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91,(2)
根据大乘佛法的转依义,学佛者应确定彻底改造人生宇宙的雄伟目标;根据菩萨名“大士”义,学佛者应为具有堪作人天师表的高尚道德(戒),妙湛圆寂、动静如如的美好心灵(定),内外明彻、通达诸法实相的净智(慧),以广度无边众生的出类拔萃人物。这是学佛者必有的正确而伟大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建立,是以大乘唯识学造什么样的业、得什么样的果,业由自心作、果由自心变,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业果道理、为其理论根据的。同时这种人生观的实现,又是以业报因果的正理指导行动,而努力作止恶作善、舍染趋净、自觉觉他的殊胜正业为其条件的。因之,凡学佛者,对于业报因果非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和掌握不可。  相似文献   

2.
编后语     
《法音》1991,(12)
因果理论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极其深刻,内容极为丰富。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一文,从因果的一般法则,到其间的各种关系,从众生业报酬引的因果之链,到佛法出离解脱的方法途径,对佛教的因果理论作了详尽的阐释。最后归结到大乘佛法的大士行,层层深入,次第井然,不啻为一篇佛法概论。佛法能否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能否与社会主义相协调?陈兵先生《佛教与社会  相似文献   

3.
曲世宇 《法音》2003,(7):42-45
一、什么是业业果思想是佛教整个因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俱舍论》中说,世界的种种差别都是由于业的作用而产生的。佛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特殊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所谓有果必有因。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因果的存在,客观事物如此,主体生命也不例外,这就是现在人最不能理解的业果轮回。为什么有人聪明绝顶?而有人却愚笨有加?为什么有人大富大贵?而有人却贫困交迫?为什么有人在孩提时代就表现出艺术家的天赋?而有人却先天残疾?所有这一切的不平等难道是偶然的吗?佛法认为绝非偶然,这些差异都是由于“业”的不同而产生。既然业的力量如…  相似文献   

4.
《大乘起信论》,是佛灭度后印度开始中兴大乘佛法的马鸣菩萨所作。据《摩耶经》说:如来灭后六百岁已,诸外道等,邪见竞兴,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相传马鸣比丘为八地菩萨示现)。这说明马鸣是释迦佛于六百年前在《摩耶经》中悬记的,我们信仰佛教的人,对佛悬记的马鸣所作《大乘起信论》,是无疑义的。据说,我国唐代玄奘法师应当时印度佛教徒的要求,曾将印度失传的《大乘起信  相似文献   

5.
佛法所要回答的问题,同哲学研究的对象有共同的一面,它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有很系统的论述。佛教认为它对这方面的论证所达到的水平高出一切,胜过一切,所以又称佛法为“出世法”、“胜义谛”、“第一义谛”。佛教探讨这一问题的根本目的是提醒人们要破除妄执,从善向上,净化身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了说明佛法如何认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问题,略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广霖 《法音》2012,(8):44-48
现代修学者的差别相我们知道,对于已然觉悟的圣者来说,世出世间一切所行都是在行愿,然而在诸学人中,毕竟都还在凡(在圣至少已经无学、而不再是学人了,这里不谈示现),在凡就不是一句放下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就会有了种种方便、种种法相。当然从最本质上说,学佛是让我们觉悟、了脱生死的,但我们就可以此不顾世间亿万生灵、什么都不做了吗?当然不能。药师佛用治病救人接引众生;以算命为业算邪命,但如果做为接引众生起信的方便呢?这个就要看发心,看你发的是贪心还是菩提心,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度量佛法,一切佛法都是凡夫法。在了解佛教不深的人眼中,可能认为烧香礼佛、诵经守戒、吃素行善就算是学佛人了,其实这些最多行的只是人天善法,当然这也很好,种善因得  相似文献   

7.
佛教最强调因果,只要种下了重视食品安全、尊重食品行业、爱护食品行业的善因,就能收获保证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善果。  相似文献   

8.
二、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问: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 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 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 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  相似文献   

9.
佛教果报理论与伦理观念的总原则是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 ,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而《聊斋志异》叙述得最多的就是善恶之业 ,果报不爽 ,在劫难逃的故事。概言之 ,作者不仅借助佛教善恶报应的因果理论来宣说一定的纲常伦理观念 ,而且也借助佛教的因果规律来展开情节 ,塑造人物 ,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 ,使之更合乎情理。从而使人们通过阅读这些故事 ,更加明确遵守纲常伦理的重要性 ,增强社会道德的责任感 ,自觉修善积德 ,防恶止非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 ,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释印光  释传印 《法音》2012,(9):33-37
4、斥今人亵慢【论文】绝不似今人之轻慢古今、亵渎经论也。【讲记】印光法师教诫我们,修学佛法,唯至诚恭敬,方可得益。凡经典、圣像所在之处,便应当如同法身真容一样地至诚恭敬,方能与佛法相感通,获得加被,消除业障,增长智慧。否则,亵慢之罪,奚啻弥天,而受苦之期,岂止穷劫!善因而反遭恶果,深可怖畏!【论文】是知宗为前锋,教为后劲,其所办是一事,其所说是一法,但以语言施设、门庭建立不同。【讲记】宗,即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即释迦如来的一代时教,为佛教门中一切修行人的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2,(8)
实相真理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佛法的根本契印,它形成了佛教同一切世间哲学、宗教及外道的根本区别。以“一切法皆佛法”故,我们现在所学的佛学(显教教理)都是释迦牟尼佛为随顺众生之机,巧善地以当时古印度哲学的文化背景而方便言示“离言”之佛法。末法时代,随着众生的根性渐浅而世间哲学(世智)的渐盛,多于甚深佛法上不生信解,反出疑谤,以是因缘,笔者力图随顺现代哲学之学识知见而方便浅释“实相真理”。  相似文献   

