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死亡与人死亡江西医学院(330006)刘泉开一、人的死亡生与死,是一对矛盾,两个极端,是人所必经的驿站。人总是先生而后死,人总是要死的。人有生的权利,也有死的义务,这是自然发展规律。新陈代谢,春夏秋冬,生老病死,谁也抗拒不了,回避不了。对于死,人们...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7,(6):46-47
正对于"生",人们想得多,体验得多;而对于死,人们既不愿想,也不敢想,又无法主动地去体验。也许正是基于此,古代先贤便说:"未知生,焉知死?"然而,从基督教教义和生活的反思中,人们又可以毫不犹豫地提出:"未知死,焉知生?"一个没有充分认识死亡真面目的人,不可能充分掌握今生存活的意义;从不思考死亡的人,也从来不会思考生活。  相似文献   

3.
第一端死亡是确定的,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普遍规律。人生下来一定有一天要死,这句话是可怕的;但是更可怕的,不是死亡的本身,而是死亡的后果。死亡是分离,死亡就是同财产、荣誉、欢乐、职位、亲友、事业等人世的一切事物完全分离。对人类社会来说,死亡是一种毁灭;一个人死了、他对于世界没有份了,不能再参加任何活动了;人们再也见不到他了,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不久人们再也不思念他了。谁若认真地观察、研究、思考一下,这的确是使人胆颤心惊的。人的本性对死亡都有反感,因此千方百计拒绝死亡。可是这一切,同死亡的后  相似文献   

4.
正随肉性的切望,导入死亡;随圣神的切望,导入生命与平安。因为随肉性的切望,是与天主为敌,决不服从,也决不能服从天主的法律;凡随从肉性的人,决不能得天主的欢心。至于你们,你们已不属于肉性,而是属于圣神,只要天主的圣神住在你们内。谁若没有基督的圣神,谁就不属于基督。如果基督在你们内,身体固然因罪恶而死亡,但神魂却赖正义而生活。再者,如果那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者的圣神住在你们内,那么,那使基督从死  相似文献   

5.
黄幸平 《天风》2011,(3):I0001-I000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上没有绝对无病的人,也没有绝对无罪的人。“虽说人的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可一旦人的眼睛红了,心就黑了。”嫉妒恼恨,尔虞我诈,上瞒下骗,畏强欺弱,欲壑难填。圣经说,罪的工价就是死。人有罪,人有死,谁能救自己脱离那极大的死亡?人类终日思想,上下求索。天苍苍野茫茫,天地之间,寂静无声。寻找寻不见,祈求得不着。  相似文献   

6.
哲学既要研究生的问题,也要研究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是每一民族的哲学所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所谓“人生”既包括“生”的方面,亦涵摄“死”的方面。从客观上讲,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在主观上,人又都企盼能够实现生命价值之永恒,超越死亡,取得真正的不朽。生命事实上的有限暂时和价值的无限永恒这对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不同民族的哲人对死亡超越的方式,因生存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在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道死亡思想各有特点。在对待死亡态度上 ,儒家重生轻死 ,对死亡存而不论 ;道家则由反对悦生恶死 ,进而歌颂、赞美死亡。在对死亡本质的认识上 ,儒家认为死由命定 ,是天意的体现 ;道家则认为死是气聚气散的结果 ;同时二者又都认为死亡本质上是一种安息。在对待死亡价值问题上 ,儒家强调把死亡落实到道德价值的开拓上 ;而道家则坚决反对给死亡以价值判断 ,强调避死全身才是人生之根本。在超越死亡的途径上 ,儒家认为只要生活充实 ,为理想而奋斗 ,创造了某种永恒之物 ,便可超越死亡 ;而道家则强调通过“心斋”“坐忘” ,达到与大道合一 ,从而实现死而不亡  相似文献   

8.
范成斌 《天风》2015,(4):40
当婴儿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那哭声,既是对生的庆贺,也是对死的抗议。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驾驶着生命之舟,行驶在各自的航道上,但人人都将奔赴一个神秘的地方——死亡。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诗既诠释了生命的辉煌灿烂,也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匆忙。我们曾眼见或听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或许自己也正在经历着这一过程。然而,又有谁在面  相似文献   

9.
再谈划清安乐死的几个界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应定义为“安乐地死亡”,它是一种死亡状态,不是死亡原因,不决定死亡的性质,不构成独立的死亡方式,其本 死得安乐、优死,不是无痛致死。其对象是死者,不是患者。其目的不是从生向死的转化,而是克服死亡愚昧,实现死亡文明化。  相似文献   

