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墨义利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论是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伦理学的大问题;义利之辨成为纵贯千年的讨论。德墨两家在先秦并列显学,“仅道尧舜,而取舍不同”(《韩非子·显学》),各自创立了系统的义利论,并且导致了延续几千年的义利之辨。对儒墨义利论作一番比较,当是很有意义的。下面就义利概念、义利关系、价值标准、根本目的四方面,对儒墨义利论略作比较分析。一、义利内涵德墨义利论的不同首先在于,两家从义利概念中揭示的内涵不同。儒家认为,义利在比较具体的意义上是指公利和私利,在比较抽象的意义上则指道义和功利。墨家则认为,义在根本上可以通约为利…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道家的义利观与儒家的义利论,在理论形态上是相反乃至截然对立的,但在精神实质上又是互补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儒道义利论的对立互补表现在功利与超功利、整体精神与个体精神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正> 长期以来,人们在评价历史上的“儒家义利之辨”时,总是将其视作“割裂义利关系”,“挑起义利问题的争论”,“宣扬重义轻利的道义论”。笔者认为,这些论断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其实,儒家义利之辨,既不曾割裂义利关系亦不曾混同义利关系,恰恰是对这种割裂或混同的克服。义利之辨不同于义利之辩,它所指向的既非重义轻利的道义论亦非重利轻义的功利论,只能是超越道义论与功利论的义利并重论。  相似文献   

4.
儒墨义利论比较张国钧义利之辩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问题,而同为先秦时期的“显学”的儒墨两家的义利观在义利范畴的发展上有其开创性的价值,因此对儒墨义利论进行比较,是很有意义的。儒墨二家所揭示的义利内涵有很大的差别,儒家的义利概念大致有公利和私利、道义和...  相似文献   

5.
孟子"义利之辨"的展开有赖于两大基础,一个是现实基础,另一个是理论基础。现实基础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进行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各国的统治者都想快速扩张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理论基础是儒家的"心性论"和"天人论"。其中,孟子本人的心性论和天人论是核心理论。孟子"义利之辨"的最终政治走向是"仁政",也即"王道政治"。从义利之辨出发,孟子的王道政治侧重于"仁义"这个价值要求,忽略了根本的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无法对统治者做出有效的限制。正常的政治实践要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应该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而不是顾此失彼。总而言之,虽然孟子的"义利之辨"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出"王道政治",张扬价值理性,但是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6.
重新评估儒家功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什么样的价值原则,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传统与现代化研究中的一大课题。我想就此问题,谈一些想法:1.中华传统文化富有功利主义传统,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就先秦诸子说,儒、墨、道、法四大流派,除道家老庄外,皆倡导功利原则,虽然对功利的理解,并不尽同。儒家孔孟,以“博施济众”和“制民之产”为处理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的最高准则,为儒家的功利观奠定了思想基础。孔孟谈义利之辨,是反对追求危害群体利益的私利私欲,主张见利思义,并非一概排斥功利。至汉儒董仲舒,由于片面强调义…  相似文献   

