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儿童的生态道德教育不理想,效果不明显。我国儿童的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情感和态度、生态道德行为还未体现出知-情-意-行的规律,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道德认知和内心情感经常发生冲突和碰撞,行为还没有达到自觉和自律,环境义务感缺乏,环境责任感有待加强和提高。就其原因主要是儿童道德认知特点、年龄、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环境因素的不足。因此,需要学校、家长、社会通力合作,进行"三位一体"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面对全球生态问题,现代生态伦理学者试图阐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论、大地伦理学、生态整体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流派。虽然不同的生态伦理理论为人们理解和解决生态道德问题提供了多种视角和道德框架,但各种理论流派之间始终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间的“范式之争”,以致陷入了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困境。现代生态伦理研究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形式,只有在消解“范式之争”中实现典范转移,以全新的世界观融通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才能引领构建新型生态伦理关系,从而为现代生态伦理的发展带来生机。  相似文献   

3.
王岩 《哲学研究》2022,(5):5-14+128
生态正义是生态价值体系的核心范畴,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内涵。人类只有将关于生态价值的理性考量纳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正义之境,从而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国生态正义既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也是对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镜鉴超越;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思想的弘扬,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表征。深刻把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公共权力与生态权利、生态权益与生态责任、美丽中国与绿色家园的辩证关系,是全面展示当代中国生态正义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佛教信众生态环保意识与行为现状"问卷调查发现,大陆佛教信众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尚存在生态环保知识不扎实、生态环保意愿不足、日常生态环保行为有待深化、生态实践活动单一、生态环保宣传缺乏自觉意识等局限。引导佛教信众生态环保意识与行为应从政府的规范、引导与组织,社会生态文化氛围的营造,信众自身的努力和积极参与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生态和谐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狄明  詹兆雄 《天风》2007,(3):38-41
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从价值观上确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吸收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圣经中的重要思想资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基督教的经典中挖掘其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因素,发展基督教生态神学,对于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是不无裨益的。本文将近年来学术界对基督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成果整理概括为“十观”:创世观、平衡观、位序观、回归观、眷顾观、监督观、惩罚观、平等观、一体观、生态观。  相似文献   

6.
《周易》古经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展示中华先民智慧的著作,包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1、把天地万物风调雨顺的生态平衡景象与人类自身崇尚道德紧密联系起来,阐发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2、提出生态忧患意识观,反对浪费和破坏资源;3、描绘了“生态之乐”的社会理想蓝图,倡导人与万物友好相处的生态和谐观。这些思想对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生态与政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伊举  李涛 《学海》2002,(3):54-60
当代出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促成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 ,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绿色运动和政治反应 ,从而为生态政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在介绍这些前提条件后 ,着重对生态政治理论的特点以及生态思想对一般政治原理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辉 《道德与文明》2011,(2):135-137
生态伦理学理论长期忽视了对美德维度的关注,导致了生态伦理学的理论缺陷与生态实践困境。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生态美德伦理研究(环境美德伦理学)有效地推动了生态伦理学理论的完善与人类生态道德实践的进步。随着生态文明的确立与发展,生态美德的文明价值愈发凸显,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生态文明之生态哲学的新视野透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包含了内在关系存在论(“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生态存在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道在万物的的生态价值观、人副天数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寡欲”“节葬”的朴素生态主义的适度消费观。  相似文献   

10.
当今住宅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人们对住宅舒适度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住宅产业在取得相应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盲目追求住宅舒适度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用生态学的设计方法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住宅内部环境。  相似文献   

11.
人际伦理观下的资源物权立法的理论与实践局限,导致了人与资源的紧张关系。资源物权立法应凸现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并具体贯彻生态限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环境权限制以及强化资源物权的生态义务等原则。加强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在我国资源物权立法中的渗透力度,确立有关资源物权立法的一般生态原则,为防止生态伦理成为生态乌托邦,特别应将资源物权的生态义务类型化、内化。  相似文献   

12.
略论生态文明意识及其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漆玲 《道德与文明》2011,(2):125-128
建构生态文明需要有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作为人的活动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以人为主体,是人指向自然方式的表征。而把人和自然联结起来的方式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生态文明意识所包含的要素包括生态主体意识、生态对象意识和中介意识。建构生态文明意识,即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建构生态主体意识、生态对象意识和把生态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的中介意识。为此,必须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  相似文献   

13.
《管子》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它叙述了植物与海拔、水等生态因子的关系,叙述了各种不同土壤与动植物以及人们健康的关系等;在对待自然资源方面,它要求辩证地遵循自然规律,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适度索取和"以时禁发"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这些对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儒家生态思想大体上可以从生态存在论、生态价值论两方面论述:(1)儒家生态存在论是一种有机生成论,它将天地创生万物的过程视作创生生命的过程。儒家还从天地创生万物高度考察天人关系,强调人应承继天地"生生之德",发挥自身"赞天地之化育"的功用;(2)儒家生态价值论强调人的主体性价值,并从天人关系高度阐释人"成己成物""赞天地之化育"的价值。儒家重视德性修养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主张通过德性修养,达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儒家主张"等差之爱",即对人与万物施以不同的关爱,其中亦体现了对于人与自然万物不同价值的认识。儒家生态环保实践大体上包括生态德性修养实践与社会政治层面的生态治理实践。(1)儒家重视生态德性修养实践,阐述了"至诚→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的德性修养路径;(2)生态治理实践方面,儒家强调以礼义治理天下,其祭祀礼仪中包含有祭祀山川动植物之礼,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籍田礼、蚕桑礼等等;此外,儒家还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禁令。  相似文献   

15.
佛教以缘起论为哲学基础,以众生平等为核心价值,以尊重生命、爱护环境为行为规范,以净土为终极理想,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佛教生态伦理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借鉴,并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6.
《管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管子》的生态哲学,认为:《管子》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以“道”根据和调节机制的和谐平衡的有机整体系统,认为天地生态系统遵循着基本的生态法则,阐述了“人与天调”、“天人相因”的内在统一的生态存在论和实践观。《管子》以“道为物要”的生态价值观为基础,把自然现象道德化,把人类的道德推广到自然万物,提出“德润万物”生态伦理命题。《管子》从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观点,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属性与人的能力品质的内在一致性。《管子》主张遵循天人感应之“时德”的农业生态伦理与政治生态伦理。《管子》把生态伦理法律化、行政伦理化。  相似文献   

17.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生态伦理与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他们在批判现代性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毁灭性破坏的同时,倡导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符合生态伦理观的生态世界.探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建构的生态伦理观,重新确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生态文明,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可选择的“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8.
论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生态化研究的兴起,以及数学教育改革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诉求,从生态观的角度来审视数学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以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为基础,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关于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模式,并论述了该生态模式的5个内部系统(即,数学文化、数学问题、数学知识、问题解决者和问题解决程序)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人的生命生态由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方面构成。物质生态因具具象性可以为人所直观,而精神生态却因其有质无形,需通过物化的方式方能为人所感知。由于人精神生态的物化形式需由周围的环境来提供原料,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将这种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是人类进行生态保护的一项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0.
考辨分析与生态医学模式关系密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科学的生态医学模式概念。从生态医学模式的自身属性和基本观点出发,演绎出生态医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审视问题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系统性、价值观基础的正确性、和谐健康观的根本性、学理与学科的综合性。这也是其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主导模式的辩护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