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音》1991,(4)
课诵是指佛教徒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唱赞等法事,简称功课。功课有四种念诵法:一是出声的音声念诵,二是默念的金刚念诵,三是心念的三摩提念诵,四是观相的真实念诵。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自晋以后已出忏  相似文献   

2.
正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完成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化的佛教音乐促使佛教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也保存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元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佛教音乐称为"梵呗",是以曲调诵经,赞咏、歌颂佛德,在远古的印度早就流传开来。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佛教音乐也随  相似文献   

3.
朱琨 《中国宗教》2022,(7):76-77
一、佛教音乐的两个层面众所周知,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一再说,严格限制佛弟子接近世俗的音乐。但是,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的话,则是赞许的。这实际上也是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音乐更广为流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一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意为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比如,在《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就一再说,佛弟子不要接近世俗的音乐者。不过,佛陀对此也有开许: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因此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人们修行,这是得到佛陀赞许的。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度  相似文献   

5.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静而悠闲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令多少世人羡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实十分清苦,同时也十分有规律和节奏。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闻梆过堂,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旧。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寺院僧人日常进行的几项活动,如朝暮课诵、布萨诵戒、上供、过堂、普佛等。一、朝暮课诵 朝暮课诵,又称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及梵呗歌赞等法事的总称。因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僧众日常最基本的宗教修行,是每天早晚必修的,所以称为“朝暮课诵”。 早…  相似文献   

6.
一、何为梵呗?梵呗,梵语为bhāsā,或译为婆师、婆陟,略称梵呗。其义为:以音乐曲调赞叹、歌颂佛德,诵咏佛经。所以又称为声呗、赞呗、经呗,也称梵曲。在佛教“五明”中属声明所摄。呗匿,古来一直被作为梵呗的另一个译语,但“呗匿”之梵文为pāthaka,意为“歌唱”(古音)。有学者认为bhāsā是pāthaka的转音,但玄应音义疑此有误。故唐朝窥  相似文献   

7.
“梵呗”是指以七声曲折歌颂、赞叹佛德的一种唱诵式音声,多用于佛教仪式中,是佛弟子日常修行中的必修法门,也是中国佛教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梵呗中,“鱼山梵呗”作为“合汉曲制梵呗之始”,将外来声闻声明有效“中国化”,对后世佛教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08年,“鱼山梵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8.
佛乐在中国的传播佛乐又称梵乐或梵呗,不独是佛教赞颂佛菩萨和弘扬教法的一种独具宗教特色的声乐,也是佛事活动中必不可缺的内容,广泛地存在和运用于佛典仪轨之中。梁朝慧皎法师所著《高僧传》曾考证言: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佛乐和佛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白马驮  相似文献   

9.
佛教音乐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阶段。 佛教初传时期在华传授梵呗的僧人,大都是西域或天竺人,他们所传梵呗,应该是西域风格的佛曲。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些异国风味的“胡呗”似缺广泛流…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与唐代佛教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佛教音乐,发展到唐代,已成为风格多样、功能齐全的一个系统。其中包括三个子系:一是用于佛经课诵和法事场合的呗赞音乐,它主要由三国以来传入的西域梵声构成;二是用于宣释佛理,导达化俗的唱导音乐,它的制度建立于东晋,主要由民间讲唱音乐构成;三是用于佛教庆典及其它佛教文娱活动的佛曲音乐,北魏以来,西域佛曲陆续输入,同汉地赞佛之乐结合,而产生此种音乐。五台山是唐代佛教的中心,百国  相似文献   

