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虞弘墓中石椁图像具有古代波斯祆教文化特征近年来在学界已成共识,但对这些特征如何分析和解读,却见仁见智.本文认为,墓主人与随葬品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虞弘的宗教身份与墓中图像的宗教含义应有其内在的一致性.虞弘是来自西域或中亚的祆教徒,虽然汉化较深,但终生未改其宗,墓中石椁图像应是他所信仰的宗教文化特征的反映.这些特征的内涵有可能通过对古代波斯的祆教经典、神话传说、宗教仪礼习俗的探讨得到解读,通过与现代祆教的比较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2.
对古代文化的学术研究,“死语言”的破译研解堪称“绝活”,如对古埃及象形文、古波斯楔形文字、以及印欧语系的中亚犍陀罗文、佉卢文、吐火罗文等等。因为这些语言已经无人使用,其读音语法等都是需要破解之谜。那么,在宗教艺术文化的研究中,也同样有文化遗迹随考古发现而出现,同时也带着神秘难解的色彩。 近年在宗教考古、美术历史文化中形成新热点的是祆教艺术品的一再发现。这些艺术珍品在雕刻手法等方面达到很高造诣,其内涵与蕴藏更是丰富难解,充满了不易索解的宗教文化之谜,引起海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与兴趣。 中国祆教美术珍品…  相似文献   

3.
<正>祆教,中国古称火教、火祆教、拜火教等,源自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琐罗亚斯德教诞生于约公元前10世纪之前的中亚南部和东伊朗地区,因教主琐罗亚斯德(Zoroaster)而得名,信仰先知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 古伊朗语,古希腊人讹译为Zoroaster)之启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该教的核心教义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  相似文献   

4.
小常识     
唐代的宗教除了道释儒三家,还有基督教教与伊斯兰教,还有少有人知道的拜火教及摩尼教寺。下面介绍后两种宗教。 拜火教,又称祆教,西元前6世纪间波斯人琐罗亚斯德所创。一度是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曾盛行于西域地区。其基本思想认为:宇宙只有唯一的主宰,名叫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其义为智慧之主,它又认为世间的善恶是相反相对的,在二  相似文献   

5.
六朝及之前时期蜀地多有祆教流行,二郎神便极可能来源于祆教。祆教蒂尔甘节具有和中国端午节同样的禳灾驱恶仪式,同样的佩戴彩色绳索习俗,以及类似的纪念某些人物的传说故事。对于二者在多方面的相似之处,究其原因,概为两种异文化的节日碰撞在一起时,因某些共性的存在极易相互影响。通过对端午竞渡节俗的考证,可探究祆教习俗文化在中原的留存以及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土文化之间的互动交融。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坦荡襟怀,曾包容了世界上兴盛过的各大宗教以及一些民间教派,因此成为一座宗教文化天然的博物馆。一、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传播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佛教、祆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和摩尼教等,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中国,使中国宗教进一步多元化。公元前4世纪,佛教在印度兴起,佛教僧侣成为第一批奔赴亚洲各地传播宗教的旅行家。  相似文献   

7.
摩尼教作为一种已湮灭的古代宗教,今天已难见其面貌。但摩尼教在古代曾广泛传播,是影响很大的世界性宗教,所以在现存的文化与艺术遗迹中仍有踪影可寻。这种源于波斯的二元论宗教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达于欧、亚、非三洲,虽屡遭禁断,在中国与欧洲中世纪都久有流传。摩尼教在中国的流行与回鹘即维吾尔族先民有很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据信史记载,此教唐高宗时已流行中国,延载元年(649)时,因其教使拂多诞的杰出表现更得武则天的赏识。但摩尼教的真正发展是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因平定叛乱之需,唐军请回鹘铁骑入助,因而收复东都洛阳。…  相似文献   

8.
祆教习俗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中原多有留存。现青海同仁县年都乎村土族保留有寒冬十一月之时赤臂裸膀、鼓舞跳跃、泼水清洗、除邪趋吉的跳於菟习俗,与祆教“泼寒胡”习俗在内涵、形式、意义等方面极为相似,同时该仪式中还有敬拜二郎神、跳火堆等与祆教文化相关的多个仪式环节。於菟具有苯教特征,苯教与祆教关联密切。土族族源以吐谷浑说为主,吐谷浑位于丝绸之路中段的“青海道”,与昭武九姓往来频繁,泼寒胡之俗被带入该地区,与当地文化融合并以某种形式留存下来亦是可能之事。此问题的探讨对进一步理解文化的交融互动及中华民族大一统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二郎神之祆教来源--兼论二郎神何以成为戏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郎神为诸多戏神之一,其产生与形成,学术界尚争论不一.其中二郎神为李冰、赵煜等说较为流行,在民间也较有影响,而该神与祆神之关系,则不甚为人所知.本文主要论证,二郎神出自四川,其形成与流行于四川与祆教神系有一定关系.元明清以来流传之二郎神形象颇受祆神形象之影响.祆教所以流行四川,则与五代十国前后蜀王室对此教之信奉有很大关系.从中可见祆教在古代文化交流中所起之若干作用.而二郎神所以成为戏神,又与大量胡人充当乐官有关.从中亦折射出中国古代音乐与戏剧曾深受胡乐影响之事实.  相似文献   

