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命琐语     
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成长。它如一张弓,弓弦是梦想;它如一口井,能量就是井里的水;它如一座迷宫,总是让人尚未摸到窍门就转错了弯;它如一次旅行,是由一分一秒和一厘一米所组成的。所以,不要负担过重,不能在旅途中给你带来快乐的东西不要装进旅行包里。  相似文献   

2.
生命琐语     
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成长。它如一张弓,弓弦是梦想;它如一口井,能量就是井里的水;它如一座迷宫,总是让人尚未摸到窍门就转错了弯;它如一次旅行,是由一分一秒和一厘一米所组成的。所以,不要负担过重,不能在旅途中给你带来快乐的东西不要装进旅行包里。  相似文献   

3.
轻装生活     
生命就像一个火把,人人希望它热烈地燃烧。但是,人的生命毕竟有限,智慧的生活应该是,认真过好每一天,不要让怨怼的情绪破坏了生命的意义。当你的生活遇到挫折坎坷时。不要叹息,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该换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面对坎坷轻装上阵。  相似文献   

4.
侯美玲 《美与时代》2005,(11):17-18
"人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可承受之重,又有太多的不可承受之轻.能安顿灵魂的,唯有哲学和艺术.哲学是灵魂的拷问,它可以消除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艺术则是灵魂的解放,它可以缓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1).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艺术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高雅艺术,在市场的血雨腥风中挣扎飘摇:崇高被亵渎,神圣被消解,价值被转移,它沦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之余的漫不经心的消费品.芸芸众生们也终日在单向压迫的"银幕暴政"下,在当代文化的"虚假浮华"中安身立命,不知不觉中,人在精神的荒漠中枯萎,由此我们发出了"复兴高雅艺术,拯救人类灵魂"的呐喊!  相似文献   

5.
轻装生活     
生命就像一个火把,人人希望它热烈地燃烧。但是,人的生命毕竟有限,智慧的生活应该是,认真过好每一天,不要让怨怼的情绪破坏了生命的意义。当你的生活遇到挫折坎坷时,不要叹息,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该换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面对坎坷轻装上阵。轻装生活,漠视困难,不屑  相似文献   

6.
远离嫉妒     
小草 《天风》2003,(9):32-32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尔约称:嫉妒是一种缺陷心理,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它包含着忧虑和疑惧、羡慕和憎恶、愤怒和怨恨、猜疑和失望、屈辱和虚荣。圣经中说“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烂。”(箴14:30)由此可见嫉妒在我们生命中的危害之毒!在箴言书中,所罗门王也一再提说要远离嫉妒,不要嫉护;如箴言书23章17节:“你心中不要嫉妒罪人,只要终日敬畏耶和华”,以及“你不要嫉妒恶人,也不要起意与他  相似文献   

7.
一提到爱,在世人心中就会引发一种温暖的、充满激情的甚至神圣的感受,并很自然地将它与爱情、友爱、母爱、仁爱、博爱等词联系起来。这是因为爱是一种凡人皆具的自然情感,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是组成家庭乃至社会的情感基础。然而在佛教内,尤其是在出家人心中,“爱”这个词并不可爱,甚而令人感到可怕,这是因为佛教认为它是一种烦恼,是众生生死之根本,是出离苦海之魔障,因而总是将它与贪爱、爱欲、情爱、爱河、爱缚、爱火等词联系在一起。佛法修行的全部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爱尽情绝,生死永断。这话让不明佛法的人听起来可能会惊骇不已。不过请不要害怕,佛教不会强迫人去断爱,只是广陈爱的过患,诱导人觉醒,从而自行断爱,进而引发出一种平等、无染、真正的“爱”——慈悲。与  相似文献   

8.
漫画之页     
作者潘英丽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给别人。寂寞不是最痛苦的,想象才是最痛苦的。跌下来的人都是往上爬的人。有时过分的修饰只能淹没它原有的姿色。生命中许多东西,是我想戒也戒不掉的。漫画之页~~  相似文献   

9.
圣三节     
圣三是天主一体三位的简称。一而三、三而一对人的逻辑思维是一种矛盾而不可理解的。在教会历史中,虽然有许多神学家在这方面殚精竭虑,做了很多研究,但至今仍然没有提供一套通俗易懂的圣三道理。尽管如此,三位一体的教义仍是我们天主教信仰的基础。今天教会庆祝圣三节,不是要我们去探究这端超越理性的信理,而是鼓励我们用生活去表达圣三的奥迹。 在基督徒的生命里有双重圣三影迹,一前影:是指隐藏于以三位一体的天主的肖像所造的人之生命内的理智,感情和意志。它是以上智创造宇宙万物并主宰万物的父和出自父的派遣、不畏千辛万苦,…  相似文献   

10.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行仁之方",它一方面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利,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平等互利中尊重他人的独立意志,不要以己之意志强加于他人。因为在这一道德准则中蕴含着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及其不可侵夺的独立意志的思想,所以它又与儒家所主张的"和而不同"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主张的"振兴中华"与"永不称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都可谓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文化的"忠恕之道"与"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1.
笑对人生     
许多时候,生活的各种诱惑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飘浮不定,却又伸手可及,而当你终于忍不住伸手去触摸它时,它却如流星般转瞬而逝了。生命中的一切就如人的情感一般,当你陷进一段感情的时候,你总是无法让自己比平时更加理智些;总是会头脑发热,连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在做些什么,甚至你不明白自己身在何处,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只是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让心里的那个人更加快乐而已。  相似文献   

