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萌 《法音》2022,(5):21-28
<正>一、前言清规是寺院的组织、管理章程和僧众修行、生活的轨范,是唐代中期以来禅宗寺院创建和实行的僧制。慧能大师之后,禅宗日益兴盛,独立的、专门的禅宗寺院开始形成。为建立与禅宗修行方式相适应的寺院管理与僧众共住共修制度,营造和合增上、专心办道的修行环境,唐百丈怀海禅师依据戒律精神和禅宗修行宗旨,结合当时中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首创丛林清规,即《禅门规式》,后世将其称为“百丈清规”。由唐至元,百丈禅师所创“古清规”,  相似文献   

2.
金陵刻经处与近代佛教教育吕建福传统佛教之培育僧材、续佛慧命,主要靠早期寺院的译经讲学及唐以后建立的丛林制度。丛林制度最早虽由禅宗大德所创,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但后来佛教寺院凡规模较大者,无论宗门、教下,几乎无不实行丛林制度。这是因为它改变...  相似文献   

3.
豁光  阳光 《法音》2004,(8):26-36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聚众而居,体制自兹而始。在唐代,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又以芳香的旃檀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处,故又称旃檀林。但是,到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亦仿照禅寺制度,故亦称丛林。丛林之中,寺产一切归公,且依一定规矩而容十方来往的僧众。丛林住持是经僧众普选,由十方名德出任,故丛林又称为十方丛林。另据《大乘义章》卷十三载:丛林能生智慧、神通等功德,故又称功德丛林。最初时,丛林规模较小,于一寺之中,仅有法堂、方丈、僧堂及寮舍,以住持为一寺之主,尊为长老,居于方丈。初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后世乃建佛殿),…  相似文献   

4.
正唐代百丈山的怀海禅师通常被认为是禅宗丛林清规的创立者。早期禅宗以行脚四方、遍访禅师为务,不注重本宗寺院的建设,通常居于律宗寺院之中。然而,律寺的讲法和制度与禅宗不完全相合,故怀海认为需建立禅宗的寺院及相应的制度。随着宋代禅宗进入全盛期,禅宗丛林遍地开花,逐渐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禅门清规也适应时代的变化,经历  相似文献   

5.
庆道 《中国宗教》2022,(6):44-45
清规是中国禅宗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僧众日常行事的规章,是唐代中期以来禅宗丛林创行的僧制。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以后,就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的措施,例如,支遁创立“众僧集仪度”,慧远创立“法社节度”。唐代中期,禅宗盛行,百丈怀海于唐元和九年(814)创立禅居制度,成为新的丛林规制,世称“百丈清规”.  相似文献   

6.
正一在禅宗初步形成的中唐时期,当时的禅宗僧众大多住在律寺。随着禅宗的发展,参学的僧人日渐增多,在律寺中多有不便,因此开始建立禅宗丛林。在起始阶段,禅宗丛林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仪式,故此,百丈怀海禅师(720-814)"于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宋·赞宁:《宋高僧传·怀海传》)怀海折中大小乘戒律,因地制宜,制定禅院清规,设有法堂、僧堂、方丈等各种丛林制度,又规定僧人分别担任东序、寮元、堂主、化主等各种职务,这就是著名的"百丈清规"。(在宋代道原所撰的《景德传灯录》中题作《禅门规式》,世称"古清规"。)  相似文献   

7.
心皓 《法音》2006,(8):12-15
中国丛林寺院有“冬参夏学”的传统,意思是冬季参禅,夏季则讲习经论,这并非仅指禅宗寺院而言。有的禅寺甚至从不讲经,原因是与禅宗不立文字的传统冲突。禅宗强调见性悟道,不大主张看经习论,因此“夏学”的传统大部分保留在讲寺或教寺。  相似文献   

8.
春到高旻寺     
位于江苏省邗江县三汊河境内的高旻寺,是我国佛教禅宗丛林之一,也是“文革”中被破坏得较为严重的古刹之一。如今,我们可喜地看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犹如阵阵和煦的春风,次第吹进山门,吹进僧众的心坎里,使这座沉寂了十多年、濒临废圮的寺院又萌发出新的生机。下面介绍的是高旻寺恢复过程中的几个片断。一九八三年,国务院有关文件把高曼寺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这个消息象长了翅膀,很快便传开了。僧众期待已久的高旻寺恢复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成中国化的佛教。之后,又由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而创立了丛林制度和僧团制度,随之改变了僧众云游乞化的生活,也解决了僧众求学从师的困难。于是丛林教育随着丛林制度的发展而诞生。僧众持净戒守清规,四众和合。与此同时,“一日不  相似文献   