10.
汉代丝路开通之后,中国与波斯、粟特等西域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极为频繁密切。在中国的物产、文化向西输出的同时,西域的佛教、景教、祆教、摩尼教等宗教及其他文化对中国社会生活亦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西北地区正月二十三日的燎疳习俗,与始自中古且持续至今的伊朗跳火节不论从节庆时间、参与人员、仪式内容,还是从习俗意义方面来看二者都极为相似。从民俗学、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发现文化交流对节俗发展变化的影响必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印度宗教在世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也对中国文化有过较大影响。印度宗教最初发源于印度河文明,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吠陀与奥义书时期的宗教形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及主要由其演化出来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印度近现代的政治冲突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借鉴印度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严锡禹 《天风》2016,(1):20-21
正基督教首次在中国传播的尝试始于唐朝,如何称呼这一新来的宗教,成为当时教内外的一个关键问题。初入中国,其被称为"波斯经教",因唐人以为,此宗教传自西域之波斯,因而有了"波斯僧"、"波斯寺"等称谓。天宝四年(745年)九月,唐玄宗认为必须给这一外来宗教正本清源,于是下诏,要求更名:"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吐鲁番盆地古代各族人民信仰的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以及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盆地后,各族不同宗教信徒,特别是佛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斗争情况,最终伊斯兰教徒取得了胜利。至15世纪40年代起吐鲁番盆地的蒙古贵族及维吾尔族人民已全部伊斯兰化。  相似文献   

14.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15.
维吾尔族麻扎朝拜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麻扎朝拜的历史、种类和活动,指出维吾尔族的麻扎朝拜活动与其它伊斯兰教国家的圣墓朝拜的异同,以及维吾尔族在朝拜对象和活动内容上的特点。麻扎朝拜受到当时流行于新疆的萨满教、英雄崇拜、祆教、佛教、景教等各种信仰的影响,并与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圣徒观念掺杂糅合在一起,尤其是苏菲主义依禅派教徒对其教派领袖(即依禅)的狂热崇拜对麻扎朝拜更是影响深远。依禅派信徒们围绕着其所崇拜的依禅们的麻扎举行宗教活动,这一特点丰富了麻扎活动内容并且扩大了麻扎的影响。而伊斯兰教的苏菲派、中亚的和卓朝拜使麻扎朝拜更加深化并上升到顶峰。  相似文献   

16.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17.
传世典籍中,对于六朝民间信仰的记载不多,然而关于民间圣火崇拜的记载却值得注意。六朝文化遗存中的圣火崇拜印迹为六朝社会信仰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六朝圣火崇拜虽然延续着华夏民族圣火崇拜的历史轨迹,然其背后蕴含着极为明显的异域宗教因素。六朝圣火崇拜的信仰模式杂糅了佛教、祆教等异域宗教中以"圣火"崇拜为核心的宗教礼俗,极具六朝文化的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2)
<正>各种沿丝绸之路入华的宗教文化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佛教一度与中华传统文化逐渐碰撞、交流并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华粟特人~([1])的宗教信仰中胡汉杂糅的文化痕迹非常明显。"从粟特人的发展史看,他们主要信仰祆教,同时也信仰佛教,是一个有信仰佛教历史的民族。"~([2])《新唐书·西域传》云康国:"尚浮图法,祠祆神。"~([3])《隋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19.
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首先是穆斯林商人们的功劳,隋唐时期,中国-阿拉伯地区的商务来往十分频繁,可以推测  相似文献   

20.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个主要宗教派别。它们的善恶观念是各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教的此类观念虽然有明显不同,但都与古代印度圣典吠陀和奥义书有渊源关系。佛教和婆罗门教各自的善恶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后来的发展中,两教的善恶观念有很大的趋同性,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思想。两教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善恶观念的内容有大量是相同的,较高层次的善恶观念虽有不同,但同样强调智慧解脱。这方面的思想对古代印度系统宗教哲学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