12.
佛教经东汉三国的孕育,至西晋时已趋兴盛,佛教徒参与斋会、超度法会、福会,与世间名士交往、施展治病等神通,西行求法,蔬食;而地狱、轮回、因果业报、净土、观音等信仰也开始流行,首批沙弥尼更于这时出现。凡此可见,是时佛教的活动已趋多样化,西晋乃中国佛教踏入兴盛的前奏时代。  相似文献   

13.
佛教画藏     
君冈 《佛教文化》1995,(3):49-53
《佛本生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事。 佛教讲因果,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 佛教认为一般人都离不开轮回之道,只有成了佛才 能超出轮回。那么,释迦牟尼佛怎么也有前生之事呢? 这里要给读者说明一下。在佛经中释迦牟尼成佛之 前还是菩萨,仍脱离不了轮回。因此才有佛的前生 故事。 这些故事大都是寓言、童话,长期流行在印度民 间,内容生动,寓意深长。作为一种寓言可以通过说 因果,讲轮回明白善恶的真理。正如佛经所说:“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7)
任何学说皆含有思想内核与外在形式,即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深刻的思想配以巧妙的表达方式,可奏相得益彰之效,所谓“文以载道,道因文远”。佛教为一智慧之宗教,佛陀彻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他说法度生很注重善巧方便、应机施教,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楷模。佛教东来后,我国的高僧大德们探幽发微,创宗立派,以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阐扬佛法,比如俗讲、变文、以诗喻禅、以画喻禅等,作了许多醒世的工作。西妙先生《佛教的醒世智慧》一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佛教的醒世智慧作了探讨。这篇文章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用现代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佛法,这是我们当代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读者一定会有很多新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
一自从佛教传人中国以来,业报轮回思想就因其在民众中产生的约束力量而担负着不可替代的扶世助化、劝善化俗的使命,成为沟通世间道德实践和出世间精神解脱之间的中介,可以说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最为鲜明地体现了佛教内蕴的深厚伦理色彩,是佛教作为普世性伦理宗教的基石之一。直至近代,它都是佛门教化民众的首要思想资源。但是随着技术社会的降临和科学理性的昌明,以信念为根抵的业报轮回思想已不大可能为民众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甚至由于受偏执的成见所蔽,视之为落后消极的迷信思想。因此如何正确对待业报轮回思想在现代社会文化中的…  相似文献   

16.
佛教文摘     
《法音》1995,(2)
佛教文摘编者按什么是佛法?佛教的本质是什么?佛法、佛教、佛学有何不同?佛教与宗教、佛教与哲学、佛教与科学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无论对于学佛者还乏研究佛教的学者,都具有基本的重要性。近期我们将围绕这一主题,选辑海内外多种观点,不拘一格,共同探讨。文...  相似文献   

17.
菩提一叶     
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一者,善能咨问智慧沙门、婆罗门;二者,显说善法;三者,闻持正洁;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五者,乐说正法;六者,亲近正智人;七者,摄护正法;八者,勤修多闻;九者,远离邪见;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正智报。──《佛说业报差别经》佛陀住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首迦长者讲过一部《业报差别经》。这位长者的梵文名字又译作鹦鹉,因此这部经也称作《鹦鹉经》。佛陀对首伽说:“我要为你…  相似文献   

18.
陈明晖居士《因果业报说与社会教化》一文,对佛典中阐述的业力因果律,作了系统的归纳,着重说明因果理论如何解决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必然性、自由意志与因果法则的矛盾,说明它如何超胜于其它哲学宗教,因而堪为道德伦理的真正基础,并起到社会教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至明代,地处贵州铜仁地区印江江口的梵净山已有兴隆的佛教活动。其时,因得明神宗母亲作佛法外护,山中各处均有起寺造塔的记载。万历神宗皇帝(1573-  相似文献   

20.
法印     
梵语Dharmamudr意译,又称"法本末"、"法本"、"忧檀那(udn)"等.法,指佛法,印,指印记、标帜.法印,是指佛教的标帜、特质,是证明是否为真正佛法的标准.又,印有真实、不变不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