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盛忠 《心理学报》1981,14(1):109-116
一、苏联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发展概况 苏联劳动和工程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25年至1936年。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初至1959年。第三个时期是从1959年到现在。 第一个时期可以叫做“心理技术学”时期。“心理技术学”这个名称是1903年德国心理  相似文献   

2.
第一部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规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特征;这个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一,从1917年社会主义革命到五十年代后半期,这时,社会主义在苏联完全并彻底取胜,并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现时代的主导力量而牢固地确定下来;二,从五十年代后半期起——这是社会主义在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时  相似文献   

3.
目前,苏联正在从社会主义“停滞”时期走向全面改革,其哲学理论也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1985年苏联科学院哲学所所长斯捷贝提出哲学研究的改革任务,到1988年10—12月苏联科学院及一些高等院校的哲学单位进行的重大人事变动,显示了苏联哲学改革的坚定立场。这场哲学改革体现着苏联全部社会生活的“新思维”,日下,改革的征兆已经从几个方面萌生了出来。政治与哲学。这几乎是中央集权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问题,直接关系到民主的进步和哲学的发展。过去,苏联哲学界大都偏重于强调二者的联系,实际上将哲学看作为政治的“婢女”,仅仅赋予其政策和决议的宣传、论证职能。现今苏联哲学界却倾向于注重二者之间的区别。一部分学者认为,哲学是意识形态,但不能归于意识形态。另一些学者走向极端,主  相似文献   

4.
苏联哲学界将苏联七十年的哲学发展史分为三个时期:(一)十月革命胜利至三十年代;(二)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三)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这种分期法,主要是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状况:第一个时期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过渡时期;第二个时期为确立社会主义时期;第三个时期为发达社会主义时期。下面仅就苏联哲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以前学界对苏联时期伊斯兰教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存在很多偏颇的认识,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乃至苏联解体前后,包括中亚在内的苏联全境都出现了伊斯兰教迅猛复兴的势头。实际上,俄罗斯、中亚的伊斯兰教复兴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苏联时期就已出现。本文运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档案馆的大量档案文献证明,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中亚地区就有大量的非官方伊斯兰教现象存在,伊斯兰教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宗教场所和信徒持续增多,圣人陵墓崇拜颇为盛行等。而作为伊斯兰宗教管理机构的"萨杜穆",与政府机关和伊斯兰信众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塔志丁·苏布凯(Taj al-Din al-Subki,1327-1370)出生在埃及一个宗教世家。在开罗师从他的父亲——著名学者塔志丁·阿里·苏布凯(Tajal-Din AlialSubki),后随父亲到大马士革并受教于当时的著名学者、法学家伊本·纳吉卜(Ibn al-Naqib)。(1)"在苏丹纳赛尔·穆罕默德(Al-Nasir Muhammad)统治时期,塔志丁开始担任大马士革沙斐仪学派的大法官,任职十六年,直到去世为止"。(2)在此期间,塔志丁在大马士革撰写了《恩典的恢复者与惩罚的抑制者》一书(3)。  相似文献   

7.
陈会昌 《心理学报》1983,16(1):39-48
苏联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比较先进的国家。加强对苏联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了解,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十月革命到现在,苏联德育心理研究的基本情况,有必要进行一番评介。据苏联一些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家,如Д.В.艾利康宁~[1],包若维奇~[2],В.В.达维多夫~[3][4])等人的意见,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包括年龄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二次大战结束到五十年代末;从六十年代初到现在。本文即参考这种划分方法,根据所能掌握的资料,对苏联德育心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加以概略评述。  相似文献   

8.
从苏联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来看,急需在理论上规定“人的因素”这一范畴。因素是功能意义上的概念,这个概念说明被决定的、合理规定的、表现在一定的客观体系中的主动性和动力的形式。它是多方面的,具有一般和具体、决定和被决定的意义,这种意义与因素所执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于考察春秋末年之前的"天命"与"天道"观念。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无论是宗教天命观还是自然天道观在春秋末年以前都已经完全形成了。文章具体包括:(1)虞夏商时期宗教天命观的萌芽。这是宗教天命观念的初步发展时期,其中殷人的天命观可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2)西周时期的宗教天命观的发展。"天命"观念到了周人这里有一个大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发展。这种大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天命"这一语词(包括相近的语词)在周代已经完全确立;第二,周代用于表述"天命"观念的语词比之商代要丰富得多;第三,周人的天命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革命性的变化就是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第四,周代天命论还有一个突出之点是强调天命无常,即更强调人的主观努力。(3)夏商周时期自然天道观的萌芽。这主要体现为自然意义之天以及"天道"概念的出现。这一时期是自然天道观念的初步发展时期。(4)春秋时期自然天道观的成型。这一时期,自然天道观已经完全形成了。这表现在:首先,自然天道观中的自然涵义越来越明朗,越来越清晰。自然之天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自然无为的思想也已经出现。其次,"天道"概念已经被广泛使用。这具体涉及以下问题:"天道"概念被广泛使用与占星术在这一时期迅速且高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更为宽泛意义的"天道"概念也出现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看待或理解"天"的认识也已经形成;与此相关,更多有关规律和法则的表述虽不用"天道"这一概念,但其涵义却与"天道"相同。  相似文献   