10.
僧职是办理具体寺务的职能机构,在丛林中起着辅助住持、服务僧众、维持共住秩序的重要作用。僧职的组织结构、运作机制以及权责关系可以统称为僧职制度。明清丛林僧职制度承继宋元制度文化传统,组织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在中国寺院制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2018,(10):37-39
普陀山现已修建开放的佛教寺院有50多处,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以下简称“佛协”)和寺院僧团两套组织构成了整体寺院群。佛协是管理服务实体,僧团是宗教修行组织。这样的组织定位,既符合现代社会团体管理要求,又继承了传统佛教丛林管理模式。全山寺院(单位)功能与定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丛林,通指禅宗寺院,所以也叫禅林。又以芳香之梅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之清净丛林,故也称之为旃檀林。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之际,大放异彩,丛林制度在此一时期亦应运而生,于是就有马祖设丛林,百丈立清规的中国佛教之丛林制度。 释尊创立佛教后,凡是正式出家的弟子们都必须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离情绝俗,断家室之累。男的名为比丘,女的名为比丘尼。比  相似文献   

13.
释自晖 《法音》2022,(9):41-46
<正>马祖道一禅师(709-788)是中晚唐时期禅门中的大成者,也是中国禅宗史上继六祖慧能后禅宗中国化的重要弘扬者和实践者之一,同时还是中国丛林寺院发展的奠基者,素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说。道一禅师开创的洪州禅,也称为洪州宗,门下弟子遍布天下,以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最为闻名。其“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禅修理念和佛性思想对中国禅宗的发展和革新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锐锋  徐一展 《法音》2002,(4):48-48
本刊讯2月27日上午,达摩祖师示寂圣地———熊耳山空相寺隆重举行山门殿奠基法会,当地政府领导及万余名信教群众参加了法会活动。空相寺古称定林寺,座落于豫、陕、晋三省交汇处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熊耳山下。据史料记载,禅宗初祖达摩禅师于公元535年从少林寺来到熊耳山下定林寺传法,次年在此圆寂,终年150岁。众僧将他葬于寺内,并将“定林寺”改名为“空相寺”。历史上该寺殿堂众多,最多时达400余间,占地50余亩,寺院有耕地近千亩,僧众达800余人。自民国以来,寺院大部分建筑或毁于战火,或人为破坏,现仅存达摩…  相似文献   

15.
普请法,是汉传佛教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环境气候等因素而形成的“农禅并重”的独具风格和内容的丛林清规,百丈怀海禅师首创普请制,将僧众的劳作定为丛林制度的主要内容,重要佛事。通过劳作,又可寻机教导僧众,启发他们禅机,锻炼他们悟性。欧阳镇居士的《汉地佛教丛林的普请法》从历史沿革和发展上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宝光寺又称宝光禅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16公里处的新都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禅宗丛林。其文化、历史、建筑、文物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院,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7.
明清以来,武汉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佛教兴盛,寺院众多。其中归元禅寺、宝通禅寺、莲溪寺、正觉寺规模最大,僧众较多,曾称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至今,除武昌幕府山下的正觉寺未能恢复外,其余三寺均保存完好。近年来,这三处寺院均有计划地进行了重修,已再现昔日庄严。汉阳归元禅寺,在翠微街西端,清顺治初由白光禅师就明代王章甫葵园旧址创建。因迭经战乱,屡兴屡废。现存建筑,系清同  相似文献   

18.
明代汉传佛教的制度性文献有比较强的个体色彩,在文献数量上,也较宋元时期多,目前能找到的明代寺院制度文献有34部,且许多是收在寺志或某些语录中。这些文献是了解明代寺院制度及僧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文本,对当时寺院的组织和运行来说,有象征和规范意义。与宋元清规相比,明代制度性文献愈发的具体化、法律化,实际也体现出明代汉传佛教在寺院制度建设方面,正逐渐放弃"清规"所带有的道德教化属性,更倾向于它们能更直观的发挥其法律意义上的威慑和制度性功能。  相似文献   

19.
1980年11月17日,日本曹洞宗天童寺参拜团成员共92人和中国僧众百余人,在被誉为“天下禅宗”的天童寺,共同隆重举行法会,庆贺日本道元禅师得法灵迹碑揭幕典礼。天童寺在宁波鄞县东三十公里处的太白峰下,创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一千六百多年来,经过多次重修扩建,现有房屋九百余间。整个寺院群峰环倚,秀丽迷空,梵宇琳宫,庄严雄伟。不幸的是在“文化革命”中,这座被称为东南名刹的古寺,横遭浩劫,破坏  相似文献   

20.
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创立了适应禅僧的道场,奠定了禅宗的修行空间与物质基础。沩仰宗源于沩山,完成于仰山,以沩仰宗为肇始,相继出现禅宗的五家七宗,形成了禅宗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沩仰宗由唐代沩山灵佑与仰山慧寂师徒共同创立。当时师徒唱和,默契圆融,相得益彰,禅法与众不同,因其源于沩山,完成于仰山,后人称之为沩仰宗。这是禅宗“一花五叶”的第一叶,其后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相继出现,形成了天下寺院“十寺九禅”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