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释学     
四、要记述1966年至1976年之间解释学发展的热门时期,困难的确不小。限于篇幅,我们只能谈一下:(1)一些主要的关于解释学的讨论会;(2)几种关心解释学问题的杂志;(3)圣经解释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4)一般性的和有关文化方面的解释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5)解释学向其他知识领域的渗透和它与这些领域的交流情况。 (1)讨论会在这一时期举行了许多关于解释学或与解释学有关的会议,举行这些会议的地方或部门有:德鲁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罗  相似文献   

2.
激进解释学     
激进解释学名安激进解释学是继现代解释学之后,美国学者卜开普托(J·CapotO)提出的一种激进的解释学理论。开普托在其《激进解释学:反复·解构与解释学的方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88年,以下简称《激进解释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激进解释学的思想。此书确立了开普托作为美国最前沿的、后现代主义者的地位。《激进解释学》一出版,就以其激进的、独创的、批判的和冒险的特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目;与此同时,由于书中过激的论点和激烈的言词,也招致了来自各方的批评.现将该书及激进解释学的基本思想作一简要的概述。《激进解释学》一书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开普托叙述了激进解释学有关激进趋势的历史演变。这里,开普托所谓的激进解释学的历史发展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解释学史完全不同。一般认为,解释学最初渊于对圣经和法典的诠释,而真正形成为一门学科则是始于近代解释学的奠基者施莱尔马赫,其后由狄尔泰等人加以发展而延续至今。但开普托则把克尔凯郭尔视作激进解释学的开创者。他求助于克尔凯郭尔的“反复”(Repetition)概念,进而又从胡塞尔那里寻找出“构成”(Constitution)这一范畴,然后,这M者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  相似文献   

3.
为了向读者比较集中比较系统地提供现代外国哲学思潮的资料,本刊计划不定期地编辑一些哲学专辑。这一期的《德国哲学解释学专辑》,就是这一计划的一次尝试。解释学是近三十年来西方哲学(如语言哲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等)及历史学、美学、文艺理论诸领域中颇为流行的人文思潮,近年来已引起我国研究者较大兴趣。由于解释学涉及多种学科领域,流派甚多,内容庞杂,在本专辑中,我们决定将介绍的范围限于德国哲学解释学。这样,本辑将既不介绍文学解释学、宗教解释学和艺术解释学这样一些十分重要的解释学领域,也不介绍法国的哲学解释学。  相似文献   

4.
R.E.帕尔默在他著的《解释学》一书中写道:“当然,现代神学的论著中也常用解释学一词(hermeneutics),不过一般拼法是没有‘s’而是‘hermeneutic’”。《简编牛津字典》把“解释学”定义为“解释的、尤其是对圣经解释的艺术或科学。一般是把它和注释或举例说明区别开来的。”《天主教百科全书》(1910)卷七写得更明确:“习惯上解释学仅仅指圣经的注释的科学,即仅仅指收集正确解释圣经所应遵循的种种规则的学问。所以,注释与解释学,正如语言与语法、推理与逻辑,其关系是一样的。”很明显,这些定义说明,解释学研究解释的方法而不研究解释本身。然而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却与此正相  相似文献   

5.
黄朝章 《天风》2003,(2):31-33
·圣经的诠释决定神学思想,树立正确的圣经观,关键在于好好研究圣经、历史与神学。  相似文献   

6.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地坤 《哲学动态》2006,5(3):16-23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充分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学”(d 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所谓哲学解释学。一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还是在读书期间,他撰写…  相似文献   

7.
现代法国哲学中解释学的状况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解释学在法国哲学中的位置如果一般而言,没有不带“解释”操作的哲学思考的话,那就可以说,任何哲学都或多或少是“解释学的”。在这里必须严格使用这两个在日语中容易混淆的词。说解释学,显然就是表明一种哲学立场。“解释学”(hermeneutique)一词从语源上说是来源于希  相似文献   

