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出生在乡下,刚上小学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伙要"戏法"的人.他们在街上打出一块场子,然后,一个表演者将两只空碗亮给大家看,碗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然后,表演者将两只碗扣在地上,其中,左边的碗底下扣了三枚小泥球,右边的是空的.表演者说,他能将左碗下的小泥球"赶"到右碗底下去,大家都不信.只见表演者拿小木棍敲敲左碗,说"过去--过去--"把木棍向右边挥了挥,像似我们用树枝赶鸭子的模样,不一会儿,他将右边的碗翻开一看--嘿!果然有三枚小泥球在里边.人们惊得睁大了眼睛.表演者又说,我再把它们"赶"回去.于是他用右碗扣住泥球,用木棍敲敲,说"过去--过去--",小木棍向左挥挥,"一个、两个",表演者说"就两个吧".他把左侧的碗一掀开,果然,左碗下露出两个小泥球.人们立刻发出一声赞叹--"神了"!此后,他又反复变化了几次,次次都准确无误.当时,我就惊得日瞪口呆.  相似文献   

2.
2001年农历腊月15日的晚上,我遇上了"鬼".现在谈谈我遇上了"鬼"的故事. 我和朋友师金明乘座北京南--邯郸的火车到达终点后,恰好赶上夜里由石家庄开往长治的火车,到我们涉县下车时,时间已指向午夜.朋友坚持要住旅店,我却催逼着步行赶路回家.天上一轮圆月,把旷野照耀得如同白日,两个人走路相互谈说着,走路往往不觉得累乏,朋友见说服不了我,只有同意跟我一起上路.我们村离县城四十华里,夜间走路不象白天那样躲车让路,也没有稀奇古怪的事情须驻足观望分散精力.思想单纯,无惹眼的地方,三个小时就到家了.  相似文献   

3.
庄子哲学是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牟宗三对康德哲学中自我问题的理解和现象学的意义生成理论分析庄子的自我问题,认为庄子哲学中的"我"有三个意义,即真我、现象我和逻辑我;"成心"不仅可以统摄"我"的三个意义,而且是现象世界或者说我的意义世界的生成论根源;"坐忘"是与意义世界的生成顺序相反的认识真我、回到真我的方法和过程,即庄子的"达道之方".  相似文献   

4.
夏天,鲜桃上市的时候,在离家不远的路口碰到了久违的童年玩伴.她本来自皙的肤色泛着久经日照的黑红,坐在三轮车帮上,穿着工人改装的制服. 我俩对视后一阵欢呼,她捡了一个最大的桃子,用饮料瓶里装的水洗好递给我.我边吃边说:"给我称五斤桃子!"她称好后交给我,我给她一百元钱说:"不用找了!"  相似文献   

5.
问题的缘起 陈静先生在"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一文中认为:解读<庄子·齐物论>的关键在吾丧我,并且对"吾与我"的含义进行了辨析.①她认为"我"是形态的我:"这个‘形态的我'处于与外物纠缠的状态之中,被外物裹携着、冲击着,踉跄于人生之途而没有片刻止息,终生劳碌却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不堪却不知归属何处.‘形态的我'展示了‘人'作为‘物'的存在状态,这样的‘我',实在是被动而无奈的."而"吾"是丧我之吾,"‘吾,不是‘形态的我',也不是‘情态的我',所以在任何极端的情景下都不为所动.……超越了形态和情态的‘吾,,‘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游'是<庄子·逍遥游>的基本概念,它展示的是一个自由的境界.‘我'被外物裹携且陷溺于角色的序列之中,与‘游'无缘,‘吾'才能‘游,,‘吾'的‘游'展示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有了这个境界,‘人'就从‘物'的和‘角色'的存在状态中超脱出来了."  相似文献   

