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伊斯兰教的伦理体系中,孝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和意义,提升到了信仰的高度:行孝不仅是人道的一种体现,也是接近天道的一种途径。尊老敬老被看作是万善之首,善待父母、孝敬双亲成为每个穆斯林必备的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方面对伊斯兰伦理道德和伊斯兰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以及基本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认为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社会,伊斯兰伦理道德无疑也是建构各文明体系和谐相处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如何看待伊斯兰传统中的神性与人性,如何理解伊斯兰文明的开放性、创造性和宽容精神,如何评价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史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28至29日,"中国与伊斯兰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伊斯兰合作组织(OIC)下属的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IRCICA)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外交部副部长翟隽、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艾克迈勒丁.伊赫桑奥鲁、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哈里特.艾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以及19个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的驻华使节出席开幕式。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文化和《古兰经》中蕴含丰富的和谐思想。本文主要探讨伊斯兰文化中有关和谐思想的内容,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自然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这些和谐思想为积极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许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记者敏俊卿)2012年6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伊斯兰合作组织联合举办的"中国与伊斯兰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推动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间交流、促进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自身健康传承的需要,中国伊斯兰教界有识之士开展"解经"工作,挖掘和继承中国伊斯兰教优良传统,弘扬和强调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和平特质。  相似文献   

8.
全真道内丹修炼得以进行,需要满足法、财、侣、地四个方面的条件,其中"地"即是指修道场所,而全真道的人居理念主要体现在其对修道场所的选择上。其在选择修道场所时所体现出来的崇阳、择静、取便和尚简的理念,对于当代社会合理而科学的择居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核心、关于人对自然道德义务与责任的基本理论与观点,其产生与演变渗透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形成、发展、深化及完善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构建了劳动使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具有道德合理性、实践是人与自然实现主客体统一的根本手段等重要逻辑思维。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为当代正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破解生态难题提供了新范式,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新境界,指明了人类文明形态前行的正确方向,夯实了人类新发展理念的伦理基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创立奠定了生态价值观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是中正和平的宗教,穆斯林是热爱和平、恪守中正的民族。《古兰经》中说:“我这样以你们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们作证世人,而使者作证你们。”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形形色色的极端主义乃至恐怖主义不断滋生。形形色色的极端主义思想和恐怖主义行径,不仅损害了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从根本上违背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价值,损害了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examines some religious ideas of three prominent Iranian intellectuals: Sayyid Jamāl al-Dīn al-Afghānī, Ali Sharī c ati, and Hashem Aghajari. They are considered Iranian Luthers for their deep appreciation of Martin Luther's Protestant Reformation of the sixteenth-century in Europe, and their calls for Islamic Protestantism in Iran. However, this article is not intended to compare two religious reformations in Europe and Iran, but rather to study the traveling idea of Islamic Protestantism from al-Afghānī and Sharī c ati, to Aghajari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periods, and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challenges. Edward Said's ‘traveling theory’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historical movement of Islamic Protestantism ‘from person to person, from situation to situation, and from one period to another’. The traveling idea of Islamic Protestantism from al-Afghānī, Sharī c ati, to Aghajari, then creates the chain of intellectual transmission from the old generation to a newer one. As with ‘traveling theory reconsidered’, however, there is also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idea of Islamic Protestantism will be reinterpreted and reinvigorated by a newer 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中国文人山水画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趣和精神世界,其中折射出质朴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现代生态伦理观深入挖掘和梳理这一传统文化精华,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化育当代生态审美、推动生态伦理学走向民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蔡宏 《中国道教》2001,(2):18-22
道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在清代以后,发展不是很大,但其思想内在的生命力仍时时在世人面前展现,它启发了一些现代科学家的思维,它与西方存在主义有着相似处,它对人的生命的探索有着独到的见解。胡孚琛先生在《道学通论》中说:“21世纪的带头学科将是生命科学,特别是脑科学,人体生命科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等生命和认知科学领域会获得突破性的进展。”①道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就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就从科学、生命和环保三个方面对道家学说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作一些探索。一 科 学世界科技中心,先是在意大利,后来转到英、法、德等…  相似文献   

18.
张践 《孔子研究》2020,(3):52-60
欧美国家在近代反封建的斗争中产生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核心价值,对于促进资本主义革命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不过这些价值的产生都离不开基督教信仰的大背景,上帝既赋予了人民权利、自由、平等,又对人们提出了责任、角色、义务的要求,从而很好地配合了西方的市场经济社会制度。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引入上述西方观念的时候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方式,却无法引入普遍的基督教信仰,从而导致当代社会的价值混乱。因此,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离不开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we address the affective dimensions and challenges of teaching about Islam and Islamic studies in the current America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make two related arguments. First, we explain how the impact of certain kinds of digital media in the past few years has heightened the association of Islam with violence in the minds of many Americans, leading to a classroom affective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the “posttraumatic” experience of knowledge about Islam. Second, we argue that the pedagogical use of digital media as a tool for ethnographic and empathic engagement with individual Muslim lives can help meet this particular teaching challenge. We show how the pedagogical employment of digital ethnography can turn the affective power of digital media into a positive learning tool, and model its responsibl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us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