10.
人生为读     
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从小读到大,从大读到老,从生读到死。知识是一本大书,岁月是一本大书,自然是一本大书,人生更是一本大书,一天也离不开读,一辈子也读不完。读人读天读地,走到哪儿读到哪儿,活到何时读到何时。只有不去读的,没有没啥读的;只有读不完的,没有能读尽的;只有读之有悟的,绝少读之无益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上海医科大学(200032)徐宗良众所周知,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不小的差异,反映在死亡观上其区别也颇为明显。其追根究底的思辨方式促使他们一接触生死观便直逼生命的鹊的──死亡,对死作一番深入研究,同时又以死论生,围绕死亡去奏出一篇篇...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艺术观览雷镇阊宗教与艺术,是人类社会两种古老的意识形态。至于谁先谁后,谁派生谁,众说不一。而学者们的考证证明,二者谈不上谁产生谁,谁比谁老。从宗教史上看,人类社会并不是从一开始便有宗教的,整个猿人阶段并没有宗教,宗教史上称为"前宗教时代",因为...  相似文献   

13.
走向哲学的起点评《画说哲学》丛书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不记得是谁说过,对于房东太太而言,了解她的房客的哲学比了解房客的钱袋更重要。事实上,这句话是很值得怀疑的。首先,它似乎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哲学,而且这种哲学必然会与行为有联系。不错,每个人或多或少总...  相似文献   

14.
活着     
“活着无论多痛苦,和死亡相比,都是一种幸福。”一位朋友曾这样说。她说她7岁那年某天晚上,一个人睡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忽然那么真切地感觉到了死亡的迫近,“……我简直快要窒息了,终于大叫一声,从房间里冲出来,朝着父亲哭喊,我不想死,我不想死!一家人都被我吓坏了……”  相似文献   

15.
人是一种承担着有死性的存在物,一切从人出发并为了人的事业都必须在"人固有一死"的背景中进行。首先阐述了死亡对于医学的背景意义:死亡是人类面临的客观的、必要的限制,关于死亡的立场对于医学具有源始性与优先性,最后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当代医学对于死亡的立场:遗忘。  相似文献   

16.
在儿子8岁的时候,当父亲的他给儿子讲起一件家庭往事。 在他也是8岁的时候,有一天晚饭桌上,他讲起课堂上老师问每个人的理想,他不知道。便没有回答,接着他问正在埋头吃饭的父亲:“爸,什么是理想?”  相似文献   

17.
胡荣明 《孔子研究》2019,(5):151-158
为解释死亡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应对死亡所带来的社会失序问题,朱熹从理气宇宙论与道德生命观出发,按照"常理"与"非常理"的死亡分类模式,一方面将"人死为鬼""人死气散"视为"生死之常理",并通过祖先与子孙间的祭祀感格弥缝因死亡所造成的人伦秩序的断裂;另一方面,又将强死为厉解释为气未散尽的非常理状态,并通过终归于散与道德生命的修养等途径予以安顿。朱熹建构了一套理学化的死亡知识体系,具有周全性与涵容性的特点,其中蕴含的儒家人文主义气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不能铲除自身的一切疾病与病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猿揖别 ,人有了自我意识。也许从那时开始 ,人类便有了健康长寿、永生不死的奢望。漫漫 4 0 0万年的进化途径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人类的这一原始冲动并没有泯灭。在欢呼高科技时代到来的新时刻 ,人们始终没有放弃把奢望变成现实的追求。然而 ,理性的思考却告诉我们 ,人类既不可能永生不死 ,也不可能完全健康无疾 ,这是因为……1 病痛有害也有益人们普遍认为 ,疾病只对我们有害。如果我们只是从单一疾病的本身来观察它对机体的影响 ,情况也确实大致如此 ,这就是我们企图铲除人类自身一切疾病的原动力。而实际上疾病同世界上…  相似文献   

19.
人是一种承担着有死性的存在物,一切从人出发并为了人的事业都必须在“人固有一死”的背景中进行.首先阐述了死亡对于医学的背景意义:死亡是人类面临的客观的、必要的限制,关于死亡的立场对于医学具有源始性与优先性,最后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当代医学对于死亡的立场:遗忘.  相似文献   

20.
关注生命     
徐蕙照 《天风》1994,(1):38-39
生命,我是从濒临死亡边缘开始考虑的。 儿时,体弱多病,常常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想象死亡的情景,加上各种描述死亡的传说,使我对肉体通常要在生死的临界点历经万般痛楚后,走向从来没有人回头的死亡的幽谷这个事实恐惧万分。 多年之后我知道,死亡是无可奈何的事实。如果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 但年轻健康的人一般很少注意到生命与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