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表演是指器乐或声乐表演者把作曲家经过深思熟虑创作出来的曲谱或歌曲,通过自己的理解用乐器演奏或声音演唱充分地表现出来,形成某种特定的音响效果,以供音乐听众来欣赏.  相似文献   

2.
道德具有三方面的内涵,即德目、德行、德性,它们共同构成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三种表现形态.道德是人们长期反复博弈的结果,然而由于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的生活环境、认知能力、实践效果等有所差异,所以行为主体在博弈中的得道境界亦有所不同,可以分为知道、行道、信道三重境界.但是无论得道的境界如何,博弈的终极目标都指向幸福.  相似文献   

3.
自信三境界     
自信的第一境界是我能。即对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目标充满信心。全球金融危机下就职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连到华盛顿就职的路线和就职典礼的形式,都刻意模仿以解放黑奴而名垂青史的美国前总统林肯,因为当前的美国,需要林肯当年的毅力与信心。  相似文献   

4.
学佛三境界     
高健 《佛教文化》1997,(1):46-46
一者,学佛之前的境界可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众生学佛之前,因不明佛法大义,慧眼未开,无量劫来的妄念缠绕难解,世俗眼光大多停留在眼前有限事物的表层联系上,分别计度之心特重,若有人对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稍稍深入研究那么一点点(其实仍是很表浅的),或可被世人认为是大聪明者,却将至深至广、最为圆融无碍又难值难遇的佛法圣谛反视为“迷信”故而见山执山,见水执水,固执所见,难得般苦。二者,学佛初入时的境界可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学佛若能初步入门,可渐悟成顿悟“境由。必造”、“四大皆空”之宇宙真谛,故而…  相似文献   

5.
人生三境界     
正第一境界:忍界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忍是一种眼光,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领悟,是一种人生的技巧,是一种规则的智慧。忍有时是怯懦的表现,有时则完全是刚强的外衣;有时是环境和机遇对人性的社会要求,有  相似文献   

6.
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  相似文献   

7.
自信三境界     
自信的第一境界是“我能”。即对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目标充满信心。 全球金融危机下就职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连到华盛顿就职的路线和就职典礼的形式,都刻意模仿以解放黑奴而名垂青史的美国前总统林肯,因为当前的美国,需要林肯当年的毅力与信心。  相似文献   

8.
读书三境界     
做事欲专精,岂可无境界?即如读书之事,不能入境界.又何能陶性情,拓胸襟,增见识,长才干?读书之境界,古人阐述良多,今借佛家“山水”之论.一表略识之感慨。  相似文献   

9.
独思浮嚣的尘世越来越不安静,能静下心来沉思的人越来越少。追逐名利,心中自然难以平静;喜欢热闹,心中自然浮躁。人,要活出自我,活出境界,还是要让这颗悸动的心平静下来,去读书,去思索。人的思想火花产生于三种  相似文献   

10.
“人”字形状犹如一座大山。人从山下开始爬坡上升,这叫“成长”;渐渐到达山的顶点,创造生命的辉煌,便是“成功”;以后又得下山,走向衰落,然而生命会变得“成熟”。所以,人的一生就像整个登山的过程,有升有降,更有顶峰即鼎盛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浮嚣的尘世越来越不安静,能静下心来沉思的人越来越少。追逐名利,心中自然难以平静;喜欢热闹,心中自然浮躁。人,要活出自我,活出境界,还是要让这颧悸动的心平静下来,去读书,去思索。人的思想火花产生于三种状态:一是产生于激烈的争论中,火花一现;二是产生于观察与思考,灵光一现;三是产生于阅读中的思想碰撞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这三种状态都离不开思考。不论短暂还是漫长,不论顿悟还是大觉,不论浅近还是深远。不过,第三种思考更成熟,更深刻。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职业道德评价时,往往牵涉到道德境界的问题。就我国当前的情况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职业道德境界。一是雇佣型的职业道德境界。所谓雇佣型,就是以资本主义的雇佣观点来看待社会主义职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属于这种类型的人,对所从事的职业,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因而表现为在工作或劳动中,给多少钱干多少活,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讨价还价。这种人虽然不多,但他们在职工队伍中的影响是相当不好的。有雇佣观点的人,在进行自我的职业道德评价时,以钱为出发点,只要能分得报酬,道德上就得到满足。在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中,社会的道德评价与道德自我评价是矛盾的。这种矛盾  相似文献   

13.
孙惠楠 《法音》2021,(5):51-56
禅宗在北宋时期十分流行,学禅之风颇盛,甚至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1]。文人士大夫更是常常出入僧俗两界,往来酬唱,互讨禅机,因此,有宋一代的文学创作也散发着浓浓的禅学意味,深入浅出地诠释着禅的真谛。苏轼同样与佛禅结下了不解之缘,且钱谦益认为:北宋以后,文之通释教者,以子瞻为极则。  相似文献   

14.
马祖禅法,既有传统,也有创新,其特点是求佛生活化、平淡化,以心为本,强调心佛一体化。马祖在教化弟子时,根据不同机缘因材施教,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个境界开示门人。  相似文献   

15.
个人外在形象是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化的外在形象是形象设计的最高目标。而要达到这种目标,则需要实现从遵守礼仪、扬长避短到结合个人色彩与风格的三重境界的成功跨越,这样才能打造出完美而又不失个性的外在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中唐佛教居士庞蕴自参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二大师以后 ,享誉禅林。他的“心空”、“日用”、“空诸所有”三偈表现了其一生禅悟的境界 ,在禅林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庞居士每个境界都通过诗偈表现出来 ,能供不同层次的人参悟 ,故此三偈在禅林中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7.
潘虹 《孔子研究》2020,(3):93-100
先秦儒家天命思想上承殷周,并经过孔孟荀等儒家先哲进一步阐释与说明后不断向前推进,最终构成了以天命思想为统领、以天德合一为宗旨的宏大思想体系。在对待天命的问题上,先秦儒家一方面承认天命力量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又主张人在将"命"交由"天"控制的同时,通过积极主动尽自己的本分去回应天命,呈现出畏天命、顺天命和制天命的三重境界,灌注了先秦儒家对人与天、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于今人正确看待生命和命运、理性追求生命价值、积极成就自我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19.
境界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山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遐迩闻名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前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  相似文献   

20.
境界     
有人问我,什么是境界?我说,有车,却走路上班,这是境界;有别墅,却住出租房,这是境界;有钱,却不花钱,把钱都捐了,这是境界;有名,却抛开喧嚣和名利,偏要躲起来,这是境界。家有吃不完的美味珍馐,却只吃粗茶淡饭;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却穿着粗麻布衣,面对享受不尽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却毫不动心,这就是境界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