7.
义利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之间的关系,两者谁先谁后,是任何社会结构都不可回避的首要价值问题。仅此一点足以证明儒家义利之辨的理论价值。如果拂去蒙在其上的时代烟尘及偏见误解,那么时至今日,它仍具有值得借鉴的理论光彩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义利之辨是与公私之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船山不仅对利作出了公利、私利的区分,而且对义也作出了公义、私义的区分,整体上要求重公义、轻私义,重公利、轻私利,故此提出了"循公废私""存公抑私"等命题。与此同时,船山对个人私利亦作出了完全有别于理学的独到性分析,承认个人私利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尚公崇私"的伦理学命题,体现出一种早期启蒙的伦理倾向。船山这种"尚公崇私"论蕴含着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的因素,是对理学"贵义贱利"以及否定个人正当利益的批判性超越,而其公私论与义利论的结合则彰显出超越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对立而朝向义利并重、公私兼顾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义秉性,可成为判断中国正义论的标准。法家正义论由正义秉性与战国时期具有特定价值内涵的正义理论两个部分构成。法家对正义秉性的讨论包括:正义的主观条件蕴涵"怨""愤"等情感,正义的客观条件在于物质资源与人类欲望之间的冲突。法家最早发现了正义秉性的脆弱性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非正义局面的蔓延。法家竭力维护法的公正与权威,主张将正义品格最大限度地"社会化"。法家的正义秉性,在形式上是一种"应得"正义观。法家追求一个正义而和谐的社会,各阶层都各尽其力,获得其应得的利益。先秦时期的法家正义观,具有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价值观念:尊君、重公利、极端功利、臣民工具化、轻罪重罚且极端苛刻,具有鲜明的"战国"时代特征。先秦法家正义论实质主张"守法就是正义",此法代表"公利",也代表君主利益,代表国家利益,正义就是遵守君主之法。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6,(2):20-27
西方近代正义论伦理学形态在诠释"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精神的过程中,主要历经了从德性正义论到功利正义论再到公平正义论的价值变迁。以善良意志与道德法则为基本内核的德性正义论所追求的"目的王国"由于仅仅具有朴素的伦理精神气质,所以必然被以幸福与功利原理为核心要素的功利正义论的"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理性主义伦理观和伦理方式所扬弃,以公平与正义原则为标志的公平正义论尽管难以祛除"集合并列"的理性胎记,但在伦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否定之否定,实现了德性正义论与功利正义论的整合与超越,成为当代最为重要的正义论伦理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中西义利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照文化比较的共时、对等原则,初步考察了中西义利思想的源流和同异。说明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历代学者长期思考、论争不止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西方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中西方思想家大都力图从理论上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道德原则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以指导人们作出适当的价值选择,给社会需要以理论的满足。在古代,虽然中西方学者对于道义和功利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大都强调精神生活的价值而贬斥物质生活的意义,都强调群体利益、道德原则高于个体利益、经济利益。因此,功利主义并不是西方古今相承的思想传统;重义轻利不仅是中国古代而且也是西方古代的传统思想。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方打破了千百年来的思想传统,而中国则始终保持了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也就是从这时起,中西义利思想才迥然不同,呈现出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该书由李存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它对中国气论在先秦时期的产生和发展做了寻根探源的考察,首次把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气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哲学形态,阐发了气论哲学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将气论物质观同西方哲学的伊奥尼亚哲学、埃利亚哲学、原子论物质观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和莱布尼茨等人的非原子论物质观做了详细的比较。该书对气论物质观与  相似文献   

13.
《孟子·梁惠王上下》较为集中地呈现了先秦儒家关于仁政的典型看法,可视为儒家仁政思想的基本纲领。孟子以君主明辨义利为仁政之前提,以民本为仁政之核心,以恻隐之心为仁政之人性基础,以与民同乐为仁政之价值导向,以王天下为仁政之终极目标。这五点构成了儒家仁政理想的五个基本面向。而儒家所谓的仁政,大体就是指在宗法君主制中以德性论为基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14.
传统义利观的评述及其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义利观的评述及其改造蒋建民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史基本范畴的义利观,古往今来一直成为人们所探讨的重大问题。而围绕义(道义)与利(功利)的关系所展开的争论即“义利之辩”,从先秦起,便开始了它的发展轨迹,延续至今,未能有果。然而,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  相似文献   

15.
美容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认可了美容医学带来的"身心解放"内在价值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美容医学发展的一种伦理反思。针对当前不正常和过度的求美现象,从义务论和功利论的视角分别分析了美容医学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例如,在义务论看来,美容医学似乎成为了一种文化殖民和技术命令,在功利论看来,外表并不能等同于幸福和自我的价值。最后,提出了"中值理论"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新路径,强调了真正的生命之美应该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诸环境伦理学中,汤姆·里根的权利论是复杂的,也是精粹的:它兼具道义论与功利论的考量,但又不是两者的折中。这种特点突出地反映在"动物权利"的价值意味中。里根对固有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理解相比彼得·辛格与保罗·泰勒的价值论,展示了权利论、功利论与道义论之间在价值层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通过对里根道德实践主张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两种价值的"实践力"是不对等的:相比生命价值,固有价值是其价值论的核心并具有压倒性的"权力"。可以说,汤姆·里根的权利论架构是对传统价值论的一种扬弃。然而,里根关于生命价值之阐述的实证基础是不稳固的,也是有待完善的。  相似文献   

17.
论道义论与功利论的一个根本区分:正当与善何者优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义论与功利论是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的两种基本理论形态.两者的区分可以以正当与善何者优先来界定.一般来说,强调正当优先于善,并不以善来界定正当的理论是道义论理论,而以善优先于正当,并以善来规定正当的理论是功利论理论.  相似文献   

18.
<正> 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发展到了孟子就转换为“义利之辨”,自孟子之后,“义利之辨”构成了诸儒反复研讨的基本问题。近几十年来,批评孟子的人,大都认为孟子的“义利之辨”是鄙视功利,并据此把孟子说成是反功利主义者。孟子鄙视功利说能否成立,这是不  相似文献   

19.
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密切的一种价值观。以孔子“义利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对医院构建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以质量为核心”等经营之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将引导医院实现其所追求的道德观念和法律价值,达到道义与功利综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密切的一种价值观.以孔子"义利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对医院构建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以质量为核心"等经营之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将引导医院实现其所追求的道德观念和法律价值,达到道义与功利综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