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浙江金华人,学者称潜溪先生。早在元末,他即已“藉然著闻”,“知名于时”。元至正二十一年,他正式应朱元璋之聘,由山林步入廓庙。从此,日受崇信,不断升迁,历任赞善大夫、翰林院学士、知制诏、《元史》修撰总裁等。他虽为文学侍从,但朱元璋常向他垂询国是,尊同太师。朱元璋常对宋濂说:“朕以布衣为天子,卿亦起草莱列侍从,为开国文臣之首。俾世世与国同体,不亦美乎?”令取子孙官之,宋濂屡辞谢,不敢奉诏。(郑楷:《行状》,《宋文宪公全集》卷首二)《明史》本传称“一代礼乐制度,濂所裁定者居多。”全祖望谓其“以开国巨公,首唱有明三百年钟吕之音。”(《宋文宪公画像记》,《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  相似文献   

2.
5月30日,人杰地灵的南昌迎来了祖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家的道教界朋友,他们齐聚美丽的象湖湖畔,参加南昌万寿宫重建竣工庆典暨神像开光活动。南昌万寿宫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始建于晋永嘉六年(312年)的南昌万寿宫原坐落于南昌广润门内翠花街,初为纪念许逊祖师的“旌阳古祠”。唐懿宗赐名“铁柱观”。宋真宗改名“景德观”。北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等大批名儒捐资,将庙观修葺一新,王安石还亲自撰写了流传至今的《重建许旌阳祠记》。宋徽宗改名“延真观”。宋宁宗升观为宫,赐额…  相似文献   

3.
古城扬州北郊,蜀冈如卧龙般蜿蜒绵亘。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大明寺及其附属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千年古刹,历经劫难,终获新生。唐会昌三年(843),九层栖灵塔遭大…  相似文献   

4.
气势雄伟的中岳庙在巍巍中岳嵩山南麓的黄盖峰下,依山就势、坐北面南,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建造精美、翠柏掩映、全国闻名的道教庙院。中岳庙的前身叫太室祠。因建在嵩山太室而得名。嵩山,古称“外方”,夏、商称“崇高”、“嵩高”。《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甫、申,都是嵩高岳神之子,后来发展为嵩高脚下的两个民族部落。嵩高后来被称为“太室”,或“中岳嵩山”,称为神山,为历代帝王所祭祀。相传,秦始皇笃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祠祭祀岳神。祠址何处?《嵩高山记》:“中峰南下二百步有岳庙。”《汉书·武帝纪》: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刘彻率群臣游崇高山,“咸闻呼万岁者三,祭礼罔不答,以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  相似文献   

5.
博山孝妇颜文姜,自周末齐国传至今,立祠封祀:孝文化源于对祖先的宗祭.产生姓氏.明宗亲的思想基础是“崇德”,忠信孝义是孝文化的道德标准.是颜文姜说孝文化的内在品质。颜文姜祠是祭母祖先人的神灵崇拜印迹.索探颜文姜祠由来:博山是古周、鲁、晋、齐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为古颜(翕)中地.晋栾书将兵驻颜(翕)地秋舆(秋谷)击“马陉”.留下栾氏宗亲:齐姜女是周统治的血亲维系基础.有严正的权威地位,晋平公六年灭栾氏.栾姓家族迁入齐国.成为贵族宗支,宗族分支不能再立唐叔虞庙祀,立母系先族神祀庙祭是唯一可行并且能标志宗亲关系的途径.由此立姜氏女庙祭为祖祭方式.颜文姜祠也就落地古颜(翕)中今博山。  相似文献   

6.
祭祀睢阳守城将领张巡、许远的双忠信仰,由于国家的提倡,地域分布广泛。其偏将雷万春、南霁云等作为配祀长期存在于双忠祠庙,或与张许二公共存于五王庙、四忠祠等,受到广大民众合祀。明代以后,雷万春信仰逐渐脱离双忠信仰,开启了自身独立衍变的历程。其在湖南、广东等地广为传播,祠庙多称作雷将军庙、雷公庙等。清初,伴随着畲族雷氏先民的迁徙,雷万春又被塑造成雷氏亦神亦祖的崇祀对象,又因雷万春姓氏为“雷”,道教还将其纳入神仙体系,封为雷神之一。诸多因素下,雷万春信仰成为散布于中国南方地区不容忽视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7.
在《清凉山志》卷六《名公外护》中,唐代只收相国裴休一人,而对唐代宗时期积极维护和支持五台山佛教的宰相王缙却只字未提。顾炎武在康熙二年(1663年)撰写的《五台山记》中曾指出:“《唐书·王缙传》始言:五台山有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辉山谷,费钱巨亿万。缙为宰相,给中书符牒,令台山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说,以求货利,于是山名闻外夷。”在顾炎武看来,五台山所以“名闻外夷”,是从王缙开始的,王  相似文献   

8.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编录道教神学地理集《洞天福地狱渎名山记》,其中有一部分为《灵化二十四》。灵化二十四。或称二十四化,即二十四治。传为东汉张陵在蜀境创建五斗米道过程中,所设立的二十四处道教活动据点或教区。讬言“太上(以)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正月七日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应天二十四炁,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各治“置以土坛,戴以草屋”为祭祀之所。“置男女官祭酒,统领三天正法,化民受户,以五斗米为信。”以后为张  相似文献   

9.
颜文姜祠     
《管子学刊》2006,(3):F0004-F0004
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位于博山城区西南部凤凰山下的西神头村。据《齐乘》载:“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  相似文献   