12.
朋友,让我轻轻地告诉你:生命是什么,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让我轻轻地告诉你:生命像一块泡泡糖,吹得再大,也会破灭。生命是短暂的;生命像一块棉花糖,软软的,轻飘飘的,生命是脆弱的,一个人的生命是要有艰难困苦来充实的。没有脆弱的生命,又怎么会有坚强的信念,永不言败的追求?生命像一块口香糖,越嚼味道越淡。生命中的一次次辉煌,一个个创举都要归于平淡,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发展、创新;生命像一块话梅糖,它酸溜溜的,生命的征程中你要面对的不止是晴天、幸福、美满,更多的是苦难。不要埋怨,不要懊恼,完美的生命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吉宁 《天风》2012,(7):9-9
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不要被朝九晚五的生活困住,把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做一点能激励自己、让自己开心并且若干年后回忆起来仍有意义的事。纠结于过去或是未来。如果沉溺于过去发生的事,或总是纠结于未来会怎么样,你就会失去一切。告诉自己"当下才是最要紧的",哪怕一扇幸福之门关上了,你也一定会找到另一扇更适合自己的快乐之窗。挑剔自己的外貌身材。请记住,健康是生活最重要的东西,而你的身体是自己所拥有的最好工具。不要过分挑剔自己的外貌、身材等,但也不要随意糟蹋它。经常散步、锻炼,会大大增加你的自信和快乐。  相似文献   

14.
在宗白华先生"散步式"的美学论著中,涉及了大量书法美学问题,且见解独到,思想深刻.比如,他对书法艺术本质意义的理解,就超越了"艺术层面"而从"生命的视角"去观照它,将它看作是人的本真生命活动,"是一种寻觅生命之根和生活世界意义的活动,是人类寻求心灵对话、寻求心灵敞亮的活动"[1].于是,书法艺术便成了一种"生命象征".  相似文献   

15.
逆境     
逆境是黑暗中的摸索,是落魄时的无助.逆境是窒伏于河道上的暗礁,要学会闯过.逆境是生命过程的检阅,要学会忍耐.一帆风顺者是幸运的,但失于浅薄,历经磨砺的人不屑于此.百折不挠者是睿智的,因为他拥有沧桑,逆境常常青睐强者.许多人都在抱怨,抱怨上帝的偏袒,生活的坎坷,领导的苛刻,朋友的自私,生活中稍遇挫折便怨声载道.其实,哪里有十全十美的生活呢?“万事如意”仅仅是句恭维的话,它是虚无飘渺的,绝不可当真.斯蒂芬·霍金是成功的,可他的生活境遇并不如意——辉煌的背后总是逆境.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先生认为生命的尊严是高于一切的,是人类普遍的价值基准,它具有三个特征:绝对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平等性,即生命没有先后顺序,没有男女、肤色、民族之分,也无贵贱上下之别;创造性,即人在向生命极限挑战中不断地创造着人生的幸福。生命尊严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菩萨界的生命作用,在于其作为实践性的特征而在向他人的"感同身受"和"鼓励"之行为中。  相似文献   

17.
张焱 《天风》2002,(3):24-24
在施与上,主耶稣是我们的榜样,他总是存着怜悯的心肠医治有病的人,帮助贫苦的人,安慰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主耶稣的无私使我们联想到自己的自私和吝啬。自私不能令我们更加快乐,只能使生命之泉变得浑浊和枯竭,使我们无法体会到生命中助人为乐、帮人之困、济人之危的喜悦。其实,生命的价值是与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程度成正比的。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不仅能赢来他人的尊重,自己的生命由此得到升华。从  相似文献   

18.
李克 《天风》2002,(12):29
教会中有人经常以“不可批评论断”的教导,作为信徒的生活规范。但很多信徒对此感到困惑,提出质疑。难道真的什么都“不可批评论断”吗?人类是“按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4∶24)。有思想、意志、聪明和智慧,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善于思考问题是人之本能。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可以“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就晓得神的旨意”(罗2∶15—18)。保罗说:你们不要作小孩子,要长大成人,熟练仁义之道,学习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参来5∶13—14)。面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我们都应当有识别能力,有正确的观点,有发言权,为什么“不可批评论断”呢?  相似文献   

19.
从人类审美的精神发展史来看,审美的冲动是一种乌托邦性质的。个体的无助、生命悲剧的宿命使人创造一种幻想的未来,人总是生存在现实中,同时又生活在对未来美好的幻想中。希望时时刺激人前进,美是人类展示一切希望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向福证 《天风》2004,(7):52-53
"我儿,你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也不可厌烦他的责备。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箴3:11-12) 通常,责备总是双向的。一方是"责备的人"--发出指责的父母;另一方是"被责备的人"--需要接受指责的孩子。我们在读箴言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双方所应有的正确心态。 被责备的人--儿女通常会厌烦被人管教。箴言教导做儿女的,不要有抵触的倾向。事实上儿女这种负面的情绪是真实的。这里没有贬低或轻视儿女的意味。而是提醒做儿女的,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