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唯物主义是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初“反思哲学”时期最响亮的一个用词 ,是不同于传统理解方式的最有影响的一种理解方式 ,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观点 ,从理论上推进了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理解。但近年来 ,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有些“卡壳” ,希望本述评能抛砖引玉 ,深化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一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 ,实践唯物主义即以实践为核心与灵魂的唯物主义 ,它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和唯物主义性质。但人们对实践唯物主义也有不同的理解 ,大体说来有三种基本倾向。———实践中介基础论。认为实践对于意识的基础作用 ,表现为它是联结思…  相似文献   

2.
在海德格尔那里,现象学已从“先验现象学”转变为“存在论的现象学”,这就是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这种转向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重要发现”的存在论意义的揭示和生存论根基的追问上:1.胡塞尔把意识的意向性作为最后的根据,海德格尔则强调此在的生存论结构的超越性对一切意识行为和实践行为的意向性的奠基作用;2.与胡塞尔把感性直观作为范畴直观的最后根据不同,海德格尔认为无论是感性直观还是范畴直观都不具有源始性,因为它们都奠基于此在的“存在之理解”,都只有在生存论的“理解”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3.与胡塞尔强调本质或范畴的先天性不同,海德格尔把先天与后天的区别最终归结为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区别”。  相似文献   

3.
主题、交往与交汇点:生存哲学转向的三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作为全球化时代精神象征之一 ,生存哲学言说何以可能 ?———主题性哲学  所谓主题性哲学 ,首先是指哲学将当代人类实践突显的主题转换为哲学的主题 ,进而作出反思性解答。进入 2 1世纪 ,什么将成为人类的哲学主题 ?答案可能有多种 ,然而 ,其中之一必定是“生存与发展”。显然 ,在新全球化时代 ,“生存哲学的转向” ,并进而成为主题性哲学 ,正源于哲学的时代精神精华的本性。马克思曾经深情地说过 ,真正的哲学总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始终是人类对时代主题的反思性追问 ,是对养育自身的时代精神的自我理解。当生存…  相似文献   

4.
也谈马克思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动态》2002,1(6):6-9
张立波先生在“实践的逻辑 :从哲学到社会理论” (《哲学动态》2 0 0 1年第 5期 )一文中指出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两种发挥 :一是从科学世界观向生活世界观的转向 ;一种是强调实践概念的生存论维度。笔者也认为 ,这两种转向的确是在努力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生存论转向”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哲学史的意义上 ,我们为何可以把当代哲学已经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称之为“生存论转向” ?我以为主要包括下述三重意蕴。首先 ,以“生存论转向”来表达对当代哲学的根本性理解 ,是因为这种概括凸显了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 ,即把哲学视为关于人类存在的自我意识理论。在“拒斥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的理论进军中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 ,所谓“形而上学”的根本性弊端 ,在于它把人同人的世界割裂开来 ,试图以人的“理性”去“洞悉”与人相对峙的“世界”的“普遍规律” ,并把这种与人的历史性存在无涉的、永恒的“普遍规律”作为规范人的思…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的核心是“实践─转变”原理张雄当前,对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思想的把握,有三种观点极易构成混乱。其一是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理解为一种面向过去的历史哲学。这种观点把唯物史。观曲解为“从哲学的视角研究历史的科学”,从而抽去了唯物史观具有面向未来的实践转...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及其现代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通常所说的“实践哲学”有两种含义, 即“具有实践性质的哲学”和“关于实践的哲学”, 前者包括伦理学、道德学、政治学、法学以及各种行为学科, 后者是把实践本身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研究。一般来说, 在这两种实践哲学中, “关于实践的哲学”是“具有实践性质的哲学”即各种规范人类行为和关于人类行为的学科之基本原理和形上根据, 而“具有实践性质的哲学”则是“关于实践的哲学”的体现者。我们所说的实践哲学主要侧重于后者。实践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源远流长, 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方哲学的开端———古希腊哲学。实践概念虽然在…  相似文献   

8.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在当前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讨论中 :有谁不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呢 ?又有谁在驳斥别人关于马克思哲学的错误观点时 ,不指责他忽略了实践问题呢 ?然而 ,奇怪的是 ,人们很少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寻根究底的思索。本文认为 ,长期以来 ,马克思的实践观一直被囚禁在抽象认识论的牢笼内 ,只有当人们自觉地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生存论的本体论 ,并从这一新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实践观时 ,马克思实践观的实质和丰富内涵才会清晰地展现出来。一 抽象认识维度中的实践观众所周知 ,在传统教科书关于马克思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  相似文献   

9.
曹明 《美与时代》2006,(10):53-54
对“以大观小”的阐释是构建民族绘画理论不可回避的课题。把“观”简单地理解为“看”是对传统中国画创作机制的扭曲和误读。文章通过对理论界“以大观小”研究的反思,从视觉文化的高度,在艺术创作的层面上对中国“观”的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诠释,揭示了传统中国画所独具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0.
“实践理解论”论纲刘少杰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展开于人类意识活动各种层面的总体性意识现象。无论在现有认识论还是在现有价值论或审美论中,都无法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因为现有认识论、价值论或审美论,都是以不同层面意识活动为对象的,在它们的范畴中只能把握到被划分开了的意识活动。“实践理解论”是突破现有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界限,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西方各种理解论,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理论构想。一理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理解中包藏了人生的秘密,理解始终是困扰哲学的难解之谜。不同时代的哲学对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建构了不同特点的理解论。首先形成理论体系的理解论,是洛克等人创建的、被后人称为“认识论”的近代理解论。近代理解论的本质特点是崇尚科学、效仿科学。具体说来,近代理解论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精神,以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以科学认知为理解的典范,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为理解的原则与根据,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为理解的追求与目的。根据近代理解论的这些特点,我认为,称之为“认识论”或“知识论”不如称之为“科学理解论”,因为后一个称谓不仅尊  相似文献   

11.
Art-of-living is a classical notion in philosophy that is currently receiving renewed interest. Art-of-living refers to a kind of self-direction with a view to the good life. This paper surveys modern philosophical thought on this subject.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2.
13.
“应该”是行为所具有的能够达到目的、满足需要、实现欲望的效用性 ,简言之 ,也就是行为的能够实现其目的的属性 ;“不应该”是行为所具有的不能够达到目的、满足需要、实现欲望的效用性 ,简言之 ,也就是行为的不能够实现其目的的属性。“应该”分为“道德应该”与“非道德应该”:前者是行为对于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的效用性 ,是行为的符合道德目的的属性 ;后者是行为对于非道德目的的目的——如个人目的——的效用性 ,是行为的不符合道德目的的属性  相似文献   

14.
思孟五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行,而且以汉代五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聖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五行.思孟五行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智五行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智".  相似文献   

15.
16.
话说70年代末,四川有个孩子,为了向同学讨根儿烟抽抽,使出了“耳朵认字”这一招。1979年3月《四川日报》对这一“新闻”以中国发现了具有“特异功能儿童”作了报道。真有这样的怪事?如何验证?暂且不表。消息传开,同时发现各地有不少孩子具备这样或那样的“特异功能”。这类好事从哪里来?正直的科学家心里有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北京的一个有“特  相似文献   

17.
18.
龚长宇 《道德与文明》2002,(2):71-73,75
本文从性质、功能、生产方式、形成机制及现象等几个角度揭示了酷文化的主要内涵.认为酷文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的反映,体现了青年年龄群体和青年文化群体的特殊性,说明了社会变革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和青年人价值选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