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吠檀多 (Ved nta)哲学是现代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 ,从中世纪起一直在印度意识形态领域里起着主导作用 ,影响着占印度人口 75%的普通群众 (主要是印度教徒 )的精神世界 ,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同时 ,不成文地被印度统治集团奉作国家大事的指导思想。因此 ,要了解印度的上层建筑 (印度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和经济基础 (印度人的物质生活方式 ) ,吠檀多哲学的研究是一把金钥匙。本文扼要地评介吠檀多学派的核心理论和它与佛教在本体论问题上的激烈论争。吠檀多哲学家提出“我 tman”是永恒不灭的精神实在 ,认为在经验世界里 ,自然淘汰规律支配着所有精神性和物质性的现象。但永恒的“我” ,不受此限。佛教哲学家不承认有所谓永恒不灭之“我” ,针锋相对地提出“无我论an tman” ,认为任何事物 ,无论其为精神性的或物质性的 ,都不存在所谓的不灭之“我” ,或别的什么不死的主体。吠檀多的“有我论”和佛家的“无我论”的论争 ,正好说明印度意识形态在中世纪的发展趋势。从印度哲学史看 ,早在公元前 1 50 0年的吠陀时期 ,吠陀哲学家就创立了两个重要观念 ,即“有” (sat存在 )和“无” (asat非存在 )。到了吠陀终结的奥义书时期 (公元前 7、 8世纪 ) ,“有”发展为“永存”的观点 ,  相似文献   

2.
1999年商务印书馆第一次出版了《圣教论》汉译本(乔荼波陀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巫白慧教授由梵文译成汉文)。2000年,该馆又将其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再版发行。《圣教论》是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之一—“吠檀多”学派的根本经典。吠檀多哲学从七世纪发展到近现代,已成为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它不仅在印度知识分子中,而且在印度普通人中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性和精神性的影响。吠檀多哲学对中国人来说似较陌生,而对它的根本经典《圣教论》更不甚熟悉.。现在,《圣教论》汉译本的再版,对当代印度主流哲学——“吠檀多”进行介…  相似文献   

3.
吠檀多是印度正统派哲学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哲学派别。本文以吠檀多哲学的代表作——乔茶波陀的《圣教论》为例,着重从《圣教论》的表述形式、"不生说"、"不二论"以及"幻论"与中观论的联系等四个主要方面,对吠檀多哲学与大乘佛教哲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比较研究,详细论述了早期吠檀多哲学家基于"梵-我"关系的哲学原理,在充分利用佛教概念和哲学范畴的同时,吸收并杂糅了大量大乘中观佛教的思想理论和论证方法,以建构自己的绝对无分别不二论哲学体系。在论述吠檀多哲学与龙树中观哲学的关系时,明确指出二者哲学的本质上的区别,以及在对经验世界的看法上和与真理世界的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相近或相似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古印度哲学中有一种对人和自然现象的趋同性分析的传统。这一传统从吠陀奥义书开始,被后来出现的许多思想流派所继承和发展。吠陀中的原人说、奥义书中的梵我同一理论及诸元素生事物的理论是这种分析的思想源头。佛教中的缘起观、吠檀多派中的不二一元论、数论派中的转变说是在继承和发展吠陀奥义书中相关思想之后提出的重要理论。对古代印度文化主要特色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商羯罗(700~750年)是印度中世纪最著名的经院式哲学家、印度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商羯罗是一位很有创造性的哲学家,由他确立的吠檀多不二论的全部理论基础,由“实在论”的梵我同一观发展到了“幻现说”的梵我同一观;商羯罗又是一位卓越的解释学家,他几乎对  相似文献   

6.
商羯罗(Sankara,约700—750)是印度影响最大的正统派哲学家,属吠檀多不二一元论派,他的哲学是对印度婆罗门教圣典吠陀和奥义书的继承和发展。“吠檀多”本身的含义就是“吠陀的终结”或“吠陀圣典的究极意味”,因此,研究商羯罗的解脱观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源头吠陀说起。一、吠陀  相似文献   

7.
一、《乔荼波陀颂》作者及其年代《乔荼波陀颂》一书是印度婆罗门教正统派哲学吠檀多不二一元论派的经典性著作, 作者为乔荼波陀。该书对印度的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的确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也对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商羯罗的理论形成产生过影响。因此, 对《乔荼波陀颂》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乔荼波陀是否为一历史人物, 至今仍有争论。其名字Gaudap · da中, Gauda· 是姓名, 可以直接这么称呼, 也可以加上 p da的尊称, 还可以加 pada, cara a, c rya。商羯罗称呼他为Gaudap · d c rya, 或者Gaud c rya· 。商羯罗的直传弟…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觉朗派的独特教义“他空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空见”是藏传佛教觉朗派的独特教义 ,因为它有这个特殊性 ,所以 ,藏传佛教史上对其聚讼纷纭 ,毁誉参半 ,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 ,“他空见”是无印度佛教经证的外道邪见 ;另一种则主张 ,“他空见”有印度佛教经、论的确凿依据 ,是藏传佛教绝大部分宗派的根本宗旨。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以上二种说法孰是孰非 ?下面就以印度佛教经、论为根据 ,对“他空见”追根溯源 ,寻根问祖 ,力求弄清其来龙去脉。多布巴·西饶坚赞 ( 1 2 90 - 1 36 1 )作为觉朗派的实际创宗者 ,他的成名著《山法了义海论》是藏传佛教觉朗派的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9.
印度传统宗教主要有三个,即婆罗门教(今之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佛教到中世纪,由于教内和教外的种种原因,逐渐衰退,以至最后从印度本土消亡。幸好它的教法和经典传播到亚洲其它地区和国家,并在那里保存下来。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印中两国佛教译师将贝叶梵文佛典译成汉语佛经五千余卷。这些佛经告诉我们,印度不仅有传统的宗教,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哲学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影响的是所谓六派哲学———数论、瑜伽论、正理论、胜论、弥曼差论和吠檀多论。六派都有本宗的理论典籍。佛教译师可能出于宗教偏见,蔑视非佛教的宗教或学…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即“存在先于本质”必然导致唯我论,最终滑到信仰主义,在信仰主义这个问题上,存在主义和婆罗门教哲学、佛教哲学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有不少相似之点。印度教哲学(婆罗门教哲学)和佛教哲学是在十八世纪传人欧洲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明显地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克尔凯郭尔也曾对婆罗门教哲学特别是佛教哲学发生过浓厚兴趣。二十世纪以后,印度哲学家辩喜和奥罗宾多进一步把婆罗门教的吠檀多思想传播到西  相似文献   

