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英国两个重要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汤普森与安德森作为这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学术研究中,分别采用了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方法导致了不同的研究结果,理论观点的对立导致了双方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实现了融合与统一,为全面客观地审视社会历史与现实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阶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对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史学家爱德华·汤普森的阶级理论作了系统评述 ,指出汤氏的阶级理论反映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工业革命的英国的阶级和阶级社会的新看法 ,也代表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一概况·科学哲学的生态学本世纪科学哲学的主宰者是波普尔和维特根斯坦这两位大人物。他们都是为了成为英国女王的臣民而从维也纳移居英国的。讨论由两大论战组成:从30年代起,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论战(或称证伪主义同证实主义或盖然论的论战,以及自60年代起,“科学新哲学”同批判理性主义的论战。在拉德尼茨基和安德森1978年出版的《科学中的进步与合理性》和1979年出版的《科学的结构与发展》这两个集子中,可以看到有关这两大论战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外众多意欲推进唯物史观理论创新的努力中,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安德森从类型学的视域开辟了一种理解和推进唯物史观发展的新路径,值得研究和讨论。安德森是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一生把唯物史观当作历史与现实研究的核心理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中西部的密苏里州曾发生过一场关于该州议会议员的竞选。一位叫汤普森的人曾经做过大学校长,又极有才华,资历很高,本来是最有希望赢得选举的人。然而,因为他没有把握好竞选情绪,最后顺风顺水的选举毁于一旦。被毁的竞选源于一个谎言。3年前,汤普森在该州首府的一次教育大会中,跟一位年轻女教师有严重暧昧行为。谣传那个女教师是汤普森的情妇。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后半叶, 英国掀起了研究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涌现出一大批新马克思主义者,也形成了许多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在众多学派中, 以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两个学派尤为引人注目。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以下简称历史主义学派 ) 形成和发展于二战以后, 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包括莫里斯·多布 (MauriceDobb)、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ErikHobsbawm)、克里斯托费·希尔 (ChristopherHill)、罗德尼·希尔顿 (RodneyHilton) 和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 (EdwardPalmerThompson) 等人。汤…  相似文献   

7.
尽管汉语学界对汤普森的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也出了一些有分量的成果,但是,对汤普森的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深度都不够,有待学术同仁进一步努力。在未来推进汤普森研究的进程中,需要树立自觉的"阶级意识的文化发生学研究"的立场,强化对汤普森历史性思想的研究,加强对汤普森阶级学说、文化学说及历史研究的统一性的研究,以构建一个整体性的汤普森的哲学形象,将汤普森的哲学思想真正转化为我国哲学建设的一种有利资源,而不是仅仅增添又一个学术泡沫。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论战涉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立论基础问题。自由与平等 ,尽管内涵不同 ,是双方共同追求的价值导向。本文接着《自我所有原则走向哪里 :国外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战》②一文继续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论战 ,以及马克思主义者相互之间的分歧 ,试图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作进一步探讨。1 .罗尔斯正义理论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 ,使西方理论家在老自由主义基础上发展了新自由主义的观点 ,即更加关注社会平等问题。罗尔斯的《正义论》就试图以社…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的科学形态问题最早是由“科玄论战”引发的。20世纪19—2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论战,这场论战后来被学术界称之为“科学与玄学论战”。参加这场论战的开始是两方。一方是以张君劢、梁启超、任叔永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即所谓的“玄学派”,他们力主科玄分疏,反对科学万能。另外一方则是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等人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派,即所谓的“科学派”,他们虽然也认为科学的材料和结论都有其特殊性,但认为科学方法却具有普适性,因此认为类似科学的人生观也是可能的。随后参加的以陈独秀、范寿康、瞿秋…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前发生的"哈富论战"在法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但也留下了许多至今未解的疑难,"告密者案件"就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从哈特与富勒对"告密者案件"的不同见解切入,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立场,并通过探讨引起他们争议的拉德布鲁赫的理论,尝试揭示其在理论与史实两方面的真相,进而剖析这一焦点案件背后隐含的理论意义,以此对论战各方在相关问题上的思路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