11.
念(唱)诵佛号是佛教净土宗派的重要修行方式。在宗教实践中,佛号总是与仪式紧密结合,承担着重要的宗教意义和仪式功能。在仪式之外,还有不同版本的"佛号"歌曲。运用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庐山东林寺的佛号为例,考察仪式中的佛号特点和音声属性,通过"佛号"不同版本的比较,从其内部音声构成、仪式的有无、是否具有宗教功能等几个层面来讨论其存在的本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佛号"出现的不同场域和功能,对梵呗的音声属性作相关的讨论,指出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略论梵呗     
邹燕凌 《宗教学研究》2005,13(1):159-162
内容题要:梵呗是佛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梵呗的产生、特性、宗教功能、发展历程等基本概况出发,对这一人类宗教艺术瑰宝作了初步的整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汉传佛教的梵呗起源、形成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外传而来。将大乘佛教音声的发展放到华夏历史文化背景下考察,可以揭示"梵呗"完全起源于中国,与道教有密切关系这一事实。佛道两教音乐本来有着完全相同的源头,而不仅仅是学术界一般认为的佛道两教相互"交融"、"借鉴"或者"伪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曹植是否创制了"鱼山梵呗",考之正史并无明文记载,然佛家典籍却对其传说记载不绝。对此学界主要有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尤其是近年来否定之论不断。笔者认为在无确凿证据发现之前,还不应否定曹植创制"鱼山梵呗"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因为结合曹植所处时代佛教与道教关系背景下佛教的方术化、曹植对待方术的态度、曹植交往的文人与作品等诸种情势,佛家典籍所载"梵呗之起,亦兆自陈思"并不全是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15.
佛教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影响甚为广泛而深远,它使民间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导致了说唱艺术——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从而也使佛教各种观念和教义深入到民间,扩大了佛教在华夏的影响,这是佛教得以在中国持续发展而绵延不断的基础所在。佛教的文体有三种:一种是散文,直说义理;一种是重颂,重述义理的诗;一种是偈颂,直叙事义的诗歌。一般佛教经典是三种文体兼用,由于重颂和偈颂能用梵音歌唱,而译成汉文则不能歌唱,所以产生了“梵呗”、“转读”:“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音,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  相似文献   

16.
武潇  高伟 《中国宗教》2024,(1):80-81
<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山西大同楞严寺寺庙音乐,在保留了明代佛教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佛乐,成为当地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期,佛教音乐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了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鱼山梵呗”等中国梵呗的创作;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梵呗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达到了鼎盛,到宋元以后日趋通俗化,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佛教传播和发展史上,有关曹植是否创制了"鱼山梵呗"至今仍是学界争论的一个问题。根据曹植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地域,曹植生活时代佛教主要传播的地域,二者存在着较高的重合度和一致性。这种重合度和一致性不仅存在于曹植生活的早期,而且存在于其生活的中期和晚期。二者重合度和一致性比较集中的地域主要体现在许昌、洛阳和鄄城、东阿等地。这不仅为曹植接受佛教的影响提供了地域上的可能性,而且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曹植"鱼山梵呗"提供了地域上的佐证。  相似文献   

18.
合掌跪拜与三皈依怡年佛教仪式复杂多样,每一个宗派和每一种法事都有严格的仪轨,各宗各派独特的法事,既表达了本宗本派的意愿,也是禅、净、显、密各宗的互相揉和。有时,近乎于哪怕是一个脚步也不能走错,至于那些手印更是令人目不遐接。跪拜合掌等礼仪是佛门中使用最...  相似文献   

19.
峨眉山早期是道教尊奉的名山,后来成为普贤道场,并逐渐发展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峨眉山佛教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明代是峨眉山佛教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本文以明代峨眉山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四位著名高僧的事例为代表,分别从四个方面对明代峨眉山佛教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明代洪武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极为关键的转折期。龙兴寺是明洪武时期教僧专职化以后,第一所真正意义上实践官方规范化的瑜伽科仪真言的应赴教寺,寺院住持文彬即是当时瑜伽显密法事的主要修订起草人。明初瑜伽法事规范化,既有以佛教慈悲清净、"因果报应"之说来净化世道人心、辅翼国家治理、维持社会安定的政治层面的考量,同时又有满足社会各个阶层需求,以宗教精神慰藉人心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