8.
吴华 《宗教学研究》2016,(3):217-222
同以往的圣经诠释不同,苏吉萨拉迦(R.S.Sugirtharajah,简称苏吉)的后殖民圣经诠释并不简单地屈服于圣经权威。通过分析圣经文本的语境,他着眼于圣经在成书过程中经受的殖民主义影响。而在英帝国对亚洲国家的殖民统治时期,圣经被殖民者用来解释、维护并合法化其统治。苏吉的后殖民圣经诠释正是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诠释的回应。此外,苏吉也批评了解放神学,称该种诠释唯凭圣经而忽略其他宗教经典。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相似文献   

10.
江怡 《哲学动态》2006,(1):19-22
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训诂”被看做后人继承前人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需要而提供大力支持,“训诂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之一,尽管近代以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日渐衰落。在西方思想史上,解释学也是一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早在中世纪就有了关于圣经典籍的解释学,到了近代有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解释学,到了现代又有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我们今天把训诂学与解释学放到一起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哲学解释学的深刻影响,促使我们对自己文化解释的反思。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训诂与解释有着…  相似文献   

11.
论施特劳斯的解释学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特劳斯的思想依托在对经典作品的解释之上,也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解释学原则和方法,相对于流行的哲学解释学而言,可称为经典解释学。这种解释学的前提或出发点就在于哲学与政治、政治哲学和政治神学的永恒冲突,由此而提出了矛盾方法、文学形式和深度观察等解释学的新视域。在这种新视域中,才有可能“确如过去思想家理解自己那样去理解他们”,从而真正地学会聆听。  相似文献   

12.
解释学与中国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解释学 (Hermeneutics,又译诠释学 )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的日益深入 ,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本诠释的方法 ,它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除了译介和阐发伽达默尔、利科尔等解释学大师的理论之外 ,海内外学者也试图在普泛化理解的背景下 ,把解释学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结合起来 ,并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诠释论体系和诠释学方法。下面我们以傅伟勋、成中英、黄俊杰、汤一介等 4位先生的工作为例 ,来看一下这股趋势的一般状况和可能的发展前景。一、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在华人学者当中 ,傅伟勋教授 (1 933- 1 996 )是…  相似文献   

13.
我想从历史的角度就哲学的地位和意义作一个较为系统的概述,以此为背景,来谈谈自己就哲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的一些反思。世界上第一批大学【1000年左右,萨雷诺 (Salerno)大学;1065年,巴马(Parma)大学; 1169年,波伦亚(Bologna)大学;1175年,蒙德纳(Modena)大学;12世纪,巴黎索本(Par- is,Sorbonne)大学;1163年,牛津(Oxford)大学】的建立,源自于卡尔大帝试图在教堂、修道院及宫廷等地创办一些致力于科学研究及基础教育的场所的构想。在此过程中,被摆在首位的是对《圣经》及基督教早期神学家们的著作进行注释和诠释。  相似文献   

14.
总  论“2 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苑秀丽·2·32 )关于哲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彭富春·5·4 )哲学是一门通学———叶秀山教授哲学治学答问录 (余治平·7·3)全球化时代价值交往的合理路向———评韩璞庚等著《全球化与价值冲突》(焦文峰·11·31)“对话”与哲学的沟通———哲学随笔 (王树人·11·34)伊斯坦布尔的盛会———第 2 1届世界哲学大会侧记 (景 崇·11·36 )世界哲学大会简介 (沈亚生等·11·4 2 )融会三大哲学资源 ,创建当代中国哲学———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冲突与哲学对话 :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综述 (…  相似文献   