10.
现代修正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大肆鼓吹“人道主义”,他们把科学共产主义的概念和“人道主义”的概念等同起来,说什么“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是最人道的意识形态”(《苏联共产党纲领》)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就是“最完全的人道主义”(加罗迪),有的人把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人的哲学”(沙夫)。但是现代修正主义者关于“人道主义”的“理论”谈得越多,也就越左右支绌,他们内部的意见越来越分歧混乱。今年法共刊物《新评论》上所展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论争,暴露了这种情况。正如M·西蒙所说,许多参加讨论的人虽然用的是同样的词句,引证的是同一文献,所参加的是同一运动,而说的却不是共同语言,实际上也没有站在共同立场上。这场论争是由阿尔杜赛尔所引起的。阿尔杜赛尔在意共刊物《马克思主义评论》1964年第二期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一文(这是他准备在美国出版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论文集中的一篇)。《新评论》杂志于今年三月号重新发表了这篇文章,同时发表了J·桑普伦和F·戈昂的文章,在四月号上又发表了M·西蒙的文章,在这个问题上展开了论争。阿尔杜赛尔的主要论点是: 一、“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这个词中的两个概念在理论上是严重地不相称的,因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而“人道主义”则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非科学的)概念。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有过一个以“人的哲学”为基础的理论上的“人道主义”时期,这又可以分作两个阶段,第一个是由自由派的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占支配地位的阶段,第二个是由费尔巴哈的“共性的人道主义”占支配地位的阶段。但是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就与“人的哲学”彻底决裂,批判了任何哲学上的人道主义的理论观点,而把人道主义规定为“意识形态”。三、从严格的理论观点来看,1845年以后的马克思的理论是“反人道主义”的理论,在这种“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里面,可以看出关于人的世界本身及其实际变革的(肯定的)认识所必须的(否定的)绝对可能性的条件,只有在把哲学上(理论上)关于人的神话化为灰烬的绝对条件下,才能认识与人有关的某些事情。但是马克思的这种“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并不取消任何人道主义的历史“存在”,并且承认作为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的必然性。四、十年以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只在一种“阶级的人道主义”的形式下存在,现在则有了两种形式:一种是“阶级的人道主义”,这是无产阶级专政仍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如中国等)的“人道主义”形式;另一种是社会主义的个人人道主义”,这是无产阶级专政已经消亡的国家(苏联)的“人道主义”形式。它们是适应于两个必然的历史阶段的两种形式。“阶级的人道主义”必将发展到“个人的人道主义”。阿尔杜赛尔说,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时期,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同无产阶级专政的“滥川”、“非人道的东西”——恐怖、镇压、教条主义等联系起来。现在苏联虽然已经进人无产阶级专政消亡的时期,本来应当直接从新的意识形态上提出人道主义的问题,但是苏联的哲学家们却纠缠在“人的哲学”的那些概念上,求助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那些概念(如“异化”概念)。他认为这是过去的“理论条件”(包括“斯大村主义”时期的教条主义)的遗产所造成的。他认为现在应当以严格的科学概念去阐明作为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的策略意义。桑普伦的文章根本反对阿尔杜赛尔的意见,逐条予以驳斥。他对所谓“斯大林主义”时期进行了更恶毒的攻击而为苏共二十大的路线辩护。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从1843年以后就一直贯彻着“现实的人道主义”。戈昂的文章主张从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的总体中去把握社会主义。他对“个人迷信”时期的具体分析同其他的人有所不同,反对把这个时期的一切全盘否定,他肯定了那个时期的促使人类进步的方面,并认为当时的消极现象有它的经济基础上的原因,他反对有一种本来就有,后来丧失而终于被“恢复”的人性。西蒙的文章,大量地引经据典,论证了阿尔杜赛尔所提出的各个问题,他也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哲学上的“人道主义”,但又认为“人道主义”所表示的某种事实对于作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实践的共产主义都是主要的东西。这几篇文章翻译时都作了删节,西蒙的文章只译出了两个片段。  相似文献   

11.
到1848年为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可分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他们的思想发展是由他们要评说的、摆在他们面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决定的。他们的思想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变化着,发展着。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可算到1845年初,也就是说,可以算到他们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时为止)的特征是:他们(特别是马克思)的思想变迁是在思辨和分析交互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Personality译名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认为西方心理学中的Personality 概念与苏联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是描绘同一对象的。第一、可以两个术语的词沅上考证。从字沅上推究,Personality 的本字是Persona。在不少苏联心理学者的著作中.如鲁宾斯坦在其《心理学原则和发展道路》一书巾也曾明白地说过,俄文里“个性”最初来源于希腊字“Persona”。第二,从Persona 与俄文里“个性”的词义来说,两者基本一致。苏联最新出版的美俄大辞典就是这样解释的:“Personality 1)个性,个体  相似文献   

