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三月,由北京大学转来据说是日本京都相国寺(日本临济宗相国寺派大本山)保存的宋圆悟(亦作圜悟)克勤禅师的墨迹(复印)一件,要求中国佛教协会给予解读。这件墨迹共二十三行,行约二十四、五字,共约三百四十八个字。书兼行草,笔力遒劲,是宋代禅僧特有的书法风格。中国佛教协会为了弄清这件墨迹的收藏经过,曾致函京都相国寺梶谷宗忍长老联系,旋得梶谷长老复函,并附来《圆悟克勤禅师墨迹传来》,介绍墨迹在日本保存的经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0,(12)
<正>本刊讯11月22日,成都昭觉寺内彩旗飘扬、吉祥喜庆,由四川省佛教协会和成都市佛教协会联合主办,成都昭觉寺承办的"首届圆悟克勤禅师暨‘茶禅一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3.
"前三三,后三三"的故事,来自唐朝中后期无著禅师朝礼五台山与文殊化身对答的传说。到北宋时期,由汾阳善昭、圆悟克勤等精心加工,成为传禅的机语,并因之成为禅宗最著名的公案。其所含意蕴,从理论上来说是大乘佛教如来藏本来面目大空性、大平等。因其含义丰富,语言表述独特,该公案广被文人墨客为主的社会人士青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万松行秀《请益录》是其继《从容录》后模仿圆悟克勤《击节录》而成的另一部文字禅著述,成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九月。广征博引,述多作少;不限宗门,兼收并蓄;解释细微,开示绵密,是其显著的几个特色。该书对宗门后世的影响颇大,几与圆悟克勤《碧;占录》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5.
南宋后期,四川籍僧无准师范曾住持号称“东南第一丛林”的径山寺近20年,被赐予“佛鉴禅师”师号。无准师范弟子众多,其中有来自日本后来成为日本禅宗临济宗开山人物的圆尔辨圆等。无准师范与在禅宗史上的著名人物四川籍僧人马祖道一、圆悟克勤一样,为推动禅宗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但目前学术界对无准师范的研究还很薄弱。仅生平事迹的认定方面.就还存在不少有待商榷之处。本文根据近年来新发现的史料以及其它相关文献,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新的考索,以求澄清史实,补阙订讹,以推动南宋禅宗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相传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茶。元朝初期,南宋许多儒学名流,不愿受异族统治而把精神寄托在入山信佛上面,当时江南与北方相比,经济社会相对富足和安定。天目山脉一带高僧辈出,佛教禅学十分兴盛。同时也影响到汉文化地域外的日本、朝鲜僧人前来事法。  相似文献   

7.
张浚与佛学     
张浚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他既引荐洛学之士,又曾禁止洛学,晚年则终信道学,著书立说,于道学多有阐发,对宋代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张浚终生信佛,长期与圆悟克勤、大慧宗杲等禅师交往,深研佛理,认为佛教有益于世教,提倡以诚来修心养性。在他的影响下,其母计氏、兄张滉、子张栻皆信佛,在当时影响很大,人所共知浞鹧Щ褂跋炝怂穆逖?思想的发展,甚至对张栻的学术思想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圆悟克勤的禅学与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时期,禅僧走向士大夫化,从而也使禅宗思想不断向艺术化、审美化方向发展.圆悟克勤开悟的著名公案,这一宗教实践,几乎成了士大夫艺术审美实践.而克勤所论述的人生的自由、解脱与超越的禅学理论,也正是深浸着宗教色彩的审美超越理论.克勤<碧岩录>在体例上,不仅创造了中国传统经学阐释学传统中所没有的一些方法,而且在其性质上体现出体验美学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梦东禅师(1741-1811),又称彻悟禅师,净土宗第十二祖。早年参禅有悟,受粹如纯禅师印可,成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天隐圆修)七世的嗣法门人。曾率众参禅,大振宗风。后辍参,专修净土,主张莲宗,并创建红螺山资福寺净土道场,对清朝中叶净土宗的弘扬做出重大贡献,其净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梦东禅师的著述主要有两种:《梦东禅师遗集》与《念佛伽陀》。目前,关于《梦东禅师遗集》源流的研究尚不充分,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从形成、流通、版本和署名等四个方面进行考述,这对于深入研究梦东禅师的佛学思想具有基础性意义,对于研究清朝中叶以来净土宗发展史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拒绝是一门艺术,不要随便地拒绝,不要无情地拒绝,不要傲慢地拒绝;要能委婉地拒绝,要有笑容地拒绝,要有代替地拒绝,要有出路地拒绝。有一个意志消沉的年轻人,去向一位禅师请教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禅师说,你自己去悟一下,便会明白了。一天以后,禅师问他是否有所悟,他摇头,禅师便举起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二天,禅师又问,年轻人仍然不知,禅师又用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三天,他再次向禅师表示没有收获,当禅师举起戒尺打过  相似文献   