15.
解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初,解释学与解释那些意义混淆不清、片断支离的本文有关。虽然作为一门哲学它已扩大了它所关注的问题,但它还保持它许多早期的哲学特点。19世纪期间,语言学这门学科开始出现,不过它是作为知识领域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脱离了哲学、文学和其他人文科学。一开始它的目标主要是历史性地探索印欧语系语言,特别是梵语、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等等之间的联系。由于当时(特别在德国)不仅圣经和犹太教法典的研究,而且古典文学和哲学的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也促进了这种兴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大学在欧洲的出现,修道院的圣言诵读逐渐被学院的神学课程所取代,这使中世纪成为圣经诠释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本文以中世纪基督教神哲学家圣维克多的休、阿奎那与波纳文图拉为代表人物,综述他们对教父释经传统的继承,包括评注圣经书卷的原则和方法。他们的圣经诠释显然是围绕神学框架而展开,但是,随着亚里士多德哲学与阿拉伯思潮的引入,以及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系统化,圣经诠释亦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7.
1981年4月,在巴黎歌德学院举行了“本文与解释”的专题讨论会。出席者中既有德国当代解释学宗师伽达默尔,又有法国后结构主义解构学派巨擘德里达。由于当代在世的哲学大家(尤其是分析哲学以外的哲学家)进行真正学术意义上的面对面“交锋”似乎还是一个不成文的禁忌;由于解释学和解构哲学已成为西方在分析哲学之后影响日渐扩大的两门“显学”;由于这两支同源于欧洲大陆哲学传统而又俨然成为对立的潮流在许多立场上既迥然有别,又相互纠缠,人们对这两位哲学家的第一次学术“对话”怀有特殊的期望和兴趣。伽达默尔在会上作的长篇演讲中,将法国当代哲学思潮称作对自己的“真正挑战”,他提出了与德里达针锋相对的海德格尔解读,并声称德里达将解释学置诸形而上学范畴之下其实是一个错误,哲学解释学并不依赖于任何“出场(现时)的哲学”。德里达在后来的讨论中,则对伽达默尔视为理解之先决条件的立场(即每一对话的参与者都怀有乐于理解对方发言的“善良意志”)并提出质疑,坚持自己对解释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批评,并阐述了解构哲学的独特主张。德里达的质询与伽达默尔的答复围绕解释与本文问题上双方的一系列对立如理解——非理解、内在——外在、连续——中断、真理——非真理等而展开。问题还不仅仅在于对话的内容,同时也在于这一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对话、理解与解释的复杂个案,它同样给了我们许多与理解和主体间交流有关的提示,譬如最根本的,一种分别出自解构和解释学立场的真正相互交流是否可能。所以,诚如有的西方学者所指出的,这次对话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说出的那些方面,还在于那些未曾说出的和未曾发生的方面。大标题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8.
如果生命哲学和实证主义所代表的是这样一些哲学基本流派:它们作为资产阶级内部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对立物,决定着所有其他的流派,那么,解释学(Die Hermeneutik)从它的根源上来讲,可视为生命哲学的一个因素。尽管解释学的正确性一再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怀疑,但是,解释学的认识已经开始流行。然而,〔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这种怀疑表明,随着发展的延续,〔解释学〕同〔其他哲学〕流派的平等关系成了问题。尽管人们在解释学的名义下所否定的是启蒙的理性,但是,正象生命哲学的思想和实证主义的思想在晚期资产阶级的哲学思维中不断地构成一个统一体那样,解释学也时常同“科学的东西”构成一个共  相似文献   

19.
欧阳康 《哲学动态》2004,(11):39-44
解释学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方兴未艾.然而过去我们对解释学的关注多集中在它的发源地欧洲大陆,对于分析哲学传统占统治地位的北美哲学界则关注不够.笔者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哲学系访问时采访了该系一位非常著名的解释学哲学家乔治·格雷西亚(Jorge J.E.Gracia)教授,下面是采访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近10—15年来,哲学解释学(释义学)在西方风靡一时,在西方哲学和社会各流派中,它几乎成了压倒一切的、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这种情况引起苏联哲学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哲学解释学已经成为苏联哲学界研究和批判的重点对象之一,而解释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理解’则已成为苏联哲学界进行正面探讨的理论课题。苏联哲学界对解释学、哲学解释学和“理解”问题的关注起始于70年代初。到了70年代中期,一些主要哲学刊物发表这方面的文章逐渐多起来,有关的专著也陆续出版。80年代以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对“理解”的哲学理论问题进行正面、专题研究的著作已经出版了7—8本之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