13.
李灿  张亮 《世界哲学》2023,(1):25-34+160-161
G.卢卡奇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在20世纪上半叶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卢卡奇的个人际遇成为知识分子转向革命者的典型。然而,承载着卢卡奇共产主义哲学家和党的理论家身份的苏联时期,长期以来受到部分西方学者的非议与指责。本文认为,“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两种看似矛盾的指责,实际上都带有西方学院派学者的意识形态偏见。对卢卡奇而言,苏联时期不仅是对其共产主义信仰的试炼,更是他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与实践的重要阶段。在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文学的关键性讨论中,卢卡奇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建构作用,在不同的理论语境中产生了多重思想史效应。在国内外学界卢卡奇研究复兴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历史与文本的重访,系统梳理卢卡奇在苏联时期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历程,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考察卢卡奇苏联时期理论与方法的当代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批判家们在确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阴暗面和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弊端时,广泛使用“异化”这个概念。资产阶级理论家们通过使用这个概念,的确作到把美国社会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各种处于危机状态的现象和过程记录下来,并形象地加以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异化”概念本身开始获得一种无所不包的性质,它被运用到  相似文献   

15.
“关键期”最早出现在实验胚胎学中,当时科学家发现某些细胞在特定的生长时期移植,会受到侵入的化学物质的影响,而早于或晚于这段时期都不会.有些细胞在特定的生长时期移植,会呈现寄生部位组织的特点并繁衍下去,但是先于或错过这段特殊时期,就会枯萎.关键期,指的就是这段特殊时期,这个概念提出后,很快被引入到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如身体的发育,大脑功能的发展,动物的存活和社会性行为,人类的认识和社会竞争力等.  相似文献   

16.
1923年至1959年是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话语体系在苏联的建构时期.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前提下,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理论主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德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卫国战争过程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无私奉献与不畏牺牲两个现实主题.在向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科学体系的过渡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前伦理"、实践性和规范性等色彩.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概念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意识形态”是当今世界被使用得最多的概念之一。从记者们敏锐的评论到政治家庄重的宣言,从各种各样的学术著作到措词谨慎的外交文件,无不频繁地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的广泛流行应该归功于马克思,但马克思并不是它的最早使用者。意识形态的历史可以回溯几千年,然而这个词的诞生还不到二百年。18世纪末,一群被称为“意识形态学家”(jdeologue)的法国哲学家杜撰出了“意识形态”(jdeologie)这个词。这些人追随洛克和孔迪亚克,拒绝传统哲学中用本体论统一一切的做  相似文献   

18.
第三次全国苏联哲学讨论会于4月29日至5月4日在湖南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苏联哲学的改革与人的问题”,与会者60多人(包括四位来自西德和美国的学者)。现记会议讨论要点于后: (一) 改革中的苏联哲学的特点与会者一致认为:苏联哲学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的特点是:(1) 对苏联哲学以往历程的深刻反思和对已有哲学观念的重估;(2) 哲学向人学主题和历史性转向和跟进;(3) 哲学变得更加公开、更加开放、更富于参与精神。但与会的外国学者却对这种变化大多持谨慎和保留态度。 (二) 哲学向人学主题的转向和跟进与会者认为,哲学向人学主题的真正转向和跟进始于80年代,特别是1985年以来,倡导建立人学和对人进行综合研究的呼声日益高涨。1989  相似文献   

19.
苏联科学院出版社已出版了六卷本《哲学史》头五卷;这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巨大集体多年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参加编纂这一著作的有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的哲学家,社会主义阵营其他一些国家的学者以及来自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杂志(见《共产党人》,1958年,第9期)曾对《哲学史》头两卷进行过具体分析。本篇评论探讨的第三、四、五卷,包括了从19世纪40年代到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对于理  相似文献   

20.
1979年底,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举行了一次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会,《哲学问题》1980年第7期发表了这次会议的部分发言材料,该杂志还准备在以后开辟专栏继续就人的问题发表文章和评论,并准备会同各个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哲学界的人士举行园桌会议,就人的问题展开一系列专题讨论。在苏联,象这样专门就人的问题举行会议和展开大规模的讨论,这还是不多的。苏联哲学界普遍认为,人的问题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哲学认识世界的中心问题”。《哲学问题》1980年第7期发表的人的会议发言材料共9篇,它们的题目是:《哲学中的人的问题》、《人的问题的哲学意义》、《人的完整概念研究》、《批判资产阶级关于人的概念》、《人的问题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问题的综合研究基础》、《个人的才能发展及其预测问题》、《社会-哲学分析和具体科学分析必须统一》和《人类从史前时期向人类史时期过渡和人的发展》。对于苏联各界在这个问题上所发表的见解,我们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论,陆续予以刊登,仅供我国各界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在考虑和讨论时参考。这次发表的是该杂志的编者按和会议上的两个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