11.
申婷 《法音》2023,(2):31-37
<正>清初佛教的各宗派,承明遗绪,尤以禅宗为最盛。有临济的天童、磬山系和曹洞的寿昌、云门系。而临济宗由于在清初出了玉林通琇和木陈道忞两位禅师,所以其势力更大一些。临济宗的僧人多出自密云圆悟和天隐圆修两系,前者习称天童系,后者习称磬山系。在顺治、康熙两朝,天童系的著名禅师较多,影响较大。雍正以后,磬山系的影响超过了天童系,成为清代临济宗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月22日至23日,"首届圆悟克勤暨‘禅茶一味’国际研讨会"在成都昭觉寺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美国、日本、韩国佛教界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参会学者有杨曾文、兰吉富、龙晦、祁和晖、陈兵、龙显昭、麻天祥、冯学成、王荣国、王仲尧、谢元鲁、徐湘霖、金易明、段玉明、刘学文、黄  相似文献   

13.
道谦,俗姓游,建州崇安县(今福建崇安县)五夫里人,约生于徽宗崇宁初。早年出家,先后依名僧克勤、宗呆法席。后归里之仙州山,住开善寺,四众云集,名声大震。绍兴二十年卒,著有《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大意禅师禅宗杂毒海》等。其事迹见于《大慧禅师年谱》、《嘉泰普灯录》、《历朝释氏资鉴》、《补续高僧传》、《高僧传四集》等。  相似文献   

14.
圆悟克勤《碧岩录》将"道本无言"列为全书之宗纲,认为作为佛法的至高妙理,"道"本来就不在言句上面,而是言句之外的一种明心见性的个人内心体验。同时,言句在显道中又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道"需要借助它来显现,亦即"因言显道"。不过,"道"毕竟不在言句中,所以学人又要透过言句,明心见性,"见道忘言"。  相似文献   

15.
唐宋以后,佛教各个宗派大都衰微,惟有禅宗盛行。元代,临济宗作为禅宗的主要派别,不仅保持宋以来丛林禅学的特点,而且对传统禅法有所发展,使禅宗保持了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南方的破庵祖先禅师(1136-1211)一支,思想活跃、法脉昌盛,在元代禅宗中影响最大。高峰原妙禅师的禅法便出于这一支,其得法法脉为:破庵祖先禅师—无准师范禅师—雪岩祖钦禅师—高峰原妙禅师。高峰禅师的参禅得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精参力究、穷彻本源而得以成就。  相似文献   

16.
一诚禅师1949年出家,8年后手持虚云老和尚的手扎上云居山,从此跟随虚云老和尚直到他圆寂。禅师在亲近虚老的时间里,获得时任云居山真如寺方丈性福大和尚的青睐,传给他沩仰宗法脉。其时虚老亦视其为法门龙象,鉴于已接法于性福大和尚(性福大和尚是虚老的法子),就代另一个弟子明一观本禅师传给禅师临济宗法脉。一诚禅师之所以被虚老看重,与其自身具备的天赋素质不无关系。早在少年时代,禅师到附近的乌山寺礼佛时,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6,(5)
正定临济寺是临济宗的祖庭,由唐代高僧义玄禅师创立.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自幼聪颖,长以孝闻,落发受戒后,精研毗尼,博颐经论,以此为“医世之良方”.后游方参学,首谒黄檗山(今江西宜丰西北)希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三度发问,三度被打.次到高安参谒大愚禅师,得悟黄檗宗旨,即返回黄檗山,于此习禅二十年,受黄檗印可,乃北归乡土,弘扬佛法。  相似文献   

18.
灵性     
正有一次,有人问雪峰禅师:"鸟雀有灵性吗?"禅师答道:"有啊。"又问:"那它怎么还在佛头上拉屎?"禅师反问道:"那它为什么不在鹞子头上拉屎呢?"问者欣然而笑。禅师的一句反问,点破了万物皆有灵性的谜底,问者的欣然而笑,是因为他在顿然间悟透了"灵性"二字的内涵。那么,灵性究竟为何物呢?灵性是一种悟力,是大自然  相似文献   

19.
水的禅机     
因为这个"禅"字常常与"佛"字相连,世人便觉得它玄机重重、深奥难懂,其实,只要你看一看禅师是怎样以水为禅机来示悟弟子的,就知道禅不过是生活的智慧与心灵的启惑罢了。仪山禅师主持曹源寺的时候,因为道行很高,便有许多人前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91,(9)
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的福建福清市黄檗山万福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唐贞元五年正干禅师开山后,至明神宗年间,列代名僧辈出,有圆悟、费隐和隐元等诸师,尤其是隐元禅师于清顺治年间(1637),东渡扶桑远播宗风,是日本黄檗宗的创始人,至今所属寺院有500多座。在国运昌隆之际,由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任名誉主席的修建委员会,于1989年成立。在党和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关怀重视下,修建工程顺利开展,至去年已完成劈山开坡5000多立方米,改向水道(朝西)长200多米。场地瞻瞩远大,环境尤为观止。今年春,印尼居士陈德发先生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已建成的法堂、厢房、大寮和第一期工程后,对西禅寺谈禅法师捐资修建的法堂,能保留宋代旧观深为赞叹,对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