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禅解》是蕅益智旭运用天台家法注疏儒家经典《周易》的智慧结晶。四悉说法是天台宗讲经说法绵密细致的体现,智旭以之注疏《周易》,希望由此实现"诱儒以知佛"的目的,他从佛教的立场上认为《周易》充分体现了四悉檀的基本精神。天台宗讲经说法,主张运用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种方式来解释和消化经典的文句,此谓"四释消文",智旭对"四释消文"的运用,为《周易禅解》披上了天台法衣,使其成为宣扬天台宗思想和义理的一部力作。天台宗主张解行并进,故有十法成乘之说,智旭将此十法运用到了对《周易》的注疏上,充分展现出天台家法在注疏《周易》上的灵活性。天台宗用"六即"判定修行达到的次位高下和境界浅深,智旭时常运用"六即"疏释易卦六爻的基本含义。智旭运用天台家法注疏《周易》,不仅充分展现出天台宗诠释方法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且还显示出天台宗思维方式与《周易》具有相当程度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6)
三、觉察观心——无念行党谓觉悟,悟无所得空;察谓察除,察除妄念。依悟无所得空的智慧,即起正见,正见持心,生起正念,依正念力,看守其心,使心住心位而不外驰,即无有念,心便寂静。但由多生屡劫虚妄熏习,妄念势力根深蒂固,故不能一悟而妄念根除。妄念若起,随即觉察,令速除遣,这就叫觉察观心。如是久久用功,自然少念。功夫至极纯熟时,自会无念。故觉察观心,即禅宗所说之“无念  相似文献   

3.
三、本体论的途径关于这条途径,我们也是首先说明其根本结构: 1.这条途径,开始于实证本体论或逻辑学。我们认为它有三种不同的样式:第一,形式逻辑和本体论,它们包含着科学的形式原则,因而起着一般认识论的作用;第二,物质的或局部的本体论,它是一个封闭的统一体,并构成各门实证科学的特殊原则或先验规范,因而起着特殊的认识论的作用;第三,生存环境的本体论,它构成一切科学的本体论和逻辑的基础。——按照这三种本体论基本样式建立本体论途径的情况,这条途  相似文献   

4.
对于太极图和太极图说起源,目前学界存在着两种已被公认的主张,一种认为源于道藏;另外一种主张则认为源于佛教的阿赖耶识图,本文围绕寿涯的"先天地之偈"以及宗密的"十重图"(阿赖耶识图)展开研究,通过分析佛教的相关典籍来论证后一主张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那些旨在把马克思主义与绿色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人,常常试图把马克思早年有关异化的著作当作一种所谓绿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源.任何这种把早年马克思与绿党联在一起的尝试都会立即遇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都是人道主义著作.也许有人会提出,人道主义肯定只认为,唯有人、人的地位和人的成就才有价值,而这与承认非人类生命、它们的地位及其成就也有与生俱来的价值的现代绿色运动的主张不是相冲突的吗?这种论点不免有失轻率.“人道主义”这个词的含义是模糊的,它并非一定就主张唯有人的地位和成就才有价值.人道主义还可以有其他的意思.不妨考虑一下马利丹对人道主义所作的描述:“人道主义……本质上倾向于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且通过促使人去参与所有能使他在自然界和历史中更为充实的活动,以使人所固有的伟大显现出来.”马利丹的这段话中包含着对人道主义的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解释:存在着一种人的本质和一组人所特有的能力和活动,根据它们便可了解使人类得以兴旺的因素;人道主义者的实际目的就是促使人类的兴旺.这种对人道主义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观点也正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所持的观点.从这种意义上讲,人道主义并无必要让人坚持这  相似文献   

6.
定慧所得…     
先说念头。《百法直解》云:“于过去曾习之境,令心明审记忆不忘,而为体性。定之所依,而为业用。” 是在说明我们所学习过的事物,经历过的境界,在心识中有深刻印象,清楚不忘称为“念”。“念”也有好坏,例如听闻佛法心生正念,听闻邪法则心生妄念。全心全意念佛,心无旁骛,虽欲起妄,力不暇及,如此念佛功夫,谓之“弥陀大定”皆由正念收摄心神而生。 “念”的种类有:观念、口念、心念。粱观念,即观想佛体、佛法等;衾口念,即以口称佛之名号,又作称名念佛;袃心念,为口念之对称,即以心想念佛菩萨  相似文献   

7.
十乘观法是天台宗止观修习的重要方法,其在不同的所观境中呈现出不同的运用逻辑,在观阴界入等境中侧重强调十法圆备的整体运用,在观病患境、禅定境中则强调重重抉择的逻辑。十法俱备的整体运用是智顗建构十乘观法的理论初衷,而重重抉择、弃用是随行人根性与所观境不同于实际修习中灵活运用。两种不同的运用逻辑实际是理论建构、重为初心和证悟为要、灵活抉择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透视,着重阐明其人文主义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文中提出原型与变型。理性与非理性、内在与外在。消解与重建等问题并进行了多层分析。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承认人的内在潜力及其创造性,主张实现自我超越的心灵境界,这在现代社会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它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对于克服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有积极作用。该文还提出“人文主义宗教”的问题,认为中国文化既不是西方式的宗教文化,也不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而是以人为中心而又追求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形态,兼有人本主义与宗教精神。中国文化也有自我封闭和完美主义的局限,只有在开放的心态下,经过自我消解,才能重建。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特别是在我们这些接触佛家思想不久的人当中,常常听到大家在讲这样一句话:“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你也勘破红尘,我也勘破红尘,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象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理解的消极遁世,逃避现实,而是修炼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体现出来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试问,一个整天为蝇头小利而你争我争、尔虞我诈的人,他能有这种胸怀和境界吗 ?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现在的年青人信佛,决非盲目迷信,人云亦云,而是理性的抉择。佛家的理论博大精深,佛家的思想纯正不二,…  相似文献   

