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趣     
趣,趋向之义.五趣指众生由善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故又称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傍生)、人、天五种,此中自天趣又剐开阿修罗,故又总称六道.大乘多说六趣,说一切有部则说五趣.相对于无漏  相似文献   

2.
《法音》1991,(2)
根据大乘佛法的转依义,学佛者应确定彻底改造人生宇宙的雄伟目标;根据菩萨名“大士”义,学佛者应为具有堪作人天师表的高尚道德(戒),妙湛圆寂、动静如如的美好心灵(定),内外明彻、通达诸法实相的净智(慧),以广度无边众生的出类拔萃人物。这是学佛者必有的正确而伟大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建立,是以大乘唯识学造什么样的业、得什么样的果,业由自心作、果由自心变,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业果道理、为其理论根据的。同时这种人生观的实现,又是以业报因果的正理指导行动,而努力作止恶作善、舍染趋净、自觉觉他的殊胜正业为其条件的。因之,凡学佛者,对于业报因果非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和掌握不可。  相似文献   

3.
学佛的人,没有不相信业果的。业,是身、语、意的活动熏习保存在第八识中的功能,能引发第二次乃至多生累劫的现行作用,构成了有情无始生死流转和业果决定。佛所说的义理,在世俗谛中,最重要的一法,就是业果决定。即世出世间的果报,都是由染净业力为缘而现起,依业流转,依业出离,此理决定不虚。业有善业与恶业。顺理利人的行为,是善业;违理损人的行为,是恶业。善业有生乐的力用,恶业有招致苦果的力用。如果善业未为邪见损害,恶业未修善法对治,其善恶业招感果报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诚 《法音》2007,(9):29-32,33-42
一、皈依内涵勿忘失,深信业果依法行我们皈依三宝,在皈依的仪式上要念: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在皈依学处中讲到,乃至舍命因缘,也不能弃舍三宝。如法皈依三宝肯定能够保证一、两生不堕恶趣,但是不能保证千百生都不堕恶趣,也不能保证究竟解脱生死。我们希望生生世世不堕恶趣,乃至究竟解脱生死轮回,最关键的是皈依法。  相似文献   

5.
曲世宇 《法音》2003,(7):42-45
一、什么是业业果思想是佛教整个因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俱舍论》中说,世界的种种差别都是由于业的作用而产生的。佛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特殊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所谓有果必有因。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是因果的存在,客观事物如此,主体生命也不例外,这就是现在人最不能理解的业果轮回。为什么有人聪明绝顶?而有人却愚笨有加?为什么有人大富大贵?而有人却贫困交迫?为什么有人在孩提时代就表现出艺术家的天赋?而有人却先天残疾?所有这一切的不平等难道是偶然的吗?佛法认为绝非偶然,这些差异都是由于“业”的不同而产生。既然业的力量如…  相似文献   

6.
学诚 《法音》2008,(9):30-32,33-42
一、学修能断惑业苦,进趣菩提依三学 我们修学佛法.就是一个转染成净、由凡入圣的过程。不学佛的人是杂染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也就是惑、业、苦三种杂染。杂染什么东西呢?杂染我们的心性.让心性不清净.在生死轮回中长时受苦。《瑜伽师地论》说:“或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骋,长时流转,无有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傍生.或在饿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诸苦恼。”  相似文献   

7.
《孝经》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的作者为何人,最有影响的传统说法是孔子。此说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孔子认为曾参能通孝道。故传授其业,并为之作《孝经》,“作《孝经》”是“授之业”的具体做法。后人不细察,以为司马迁认为曾子作《孝经》。所以,两晋以后,有认为《孝经》是曾子所作,这其实是误解了太史公的意思。太史公之后,刘敬作《七略》,科固作《汉书》都同意司马迁的说法,班固《汉书·艺文志》更明确的说:《孝经》者,孔子…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9,(8)
传统之业力观 (一)佛教传统相信“一因常生多果”;例如,某甲于酒后杀人,此为一业力之因。酒醒后某甲即觉其良心不安,不但无故断送了一人之性命,而且被杀者之妻眷儿女将孤苦无依。此极度之良心痛苦,是杀人业因之第一个结果。不久事发某甲被捕,定谳入狱,这是第二个结果。因此某甲之事业及前途皆一笔勾销,家庭亦为之破碎等……是第三个结果。除了这一串连锁反应以外,此杀业还会使某甲来世受被杀者的报复和多病及短命之报,这在佛学上称之为异熟果。  相似文献   