6.
"做人"与"做事"是两个既重要又具有普遍性和活力的日常道德规范概念,在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转型日益显著的今日中国,分析这两个看似普通实则艰难的伦理语汇具有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就廖申白教授作出的这方面论证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两者在日常伦理学方面的一些特点,以及在基础德性论与内部外部论证上的逻辑推导关系,并论述了这一基于"做人"和"做事"两个概念形成的初步理论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21世纪初,重新研究和翻译中国最古老的"五经",有什么意义呢?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朝,这些经典已经是很古老了.而现在呢?我只能引用"五经"项目主持人、我的老朋友施舟人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施舟人把多语种"五经"的翻译和基督教<圣经>的翻译作比较.我认为这个看法是对的,尤其因为从年代来看,这两种经典是在同一时代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一因一项任务,和郑板桥有一番"亲密"接触.原来已知道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是所谓"扬州八怪"之一,他写的"难得糊涂"四字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以及扇子上、笔筒上、墨盒上,多处可见到.现在,我翻阅了<郑板桥集>和相关资料,对郑板桥的生平事迹、诗文书画成就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郑板桥其人的人品人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郑板桥的书法具有独特的风格,自成一体,人称"板桥体";现在我分明感到,郑板桥的人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也可说自成一体,这是一种"板桥体"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徐弢 《现代哲学》2008,(2):103-108
托马斯·阿奎那在探讨"理智如何认识自身"的过程中,不仅涉及了"一个思想何以成为我的思想"的问题,而且就"理智能否通过其本质来认识自身"以及"理智如何通过其活动来认识自身"等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虽然这些观点尚未充分展开,但是它们从许多方面促进了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自我"概念和"自识"研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袁磊 《美与时代》2004,(4):12-14
<人间词话>指出:诗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为"有我"之境;张先<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为"无我"之境.艺术创作也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郑板桥一竹画,曾题"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有我"之境;旧俄罗斯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还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作了更深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牟门弟子李明辉先生以"理性事实"和"隐默之知"为基础诠释康德与孟子,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谨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我的基本观点是:我承认在康德和孟子学理中都存在着"理性事实"和"隐默之知",但这不仅不能消弭反而更加彰显了康德与孟子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孟子>当中讲述了一个有关齐宣王的故事,人们过分地关注"以羊易牛"这件事,而忽视了对直接导致此事发生的"见牛"的分析,从而也就没有认识到"见"当中所蕴含的道德本性.在孟子看来,我一旦"见到"了某物,它就已经依赖、从属于我,我就对它的生死存亡负有了道德责任,更不忍心去加害于它.而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恰恰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我们对一些伤害视而不见或见不到自己所加害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裴斐 《天风》2001,(4):24-25
在读完<世界>杂志这篇"恺撒神学院"的文章后我感到非常悲愤.我是住在金陵神学院校园里的一名全职外籍教师,而且今年是我在此任教的第四个学期.我教授的学生是金陵神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每天我都与神学院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一起工作、聆听、祷告、礼拜和上课.基于这点我想告诉大家一些与神学院工作有关的我的经历、发现和感受.正如任何一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有争议的问题也常常如此.我相信您文章中报道的有关金陵神学院的众多问题中也该有不同的另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14.
释净智 《法音》2021,(10):8-12
"诸法无我"是佛教的三法印之一,断除我执、证得无我是佛教修行的核心.不过,"我执"是个极为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宗派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我执"相关的烦恼,常见的就有我见、我慢、我欲、我随眠、我想倒、我心倒、我见倒等;从义门分别,又可以分为见所断、修所断,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等.这些概念既相互关联,又有着微妙差异.若对此缺乏足够的洞察,则很难了解我执断除的过程.本文拟通过《差摩经》中的故事,以及不同宗派的诠释,揭示我执断除的渐进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释净智 《法音》2021,(10):8-12
"诸法无我"是佛教的三法印之一,断除我执、证得无我是佛教修行的核心.不过,"我执"是个极为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宗派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我执"相关的烦恼,常见的就有我见、我慢、我欲、我随眠、我想倒、我心倒、我见倒等;从义门分别,又可以分为见所断、修所断,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等.这些概念既相互关联,又有着微妙差异.若对此缺乏足够的洞察,则很难了解我执断除的过程.本文拟通过《差摩经》中的故事,以及不同宗派的诠释,揭示我执断除的渐进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正记得一位作家说,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行走坐卧的"我",一个是能够欣赏行走坐卧的"我"。两个我,前为客,后为主。后者对前者,是审视,是监督,是把持,而最高的境界,是欣赏。有人无人处,时时让暗处的"我",静静打量一下明处那个说着、做着、悲欢着的"我",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而是带着审视意味地一一凝视,这种凝视的力量或许极其稀薄,但那些刹那间的审视、观照、反省、觉悟,慢慢集中起来,会将一颗心打磨得玲珑  相似文献   

17.
我的老师,一位老教授、老学者,在离休后,仍然孜孜不倦地继续着自己的研究,以十多年默默无闻的功夫,陆续在中华书局等权威出版社出版了古代某著名诗人的诗文笺注、年谱、评传等系列著作,仅<笺注>就有近百万字,征引宏富,评断恰切,可以说在这个领域是毫无愧色的领先水平.鉴于他的精神和成就,有人提议给他开个学术研讨会,他却笑着说:"你的提议,我只能说四个字: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学术体制中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以极大的兴趣读了张祥龙教授对发表于<中国学术>上的拙文<儒家经验与哲学话语>所做出的回应.我觉得我们对"现代儒家哲学"概念所存在的一些根本困境颇有同感.我以为我们在诊断症结方面,比在澄清困境时使用的策略方面所持有的分歧要小.我们的主要分歧源于我强调使用狭义哲学概念的必要,而张教授则倾向于使用广义的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9.
1答马玉宝教授"商榷" <医学与哲学>2004年10期"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是在许多学者对"经络"研究进行思考的基础之上成文的,同时也裹撷了我多年习作的体悟,在撰文中曾考虑到为何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思路中对经络研究进行反思都很难影响"经络研究"列为国家的重点科研课题呢?为何仍然有"经络研究成果"不断报道呢?为何上海五家联合研究"经络"的成果也不能达成学术界的共识呢?当我思前想后的时候,萌发了能不换能从哲学概念中寻找理论依据,于是"三段论"被提到文中.顺此再向马教授简单介绍我在文中对"三段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物我内外贯通是北宋理学的核心命题.在该命题中如何打破物、我,内、外之间阻碍从而实现它们的"一"乃是关键,而"贯通"只是结果和表现.这个"如何"的问题关涉到周敦颐、张载对天人关系的处理.分析发现,感通者自身的观念和情感结构共同参与了物我之间的感通交互,因此,如若不呈现感通者的这双重结构则无法推进对物我感通交互活动之内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