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京剧中的脸谱艺术并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藏族独特的脸谱艺术+面具。藏族面具主要有羌姆面具和藏戏面具两大类。羌姆是一种戴面具的宗教舞蹈,主要用作佛教寺院迎神祭祀等宗教活动,有驱邪除恶,启迪智慧的宗教功能。藏戏,则是藏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2.
2007至2009年,笔者曾多次对该地区的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及藏戏等做了不同程度的田野考察。本文即是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宗教、民俗、人类学及舞蹈艺术等理论与文献材料,并就吾屯下寺宗教舞蹈“羌姆”的起源,表演形式、传承方式、艺术风格特点以及与藏族文化的关系做一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益西寺地狱法会称"涅瓦"(Dmyal-ba),系苯教伏藏师松安林巴的掘藏舞本所编排。法会以戏剧为艺术呈现形式,通过向信众展演三组亡灵在中阴阶段接受阎王审判的情境,使其获得死亡教育。仪式行为中,宗教知识的艺术呈现具有象征性。宗教权威与世俗诉求的和解引发了这一叙事逻辑,促成了仪式目的与艺术媒介的合作性关联。本文即以四川省新龙县雍仲苯教益西寺的地狱法会为例,就场景构建、戏剧角色和仪式功能三个方面,梳理"无常"和"羯磨"概念及其象征话语的书写机制,分析"中阴救度"这一宗教主题的世俗面向和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4.
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长生成仙的热烈追求是道教最具特色的教义.元代道教戏剧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的手法对道教乐生思想进行了全方位地形象图解.面对成仙诱惑,凡人的怀疑、拒绝与诘问,正是因为对生的热切渴望对生命的价值强烈认同感使然.情欲乃是人之常情,道教贵生,当然包括对生命基本需求的尊重,对世俗情欲的眷恋与渴望是元代道教戏剧对道教乐生思想的又一诠释.元代道教戏剧着力展现体道之人对山水的乐好,而其乐山好水的审美情趣又与澄心遣欲的宗教追求和隐逸归真的宗教旨意一脉相承.本文以全新的角度阐释元代道教戏剧中体现出的道教乐生思想,以期在加深对道教生命意识的认识的同时,彰显元代道教戏剧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丁·艾思林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他在戏剧艺术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广域戏剧观念的确立.在广域戏剧观念下探讨戏剧的本质,提出戏剧本质的情境论;从戏剧符号学的角度,探究了戏剧的形式要素和戏剧意义的生成,建构了他自己的戏剧符号系统;作为"荒诞派戏剧"理论的命名者和阐释者,他从戏剧发生学的角度,论证了"荒诞派戏剧"的戏剧根脉,提出"荒诞派戏剧"既是反理性、反戏剧、反传统的,同时又是对传统戏剧的复归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正> 2004至2008年,笔者曾多次对夏河县拉卜楞寺的宗教舞蹈羌姆、以及民间和藏戏舞蹈等作了不同程度的田野考察。本文即是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舞蹈艺术等理论与文献材料,并就拉卜楞寺羌姆舞蹈的起源、种类、表演形式、传承方式、艺术风格特点以及与藏族文化的关系做一系统、全面的分析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2009年3月31日-4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Konrad Adenauer Stiftung)共同主办的"与宗教相和谐之途"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昆仑饭店召开,中、德学者分别围绕着"宗教的概念与宗教社团"、"国家与教会组织"、"国家和宗教间的权利与义务"等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并就相关论题展开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项目执行人梅砚先生(Wolfgang Meyer)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卓新平研究员指出和谐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它在社会各层面均得以充分展示,但也往往被遮蔽,因此,为达成"和谐"仍需要我们去努力追求、争取,其中"与宗教相和谐"则是一项主要及重要内容.只有真正达到与宗教的"和谐",才能实现"在地上有平安"的祈求、祝福.宗教和谐之"道"既为理论的,亦为实践的,更需要一种心灵层面的交流,这表现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缪勒的比较宗教学借助比较语言学进路,试图对宗教现象作出科学的归纳与解释,并赋予宗教研究以独立学科地位.但其方法论中充斥着自然科学的客体化、实在化特征,化约了宗教作为人类存在活动的主体性本质,将宗教学研究的最终旨归确立为内涵含混的客观真理,宗教学术活动从而成了对宗教信仰或宗教性的化约,宗教研究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对立在缪勒的体系中凸显出来.伊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方法则倡导"非化约主义",在宗教研究中使宗教近乎其所是的显现自身,"神圣"因素成为宗教最终不可化约的特质和宗教学的学科母体,而体验"神圣"、以宗教性方式生存的"宗教人"则成为宗教活动中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单渭祥 《天风》2021,(1):32-34
[前言] 宗教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社会的一支巨大力量."宗教和谙"是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切的一件大事,也是与宗教本身健康相关的大问题.宗教和谐包括宗教与社会、宗教与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以及同一宗教内不同教派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的揭导者孔汉思(Hans Küng)曾说:"没有宗教间的...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人类超越生存难题的一种信念与行为模式,它具有关注社会、影响社群生活的内在动力和人文精神.为了研究宗教与社会生活良性互动的可能性、路径及其价值,充分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作用,2012年7月8日-11日,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宗教文化与社会关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科华苑宾馆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1.
为期两天的"宗教与法治--宗教组织的管理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8日、9日在西南大学桂园宾馆学术报告厅举行,研讨会由重庆市民族宗教委员会和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联合主办,作为协办单位的普世科学研究所、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和重庆华岩寺提供了大力支持.与会者包括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宗教团体等70余位专家学者,向大会提交了30多篇与宗教管理相关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宗教》2022,(6):13-13
6月17日,吉林省宗教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省委书记景俊海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持以"导"的理念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宗教乡愁(religious nostalgia)是伊利亚德表述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意指对神圣的渴望,渴望回归于起源性的时间,也就是渴望回归于众神的临在,而存在于"彼时"(illo tempore)的世界里.本文沿着"宗教乡愁如何可能"的追问,试着探讨宗教认知方式的本体论根源.本文认为人的有死与有限的生存方式成就了这种本体性的根源,此外,正是宗教乡愁使人成为完全的人,获得宗教与文化意义上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3,(6)
正确看待和善待宗教,使宗教主动参与社会及文化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在"渤海视野:宗教与文化战略"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当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出现了一些比较偏激的观点和引人担忧的主张,如在民族问题上希望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族群"融合而减少对少数民族特点的突出,在宗教问题上主张强调与主流社会意识之"异"而消极对待"求同"的努力.这些观点实际上会对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带来潜在的伤害和隐藏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冷静、清醒、全面、智慧地思考,把宗教从社会存在、文化意义、精神影响和政治归属上全面纳入社会的整体建构和一统体系,防止宗教因被误解、冷落、忽视、排拒而出现在社会中及对社会本身的"异化"或"恶化".  相似文献   