9.
三、“异熟”能变识在种子生起现行活动的各个阶段,表现为一定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使摄藏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能够不断地“异熟”,即“或异时而熟、或变异而熟、或异类而熟”(窥基《成唯识论述记》)。阿赖耶识的自身的“多异熟性”得名“异熟识”,而此识的功能作用因此表现为异熟能变。敝《成唯识论》说:“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总名异熟。离此,命根所同分等,恒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人处在自然环境中,同时又处在社会环境中,因此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决定或制约了一个人今后的造业行为。无论是那一个思想家,其活动和学说是和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而没有人类科学知识的积累,也就没有现代科学技  相似文献   

10.
一、珍惜此身人身是最可宝贵的。如《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处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这就是说,最初生起见道根本无分别智的现观,和佛陀出现世间,在三界中惟以欲界身为依处。即唯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生起见道无分别智的现观证得圣果。三恶趣痛苦忧戚而愚痴,欲界天多放逸,不如人趣殊胜,故释迦世尊特于人间出现成佛。我们为了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佛法,学习佛法,就必须发起坚固的誓愿,永远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才能不失去暇满人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达到究竟佛果。  相似文献   

11.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领导,各位教友:为了一切众生利乐之本─—佛祖净饭王子所讲显密修证的大宝佛教,永远昌隆,为了辽阔的全世界都能受用,同享幸福之荣华,当前以三宝至尊之加持、国家所赐之盛思、诸胜上立夫之功业、诸僧伽言行一致的净律、一切众生业果的取舍、安住一切道德规范等之门,由精进促成两个文明建设等之努力,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宗教文化、人民生活、改革开放、国家实力和国民经济等等一切,蓬勃发展,欣欣向荣。是故生活于此全国辽阔疆域的话众生,远离疾病、干戈和灾荒之厄运,全然自由地受用法财幸福荣华之时,来自全国各…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6,(4)
正在佛教经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法华经》中有"露地白牛"~[1],《佛说放牛经》中有比丘十一事,《景德传灯录》中有马祖与石巩慧藏以牧牛喻心行离垢之问答……这些著述之意境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据图作偈作颂,从而成为图文并  相似文献   

13.
七、评所谓世亲护法的唯识论多从数论胜论脱胎而出《新唯识论》第六十六页至六十七页云:“大乘以一心而分为八(自注云:此心本是浑一之全体,故曰一心,而大乘乃分之为八),每一识又非单纯,乃为心、心所组合而成。大乘建立种子为识因缘(自注云:利子为能生识之因缘,识即是种子所生之果),无著造《摄论》授世亲,明种子有六义。第四曰决定,第六日引自果。世亲释云:言决定者,谓此种子各别决定,不从一切,一切得生(自注云:意云,非一切种子各各能遍生一切法)。从此物  相似文献   

14.
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中国佛学院理证佛教最注重业果缘起之说,因业果缘起是佛教哲学最中心的“基本理论。所谓“缘起”,就是众缘生法。缘,即是现代所说的条件;法,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故《瑜伽论》说:“因义是缘起义”;任...  相似文献   

15.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九)般若之果,(十)...  相似文献   

16.
葛洪,字稚川,号抱扑子。丹阳句容人。他是我国晋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又是道教著名的代表人物。 葛洪出身于仕宦之家,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为坚持学习,常砍柴换取纸墨,终于学富五车,下笔千言,才学过人。他特别喜爱神仙道术,曾说:“命之修短,实由所值。受气结胎,各有星宿”(《寒难》)。意思是说,人们生命的长短,是由天上的星宿决定,命属生星,其人必好仙道,得长生;命属死星,其人不信仙道,不得长生。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法音》1992,(2)
《宝雨经》云:菩萨见违犯中,如微尘量,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怀大惧,况多违犯而生随喜。何以故?由如来说:比丘当知,多服毒药,能令人死,少服毒药,亦令人死。此丘当知,若多犯罪,即生恶趣,若少犯罪,亦生恶趣。菩萨若是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4)
<正>第三节得戒之缘先文已述戒体由自心所发,并非由外而来,自心乃是发戒正因,受戒者要以真诚心自愿立下断恶修善的殷重誓愿,正如《大般涅槃经》所言"无有我作他人受果"~([111])。借助殊胜的外境可以更好地帮助受戒者策发殷重的受戒誓愿~([112]),所以佛陀随顺当时缘起,制定了各种受戒方式,本意都是为了促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信仰以救赎之主耶稣基督为中心。人们需要认识这位救赎之主。帮助人们认识他,正是我们教会的职责。但正是这位基督说了这样的话:“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要在教会工作上注重服务,有很多项目,如识字扫盲、清洁卫生、医疗保健、建立相亲相爱的家庭生活、实行男女平  相似文献   

20.
我的判教观     
济群 《法音》2009,(5):22-26
本文以皈依、发心、业果、戒律为各宗共同的修学基础,以解脱为三乘佛法的核心目标,以菩提心为大乘佛教的不共教法,以净土法门为方便之道,为学佛修行的后保险。这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