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流言现象再也不能回避对近期公共领域中结构变化的特别关注。一方面,媒体在将信息归类为“流言”以及随后在对它们的宣传和传播中的中心作用已经得以确立。另一方面,流言已经不仅仅被视为只是信息,而更是作为在大大小小的群体中进行的政治或世俗交往的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天主教》2008,(6):46-47
凡对教会名词稍为熟识的读者,对“圣保禄大宗徒”这个名词,定不会感到陌生吧!外国文字的教会名词,更有以“大宗徒”一词来作圣保禄的称号。他们只在“宗徒”一词前面加之一个“冠词”(TheApostle),读者便知道这是指圣保禄(中文没有“冠词”,只有加上“大”字来翻译)。  相似文献   

3.
吴伟庆 《天风》2010,(9):18-20
基督教是一个十分注重“和谐”的宗教,在圣经中“和谐”又常被称作“和好”、“和睦”或“和平”,基督教所传的福音常被称为“和平的福音”(参徒10:36;弗2:17)或是“和好的道理”(参林后5:18—20),因为基督来到世界,就是要在上帝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参弗2:14—15;赛65:17—25)建立和平,正因为如此,基督被称为“和平之君”(参赛9:6)。  相似文献   

4.
否定性流言     
在被宽泛地界定为未加证实的消息的流言的真实程度——至少就当前的知识状况而言——被一些专家(历史学家、科学家、警官、新闻记者,诸如此类)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与现实的关系来构建一门关于流言的类型学。如果事实证明一则流言是正确的,它就成为一则信息。如果一则流言是虚假的,那么它就属于肯定性流言或者否定性流言的范畴。作为最常见的类型,肯定性流言所陈述的是由各种想象性的事实构成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自伤的体验回避模型,考察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并检验焦虑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以80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族量表、抑郁-焦虑-压力简版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父母“低头族”与青少年焦虑、体验回避、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焦虑、体验回避与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焦虑和体验回避在父母“低头族”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焦虑和体验回避在父母“低头族”和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构成序列中介,即父母“低头族”通过增加青少年的焦虑,从而提高体验回避倾向,进而增加青少年自伤行为。研究从情绪和应对手段角度来考察父母“低头族”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作用机制,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成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77-178
被笑恐惧、被笑愉悦和笑他愉悦是三种不同的个体差异。被笑恐惧指个体在害怕被嘲笑而产生的恐惧上的差异,被笑愉悦指个体由于被别人嘲笑而产生的愉悦上的差异,笑他愉悦指个体因嘲笑他人而产生的愉悦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大五”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PhoPhikat(修订中文版)为测量工具对武汉市4所高校的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大学生与笑有关的三种个体差异与其与“大五”人格特征的关系。差异分析表明(1)被笑恐惧,被笑愉悦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笑他愉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被笑恐惧与“大五”人格中神经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外倾性,友善性,严谨性存在显著负相关(3)笑他愉悦与“大五”人格中神经质性和友善性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胡晓光 《法音》2001,(2):17-20
在一般佛典中,“唯识”与“唯心”这两个概念是不作分别的,如“万法唯心”与“万法唯识”实际就是同义语。有时“心”与“识”组成一词--“心识”或“识心”,都是把“心”与“识”当成同一范畴。“心”与“识”虽在概念内涵方面有共通部分,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名相,其词义与使用形式并不完全一致。汉译佛典中的“心”,源自印度梵文两个不同词汇:一是“质多”(citta),二是“汗栗驮”(hrd)或“干栗驮耶”(hrdaya)。“质多”之心是指意识活动的心,而“汗栗驮”或“干栗驮耶”之心则是指肉团心和树心、核心、心要。肉团心即心脏…  相似文献   

8.
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孔子首先用蔑视的态度表达对死亡的超越,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强烈的主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杀身成仁”和“慎终追远”的思想,前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它用“崇高的死”来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赋予生命一种永恒的价值;后者则更易于消解普通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使他们在血脉延续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对国人心灵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陈波 《逻辑学研究》2008,(3):79-109
这是本文作者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对蒂摩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所做的访谈录,后者是牛津大学威克汉姆逻辑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访谈首先从威廉姆森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经历开始,然后主要围绕他的四本书《同一和分辨》(1990)、《模糊性》(1994)、《知识及其限度》(2000)和《哲学的哲学》(2007)展开问答与对话。在《模糊性》一书中,威廉姆森提出了一种初看起米十分反直观的观点:从本体论上说,像“秃头”、“谷堆”这样的模糊事物,本来有确切分明的界限,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些界限在哪里而已!也就是说,模糊性源自于我们对事物的本体论状况的无知。这种观点被叫做关丁模糊性的“认知主义”。在《知识及其限度》一书中,他一反西方哲学中根据“信念”、“真”、“证成”(justification)等等来分析“知识”概念的传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知识是第一位的”,应该根据“知识”去分析“信念”、“断定”、“保证”(warrant)等概念,而不是相反。在其新著《哲学的哲学》(2007)中,他指出,上个世纪两方哲学中所发生的“语言转向”和“概念转向”是错误的,哲学并不只是研究语词和概念,后两者具有关涉性(aboutness),它们是关于、指涉这个世界的;哲学也是人类理解这个世界的整体理智努力的一部分,在题材、目标、方法论、评价标准诸方面与其他科学没有实质性差别,哲学例外论是错误的。访谈还涉及对戴维森、克里普克工作的评价,以及对一组形而上学概念,如“to be”、“to exist”、“being(s)”、“existence”、“reality”和“actuality”等等的理解,对年轻一代哲学工作者的建议,以及威廉姆森在近些年打算做的厂作,等等。读者?  相似文献   

10.
说服和宣传     
究竟是一个过程还是两个过程? 说服,宣传和修辞术 无论就日常语言而言、还是就社会科学而言,诸如“说服”、“宣传”和“修辞术”这样的术语都是被人们当做可以互换的术语来使用的。人们以某种方式认为它们就是沟通的方式,而就他们所讨论的争论点而言,沟通的目的则是影响和改变其他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