10.
陈景元     
(?—1094) 北宋道士,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少有方外志,仁宗庆历二年(1042),师事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年十八,从天台道士张无梦学,得《老》、《庄》微旨。尔后,隐逸江淮。礼部侍郎王琪荐之于翰林承旨王岐(一说为王珪),岐令其讲经,公卿大夫无不欲争识者,醴泉观提总奏充本观修撰,遇邳王谒真君祠,召问道家事,以其该通,奏赐紫衣。神宗闻其名,诏即其地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熙宁五年(1072),  相似文献   

11.
蓝岭 《福建宗教》2002,(4):46-46
妈祖崇拜发祥于湄洲岛,而“妈祖”名称则起源于澎湖岛。海神林氏,原是北宋早期的历史人物。据有关林氏的最早文献南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自宋迄清,历封为夫人、妃、天妃、天后。然而,民间却另有称呼。在南宋的文献中,除敕赐的封号和庙额外,林氏称为“林氏女”、“神女”,其庙称为“神女庙”或“女郎庙”。  相似文献   

12.
碧霞元君信仰与北京的“五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过去有五座最著名的碧霞元君庙,号称“五顶”,分别为东顶、西顶、南顶、北顶和中顶。庙为何称“顶”?清末震钧《天咫偶闻》解释说:“盖北方多山,庙必在山极顶,因连类而及,谓庙亦曰顶,此土语也。”①这一解释未免牵强。庙不一定“必在山极顶”,有很多庙就建在山脚下和半山腰  相似文献   

13.
贾善翔的《高道传》 《高道传》10卷,贾善翔撰。贾善翔,字鸿举,号“蓬丘子”,蓬州(今四川蓬安、仪陇一带)人。北宋道士。曾任道官左亍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赐号“崇德悟真大师”。宋哲宗朝(1086—1100)作《犹龙传》和《高道传》,另有《南华真经直音》和《太上出家传度仪》传世。大臣张商英撰《真遊记》编载其事。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有传。  相似文献   

14.
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 ,历代研究《老子》、道教的教外教内学者层出不穷。继西汉严君平《老子指归》之后 ,东汉沛人张陵来蜀 ,创立正一道 (或称天师道 ,俗称五斗米道 ) ,著《老子想尔注》 ,宣扬教理教义。唐代李荣作《老子注》 ,明重玄之道 ;王玄览述《玄珠录》 ,融合佛、道二教思想 ;梅彪编《石药尔雅》 ,当代英人李约瑟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化学辞典手册” ;唐末杜光庭在蜀期间 ,撰述《道德真经广圣义》等道教著作甚多。五代彭晓作《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 ,以内丹修炼术作解。宋代吕元素集成的《道门定制》及清代陈仲远校辑的《广成仪制》…  相似文献   

15.
感谢上海教区陈崇德先生、天津教区西开总堂王双魁修士和上海光启社丁根发先生的好意,使我先后读到近年新译的几本中文弥撒经书:《圣周礼仪》(1992年港版)、《主日感恩祭典—主日弥撒经书》(1982年版)和《乙年主日弥撒经文》(1994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2,(2)
“僧要象僧,庙要象庙”,这是对寺庙与僧人的基本要求。吴立民先生在《读王船山<牧云常住记>书后》中,通过对王船山《牧云常住记》的导读,提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很值得大家深思。  相似文献   

17.
海神林氏,原是北宋早期的历史人物。据有关林氏的最早文献南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自宋朝到清代,历封为夫人、妃、  相似文献   

18.
2003年9月笔者赴越南学习一年,其间,为撰写关于越南寺庙文化方面的博士论文,对越南50多个寺庙进行了田野调查,河内李国师寺是其中的一个。河内李国师寺位于河内市还剑郡李国师街50号,原名李国师祠或仙市祠,属寿昌县仙足总仙市村。祠原建于越南李朝(1010-1225),奉祀李朝国师明空禅师,故名。据越南正史《大越史记全书》、佛教史籍《禅苑集英》及其它史料记载,明空禅师姓阮,名至诚,法号明空,1066年生于长安府大黄县谭舍社(今宁平省华闾县赖池社),长大后与徐道行、阮觉海二禅师一同修行佛法,交往甚密。1131年,李神宗延请明空禅师到京城升龙(今河…  相似文献   

19.
一、澫益的行履及其著作 澫益(1599—1655),法名智旭,别号“八不道人”、“旭道人”、“北天目道人”等,晚称“蕅益老人”。俗姓钟,名际明,古吴木渎(今江苏省吴县)人。七岁茹素。年十二读儒书,敬服陆象山和王阳明,对其“心即理”的学说,专门作了钻研,随“即千古自任,誓灭释老,”作《辟佛论》数十篇。后阅袾宏《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始不谤佛,且将《辟佛论》付之一炬。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冬,因丧父,闻《地藏菩萨本愿经》,乃“发出世之心”。据其《自传》——《八不道人传》记  相似文献   

20.
孟子林庙等处的石刻 ,产生于北宋 ,发展于金、元 ,兴盛于明、清 ,总计 40 0余块。其内容主要有庙记、墓记、祭文、题咏、诏敕、牒等。它不仅记载了孟子林庙、孟府、孟母三迁处、断机堂、子思书院、子思祠的兴衰 ,而且记载了孟子的家族世系、母教师承、思想学说、历代尊崇等 ,是研究孟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原始资料。近千年来 ,虽经自然损毁、战乱破坏 ,至今仍大部分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