11.
振宇 《法音》2008,(3):6-15
前言《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为佛灭后九百年(约公元400年间),北印度犍陀罗国的世亲菩萨所造。世亲菩萨是部派佛教末期佛学思想的进步者,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其出家于萨婆多部,后由其兄无著菩萨引导而转入大乘,大弘瑜伽行派之教说。由于世亲菩萨一生著作丰富,后被尊为"千部论主"。此《俱舍论》即是世亲菩萨前期佛学思想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2.
《成实论》是一部小乘佛教的论书。《论》中主要是批评了说一切有部观点。本文从二个方面分析了《成实论》对有部理论的批评。一是破有部的“法体实有”的主张,立自己的“无自体性”思想;二是破有部的“五位七十五法”,主要破“心数法”,强调“心差别”的思想。《成实论》在理论上一方面接近了大乘般若假名真空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在心性理论上,继续走小乘的路数。此外,《成实论》还谈到了印度其它宗教和部派佛教的思想,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一、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按照佛教思想发展的过程来说,印度佛教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数、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中观、瑜伽、密教之分;传到中国又先后形成天台、三论、唯识、华严、禅、密、净土、律八个宗派。我们要探讨“真如”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清大乘佛教各派的思想体系。因为各派的思想体系不同,对“真如”的看法也就不一致。玄奘的及门弟子窥基(632—692)  相似文献   

14.
佛法的核心—缘起论——佛学基础知识讲座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一门学说,要抓住它的主要特征,或者是基本观点和核心思想,其它问题则可触类旁通。佛法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缘起论。依佛学的观点,观察一切事物的生灭,都决定于因缘,离开因缘,别无宇宙万有。宇宙问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个人生理和心  相似文献   

15.
林伟 《现代哲学》2006,(1):90-95
印度佛教中的“三世”说和因果报应论是对中国人的宗教思想和信仰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已经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印度佛教思想,其中掺杂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思想。本文考察印度佛教的三世概念、因果报应论与中国灵魂论和善恶报应思想的融合过程,并试图通过佛教的中国化过程来说明佛教理论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早期佛教的基本世界观,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此岸与彼岸、生灭与涅槃的对待,都植根于奥义书的形上学;其人生观的悲观与出世取向,以及把解脱、系缚归因于觉悟和无明,也是沿袭了奥义书思想;佛教的业力轮回说与无我说,亦可视作对奥义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能经过了数论的中介;故早期佛教的世界观是以奥义书思想为根源、基础的,但揉合了沙门思想的因素.而早期佛教的修道论,直接来源于印度的瑜伽学,后者来源于非雅利安的苦行实践,但被嫁接了奥义书的世界观和宗教理想,故佛教的修道论通过瑜伽间接受到奥义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何欢欢 《世界哲学》2015,(4):151-159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贵华 《法音》2002,(9):10-19
心性问题在印度佛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学中,更成为了核心问题。中国佛学相对于印度佛学的转折性发展,正是围绕一种新的心性说展开的。吕贗先生曾经对印度佛学和中国佛学心性说的特质予以总结。他认为,印度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寂”,即“性寂说”;而中国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觉”,即“性觉说”犤1犦。在这样的区分下,吕先生本着印度佛学唯识学的立场,认为“性觉说”是对佛教的背离,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犤2犦。吕先生的观点,作为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进行反省的努力之一,对现代中国佛教界乃至思…  相似文献   

20.
伊壁鸠鲁派与斯多葛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流派。如果说斯多葛派在西逻史上是演绎推理中的“一朵带刺的玫瑰”,那么伊壁鸠鲁派则是归纳推理中的“一股小溪”。然而,至今国内关于伊壁鸠鲁派逻辑学说的专题文章似乎是“惨淡经营”。在此,我想介绍一下伊壁鸠鲁派的归纳逻辑思想,与读者共商。伊壁鸠鲁派的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归纳逻辑的先驱,雅典的伊壁鸠鲁。他一生著述虽多,但传世甚少,《准则学》是他的一部逻辑著作,旨在探求真理的标准,着重研究真实命题的构成问题。伊壁鸠鲁在解释思维形式时持一种归纳观点。他认为一切思想都是由于进行对照、比附、类比和综合而从各种感觉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