10.
在人面前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物质现象,“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马克思语)。人为的当然就是实践的,天然的也就是自然的。这两种现象与人类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所以它们曾经分别被确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据,被理解为不同的哲学学说的基础。见解的分歧和对立本来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学术主张都声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困惑和思索。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新唯物论的基础,既不是纯粹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容纳自然和实践于一身的物质系统。  相似文献   

11.
分野与关联:本体论与道德形上学一般言之,“本体”是中国哲学中的根本概念。它所包含的意义是深刻而丰富的。它不是单单的“本质”或静的结构,它也不是单单的“过程”或动的变化,它不是抽象的存在,也不是实质的个物,不是人格神的上帝,也不是非人格神的物质。甚至它也不是海德格的基本形上学的主客不分的“个别存有”(Dasein)或隐显自如的“一般存有”(Sein)。事实上,一个形上学的对形上实存的理解本来就不可能范围在一方面或一个概念的语言之中。“本体”唯有中国哲学的“道”与“太极”的意含可以表达。“本体”这一概念可说…  相似文献   

12.
一块石头     
正渐渐失去少年的灵便,活得越来越像一块笨重的石头。十年前看到一块石头,十年后它还在那里。它不会飞,不会走,不会发声,我便认为它如我一般笨重,这可能极荒谬。大地比一块巨石更加沉重,但没有人说大地是笨重的。大地会生长出身材苗条、姿态轻盈的禾苗,嫩绿时似云,金黄时似霞,它们是大地的毛发,也可以看作大地的羽毛。因此,我认为大地是梦幻般的,只要它愿意,也能够飞  相似文献   

13.
禅是一种生命学说。 禅的宗旨在于建立一个行为参照系和构设一种人生境界。它体现为个体伦常日用的心态体验,表露着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的人格理想。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命意识。 禅有时也认为外在的现象世界虚空而内在的精神本质真实,但它关心的并非是物质与精神究竟何为本质的问题,而是一种人的自我解脱以及这种解脱的实际体验。禅以为“真如”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源,是万有之中的真善美。人们一旦能与真如相契,就能消除尘念、烦恼,达到绝对自由的生  相似文献   

14.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15.
一天台一宗,渊源于北齐、南陈,创于隋,盛于唐。中唐以后趋于式微。本文只就隋唐时期的天台宗的宗教理论加以评述。虽然也讲到它的历史的发展,而不是写天台宗史。据佛教历史的记载,天台宗的传授关系是:  相似文献   

16.
佛学研究断想胡晓光一当代著名佛学研究专家吕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有本质性区别,而其区别的基本点,就是在于印度佛学主张“性寂”,而中国佛学则主张“性觉”。吕先生所指的中国佛学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三大宗都有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佛学...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道德心理学关于动机问题的探讨中,休谟主义通常被认为提供了一种经典解释,其核心主张是非认知性的欲望在道德动机中发挥着更基础的作用,它不可以被还原为任何认知性的状态,也不可以被任何认知性的考虑所取代。托马斯·斯坎伦为休谟主义提供了一种强的替代方案:行动的本质动机是认知性的理由判断,并且理由判断才是动机的唯一来源。斯坎伦从两个方面展开了这一辩护:其一,他认为欲望不能成为动机的基础;其二,他认为动机也不需要欲望作为基础。斯坎伦这一激进的辩护主要存在四个大问题:其一,他对欲望过于狭窄的界定是可疑的;其二,他对欲望内在结构的分析是自相矛盾的;其三,他无法说明非认知性的欲望中如何包含着认知性的理由判断;其四,他强调理由判断是动机的唯一来源的主张无疑掩盖了动机中其他必要因素的辅助作用。斯坎伦对休谟主义动机论的挑战是无疑的,但并不是颠覆性的。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至善学说蕴含着一种从后果主义角度进行解读的可能性。至善作为德性与幸福的综合,可以被解读为"理想的道德世界"或"一切道德目的的全体",它蕴含着一种追求"理想事态"的后果主义价值论思想。而康德关于"人有义务促进至善"的主张,不仅不像伍德和贝克等人认为的那样与康德关于"应当意味着能够"的主张相冲突,反而包含着从目的出发来理解义务之可能性的后果主义规范论思想。因此,探讨一种"康德式的至善后果主义",不仅有助于克服康德伦理学与后果主义伦理学不兼容的传统教条,也有助于克服对一般后果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论是"前道德的"或"非道德的"的责难。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基础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既是一个十分重要概念,也是一个引起颇多争议的概念。在当前流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经济基础这一概念大多被定义为不包括生产力在内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本文认为,这一定义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一重新探讨。一、经济基础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这一概念指的是什么?在当前流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指的是一定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另一种认为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全产关系各…  相似文献   

20.
何静 《学海》2005,(2):135-139
关于王阳明的良知说与佛教的因缘 ,国内外或是认为阳明对佛教的融通主要是对禅宗的融通 ,如侯外庐先生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日本久须本文雄先生撰述的《王阳明の禅的思想研究》 ;或是像曾其海先生的《天台佛学》一书所言 :天台宗对阳明良知说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本质的”① 。我们以为自唐宗密首倡教禅会通 ,宋元以降 ,禅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 ,而阳明的良知说所韫的佛理也正是这种会通的产物。换言之 ,阳明良知说中所韫的佛理不是单纯的禅宗或天台宗抑或华严学所能涵盖的 ,它们是阳明会通禅教的结果。如阳明的良知本体论就是天台宗、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