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来,对于人生观问题的理论探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人生观的基本涵义 一般认为,所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与根本态度(或观点)。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生的目的,即人为什么而活着?(2)人生的理想,即人应该怎样生活?(3)人生的价值,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但对于人生观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的性质与地位则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人生的理想是人生观的核心。没有理想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也就无人生价值可言。有的人则认为,人生的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从伦理学角度来讲,人生观问  相似文献   

2.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人生观所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以及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等根本问题。任何正常的成年人都具有一定的人生观。曹操曾感慨吟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康有为说:“人生是个大苦海。”  相似文献   

3.
1991年5月上旬,安徽省伦理学会、安庆市委宣传部、《江淮论坛》杂志社联合召开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省内外从事伦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及道德宣传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共30余人。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三观”的科学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有些与会者认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三观”中,世界观是基础,它给人生观提供一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持此观点者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来实现的。人的有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反对从“抽象的人”、“人的当下存在”出发理解人生的有关问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坚持历史唯物论就要排斥从个体生命的视角研究人生的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应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的发掘和整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对一切立志有益于社会的人来说,抑制住灵魂的浮躁,保持住理性的人生,就是完全彻底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面对现实生活和人生旅途上的种种挑战、困难和诱惑,不改初衷,...  相似文献   

6.
人生观的心理学研究:人生认知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林  李琼 《心理科学》1998,21(5):463-464
1前言人生认知既个体对人生目的和行为方式的看法,人们通常将它称为人生观。人生观对行为会产生巨大影响是很多从事教育、心理咨询和人事管理工作的人都认识到的一个事实。那么,人生观是如何对行为产生作用的呢?它对行为的作用有多大呢?心理学界对人生认知的研究是很有限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有待研究。西方心理学家对人生认知有过一些探讨。最早对人生认知进行量化研究的是莫里斯。他在1948年编制了“生活方式”问卷。被试就他提出的13种生活方式进行回答。后来,Dempsey&Dukes在1966年对Morris的“生活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本质进行了分析 ,指出 ,梁以“人生向上”、“伦理情谊”界说“良知”,增强了人的道德义务感。他视“理性”为一种先验存在 ,所以开发、保持理性 ,也就等于获得了道德观念。这同康德诉诸纯粹理性建立绝对“道德命令”的思想 ,在方法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8.
人生有什么价值?这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振兴中华、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奋斗中贡献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庭院并不总是沉浸在笑声、掌声和鲜花之中,既会有高潮,也会有低谷。有时门庭若市,有时又门可罗雀;有时高朋满座,有时则孤独一身。事实上,一个人的一生难得没有孤寂的时候。而这种孤寂,大多是因为别人有意无意的远离,甚至于任你百般呼唤也无济于事。此时的自怜,愈是会让自己钻进死胡同而难以自拔;此时的自卑,愈是会让自己落入陷阱而难以超脱。要知道,“解铃还需系铃人”,当我们自感步入黑暗之旅时,点亮心灯的人往往不是别人,恰恰正是我们自己。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激情再次进发出来呢? 及时安慰自己黑暗过后未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对于我有什么价值?人如何对待社会以至整个外部世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人生的意义何在?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在宇宙中的地位是崇高的还是渺小的,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么?人如何对待逆境,又怎样立身处世?对于一生只有一次的生命如何看待,人又怎样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自我完善和幸福的理想人格又是什么?……对诸如此类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是不屑一顾的。而把产生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土壤中的哲学仅仅局限在几条规律和几对范畴的一般宇宙观的哲学问题上。哲学不去具体分析和解释现实存在着的一般人生问题,人们也难以理性精神科学地对待生活。要不然,  相似文献   

11.
佛教苦乐观略谈陈霞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就是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因此人生观在宗教教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上帝或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因此宗教人生观的共同特征是通过对上帝或神的肯定,,来否定人本身,马克思指出:“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①世界上...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世界观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后天人生实践的产物。当代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接受何种主义,确立何种理想、信念,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是无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的话,那么,或许可以说,它的精神特征则“是在一切人生问题和思想问题上要求明白清楚。”(李长之《迎中国的文艺复兴}))烙刻在新文化运动思想大台上的“科学”“民主”口号,实质上是向人们作出以澄明无蔽的工具理性创造中国通向自由之阶梯的承诺。二十年代初在科玄论战中高举科学大旗的思想大师们甚至认为,此种承诺之兑现端赖于将答美众生的人生观统一在明白清楚的科技理性的基石上。在他们看来,人生的~切问题在科技理性面前都会焕然冰释。对此种乐观的理性主义,我们固然不能象李长…  相似文献   

14.
池田大作“创造价值”的幸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田大作认为人生对“幸福”的追求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把人生的“幸福”与“成佛”、“创造价值”联系为一体,这是池田之人生观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5.
人生观发展是对人生的根本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以人的思维和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以及对社会历史任务及其意义的认识为心理条件,出现和发展于青年初期。青年初期(初中阶段和提中低年级)是人生观从萌芽向初步稳定形成的关健时期。我们对青年初期的人生观问题进行探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有利于我  相似文献   

16.
章认为,人生观的研究不仅要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和建构,同时要贴近现实生活,解答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大量具体的人生问题。因此,人生观不应只是为伦理道德领域所关注,同时也应成为心理学视野中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人生观研究中存在的欠缺。基于现代社会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笔提出健康人生的概念。从人的心理健康、心理适应的角度来对人生观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了。马克思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为人类服务”是马克思一生的光辉写照,也是马克思对人生的根本看法。马克思的人生观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结晶。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日子里,学习马克思“为人类服务”的人生理想,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的人生观经历了一个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人生观形成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为人类服务”的光辉思想。最早展示马克思“为人类服务”的高尚境界的,是马克思一八三五年中学毕业时所作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论文抒发了马克思追求崇高理想的宏伟抱负。  相似文献   

18.
辜玉梅 《天风》2006,(14):13
在一次教会“青年团契”的讨论会中,我们有一个计论议题:基督徒的人生是怎样的人生? 有人说“是奉献、舍己的人生”;也有人说“是服侍人的人生”;还有人说“是传福音、荣耀神的人生”,这些都对。但根据约翰福音15章,耶稣要求我们过的人生是多结果子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正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个人若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胃口",不知足、不知止,见名利之诱便不惜到处"咬钩",人生怎能获得长久的愉悦和安乐?知足,蕴含着个人拥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和懂得自省自律的智慧,是对物质世界不作过分、过多要求的一种理性的行为。有人说,现代人的人生有两个境界:一个是知道,另一个就是知足。知道的人,活得明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为中心,把自己学习的一点佛学,结合人生实际,作了些观察思审。主要是想理解人生。究竟“人”是什么?“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求生?甚至强烈地要求生?我犹很不理解。但是,人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天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无人,即无世界。使人不欲生,世界即将变成荒凉的沙漠。从天下四方八面不同的渠道,共同探索一下人生的问题,或许还是十分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