学、诊断学等的一部分。多年来鉴于我在临床上利用这种双向循环的正反运...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中医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 中医发展的困惑与障碍众所周知,中医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纵观历史中医学有几次重大的飞跃,先秦两汉时期,得益于当时众多哲学流派思想的影响,早期的解剖知识、单纯的临床经验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其代表就是《黄帝内经》的完成。《黄帝内经》中的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基本思想一直影响至今;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确立的辨证施治的原则无疑是中医诊断的圭臬,时至今日仍无人能够超越此一方法;宋元时期金元四大家的出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成熟,丰富了…  相似文献   

7.
系统观认知方式与中医学认知方式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整体观指导下的全身调节中医学的思路和方法贯穿着整体观 ,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强调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调节 ,追求整体最佳 ,这是中医学系统方法的典范 ,具体体现在 :1 1 从整体上认识生理从形神、气血、脏腑、经络等方面掌握了属于人体的系统质的一些重要内容 ,这些内容都不能从孤立的诸器官、组织中找到直接根据 ,是“非加和”的。1 2 从整体上把握病理中医学提出了独特的病理概念“证” ,把疾病如实地理解为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整体的反应 ,从全身考察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证及人体的抗病和修复能力。1 3 从整体上进行诊…  相似文献   

8.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博大情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本原理,因此对于中医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该学说进行严格的形式化研究,使之难以与不断发展中的中医现代化进程相适应。本文就是在这一学说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介绍引入次协调逻辑、缺省推理逻辑等先进逻辑来与中医诊断学结合的思想和方法,这样的目的是为今后构造一种符合中医诊断原则的中医阴阳五行推演逻辑系统作准备,该逻辑系统将用来描述基本的中医辨证推演过程。  相似文献   

9.
《儒道佛与中医药学》由中国书店出版社于近期出版。该书是由南京中医药大学薛公忱教授等所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它的最大特色是从儒道佛与中医药学相互关系入手,既从传统文化角度探索中医药学的发展条件和规律,又从中医药学层面考察评价儒道佛的社会历史功能。全书不仅挖掘了中医药学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的源头活水,也分析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实践对儒道佛思想的发展深化。书中阐述了从医家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到中医药学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药理和防病愈疾的治则、治法无不打上儒道佛思想烙印,指出儒道佛是中医药学生命力的重要源泉。该书还对儒道佛思想对中医药学的负面影响作了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10.
广州地区部分群众在进行中医饮食调理时陷入了一些误区,常见的有:(1)注重饮食效用,忽视病因病机;(2)强调饮食物质,不解脏腑功能;(3)混淆六气六淫,一味克伐主气.这些误区是由于群众中医药学基本知识不完备而导致的,其根源在于是中医哲学基础薄弱.提高群众的中医哲学基础认知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统计学方法考察了各经络上腧穴与所属脏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经络上腧穴与所属脏腑的总体相关性较差,且各经络间差异显著,这与传统经络理论不符,因此,提出经络只是一种分类系统的假设。放弃现有的经络理论系统,建立更加完善的腧穴分类体系与针灸临床指导理论将是针灸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运用统计学方法考察了各经络上腧穴与所属脏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经络上腧穴与所属脏腑的总体相关性较差,且各经络问差异显著,这与传统经络理论不符,因此,提出经络只是一种分类系统的假设.放弃现有的经络理论系统,建立更加完善的腧穴分类体系与针灸临床指导理论将是针灸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反复研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认为中医理论中有脏腑经络之气互藏理论.分别从五行互藏理论、寸口脉的临床应用、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及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各脏腑的功能发挥与脏腑经络之气的关系、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脏腑经络之气是互藏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的创立,组成了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框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宏观系统思维模式。几千年来,这一理论,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科学文化发展的指南,特别是阴阳互回的太极图,作为易学的标志,华夏传统文化的缩影而昭著于世。太极图是宇宙结构的模式,形象地反映了阴阳,五行,八卦等天地万物自然现象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病灶与证象两种疾病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和西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 ,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病理学体系 ,西医的病理学基础是病灶 ,中医的病理学基础是证象。病理学的不同 ,导致中西医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的全方位认识差异。1 病因病灶即指机体结构发生的异常改变 ,这是西医进行病理判断的基础 ,有灶即有病 ,无灶便无病。因此病因便是导致病灶出现的原因 ,如果找不到致使病灶发生的原因 ,那么该病便被称为病因不明疾病。在这里 ,因果关系是进行病理判断的根本原则 ,而直接原因更是被格外看重 ,间接原因和多重原因相对而言不被西医病理学注意。…  相似文献   

16.
中医经络学说,从其哲学渊源而言,主要有:"参天地",以"十二经水"悟人体之"十二经脉";援"六律",分别十二经脉之阴阳,与脏腑相配,纳入五行体系,而和中医固有理论体系深度融合;援"八肱""奇正",创建了"奇经八脉";顺"天时"而参悟经脉循环无端;"副天数"而有365穴;取象于"水",纳入五行体系,而有"五腧穴";"重效验",对经络理论作持续的修正和充实。经络、腧穴调控健病的原理是"气"平,即"大能量"平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充分肯定了阴阳五行说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理论说明,认为阴阳五行论至今仍是很有价值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易经》《内经》阴阳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内经》阴阳说之比较陈利国《易经》作为哲学典籍,其思想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以阴阳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吸取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建立起了以阴阳五行为论理工具,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脏象经络为理论核...  相似文献   

19.
阴阳五行与中国传统历史观念范立舟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学。它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看待宇宙、看待自然的工具,也是解释人生、解释历史的理论。本文所探讨的乃是阴阳五行学说支配下的历史哲学体系。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的结构特征与中医理论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中国文化的结构体系的形成与中医理论的多元融合中国文化的萌芽形态是殷周之际产生的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促成的文化繁荣以及各家在争鸣中互相吸收、互相渗透,为中国文化多元互补体系打下了基础。至汉初,黄老道家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