15.
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及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系统性原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我国宗教旅游发展的实际,从利益相关者系统中的游客、居民及相关组织和宗教遗产及全体社会三个层面对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进行分析,发现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相比,宗教旅游具有更多不同的多维价值:予游客以"旅游价值";予居民及相关组织以"经济价值";予宗教遗产及全体社会以"社会价值".三个价值的同时实现是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宗教旅游的多维价值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6.
陈坚 《宗教学研究》2005,46(3):91-97
谈"善"论"恶"是宗教中的永恒话题,但宗教中的"善恶"并非仅仅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恶,而是包括宗教修持意义上的"善恶".一般而言,"善"是有助于宗教修持的,但是贝施特和智顗却分别站在犹太教和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立场揭示了"恶"对于宗教修持的积极作用,阐明了"恶"的宗教价值,尽管他们所说的"恶"的内涵不同.其中贝施特主张"恶"中分有"善"的神性,通过"恶"可以回归上帝;智顗主张"恶"中本具"善"的"实相",通过观"恶"的"烦恼心"可以达到解脱.可以说,在"恶"的宗教价值这个问题上,贝施特和智顗进行了一次跨宗教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并指出,我国宗教关系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促进宗教关系和谐,这些关系都要处理好。会上,习总书记同时指出,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会后,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导"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  相似文献   

18.
李艳 《中国道教》2005,(2):23-25
奇幻多端的道教法术是戏剧浪漫、诡谲和传奇的重要表现手段,滋养了戏剧创作的想象力。同时,通过戏剧作品又可以了解道教法术的奇幻特色。虽然正式的道教法术仪式是为某一宗教理念而展示的,与戏剧舞台上为增强戏剧性或体现审美而点染的道教法术动作表演不同,但总体上看,道教法术  相似文献   

19.
郭武 《宗教学研究》2004,2(4):10-16
本文结合有关宗教学理论,对宋元净明道所推崇的"净明"、"忠孝"概念进行了解析.作者以为:宋元净明道视世俗性的道德实践为"神圣"的宗教修炼,实与宗教学中的凡俗可以"转换"为神圣之理论相合;而净明道徒的这种"转换",则多与其个体的"宗教体验"有关.至于元代净明道借"无极"概念来释"净明",以"净明"为回复宇宙根源之境界,则合于宗教人经验到与万物的根源、终极的本体或神圣的世界契合之感.换言之,宋元净明道的"净明"、"忠孝"说,实与各种宗教的本质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0.
从人本视野出发去批判和考察宗教是费尔巴哈宗教研究的一大特色,其中"自然"与"依赖感"是其开展研究和建构宗教理论体系的重要元素。"自然"与"依赖感"在费尔巴哈人本宗教观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具有辩证法色彩的双重意蕴。即"自然"与"依赖感"二者既是宗教产生的根源条件,又是宗教所要超越的对象。在"自然"与"依赖感"的双重意蕴的身份转换之下,使宗教存在的应然性与实然性得以展现,从而更加透彻地阐明了宗教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