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形式论证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庆寅  赵利 《哲学动态》2003,22(4):34-36
一非形式论证 (informalargument)是与形式论证相区别的逻辑论证。形式论证是形式逻辑研究的内容 ,非形式论证是非形式逻辑 (informallogic)的研究内容。非形式逻辑于 2 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 ,用“非形式”命名这种逻辑 ,意指这是一种不严格的逻辑。形式论证具有固定的结构 ,要求结论从前提演绎得出 ,否则论证无效。非形式论证的结构常常不明显 ,它不单纯要求结论从前提必然得出 ,也允许结论得到前提足够的支持 ,仅当前提对结论的支持不足够时 ,才认为论证是谬误。对于论证 ,形式逻辑关注它的演绎有效性问题 ,非形式逻辑关注它的有效性程…  相似文献   

2.
论证是一个用理由支持观点以及回应其所受攻击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论证已经成为哲学和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哲学方面,十九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图尔敏和佩雷尔曼对形式逻辑的批判,促进了非形式逻辑这一学科的产生,它研究推理和论证的非形式模型。在人工智能方面,论证的形式模型也发展成为常识推理和多主体冲突解决的基本模型。本文将讨论后一领域中所研究发展的形式模型如何能够用以澄清一些哲学领域、以及非形式逻辑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和争议。本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图尔敏和佩雷尔曼时代的形式逻辑只关注数学化的推理,但那些非数学化的推理形式其实同样也能够被形式化。  相似文献   

3.
心灵哲学中反物理主义主要论证编译评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集中讨论心灵哲学中几个最有影响的反物理主义论证。对于每个论证,我都先给出原作者著作中关键段落的译文,然后对其进行简要的评注———主要是分析解释原作者工作的意义和影响,这个论证面临的主要反对意见,以及它向我们提出的尚未得到解答的哲学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推理是由作为前提和结论的命题组成的,它们组成推理的方式即推理形式,推理形式是组成推理的诸命题之间的形式关系。没有人说推理是由命题和推理形式两部分组成的。因为如果这样讲的话,马上产生一个没完没了的问题:这些命题以及推理形式又是根据什么方式组成的呢?  相似文献   

5.
李勇 《现代哲学》2022,(1):147-153
政治平等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以贝淡宁和白彤东为代表的贤能政治学者反对政治平等,提倡政治不平等。他们的论证依靠的是对政治共同体的目的论的特定解读,同时他们的论证可以重构为工具主义和非工具主义两种版本。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重构,指出政治不平等的工具主义论证面临政治权利作为基本福祉反驳和滑坡论证反驳,而政治不平等的非工具主义论证面临专家-老板谬误反驳和非目的论反驳。  相似文献   

6.
1.悖论在日常语言中,“悖论”这个术语可以用来指称具有不可能性的、甚至自相矛盾性的然而仍然为真的现象那样的情况。人们可以在这样的意义上称其为一个悖论,如按照康托的理论,奇数和自然数存在同样的个数。在另一意义上我们可以称其为一个悖论,如当一个论证从看来十分健全的推理得出一个荒谬虚假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芝诺悖论今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爱利亚的芝诺为了捍卫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运动悖论和多悖论,以表明运动和多是不可能的。尽管他的结论在常人看来很荒谬,但他居然给出了乍看起来颇令人信服的论证,故人们常常称这些论证构成了悖论或佯谬,不过,若细细推敲,其结论未必荒谬,其论证未必令人信服,故中性地称这些论证为芝诺论辩(Argument)最为合适。芝诺的运动论辩全部得自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转述,有四个:  相似文献   

8.
直接指称论的反描述论论证主要有三种,即模态论证、认识论论证和语义学论证。多数语言哲学家相信,这三个论证对于反驳一般的关于物理对象名字的指称描述论是有效的。但是,三个论证对于一种可能的虚构对象名字的描述论是否有效,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根据虚构对象名字在语义上依赖于性质描述的特点,根据这种描述所产生的模态性质、认识论性质和语义学性质,最终得出否定性的结论:三个反描述论论证对于反驳虚构对象名字的描述理论是无效的。因此,对于反驳描述理论来说,如果直接指称论者使用的三个论证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则至少对于某些种类的名字,指称的描述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张立英 《哲学动态》2022,(10):96-104+129
《弘明集》是一部有影响力的佛教护法之作。从逻辑学角度来看,它无意间收录的东汉至南朝齐、梁五百年间僧人、王公大臣、文人学士等的思想交锋、笔谈论辩,为研究中国古代推理论证乃至思维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样本。不仅如此,恰恰由于佛教义理的特点,这些文本中还蕴藏了不少涉及论证合理性、认知、无穷与时空等的理论性探讨。从文本整体、推理论证模式、论证元理论三个角度出发,通过示例对《弘明集》的逻辑学研究价值进行辨析,不仅为中国逻辑史增加了一个优质的研究文本,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视野,并对当下日常推理、人工智能以及哲学逻辑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证明"一词在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中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指主要在数学领域中使用的演证,其二指主要在人文学科领域中使用的论证。演证与论证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这一特点在所谓"准逻辑"论证中有集中的反映。按照与形式逻辑推理或数学推理的相似性,准逻辑论证可区分为两大类11种,具有"似逻辑而又非形式"的性质。相异于佩雷尔曼认为准逻辑论证的结构不能被形式化,本文指出,它们可以在巴斯和克雷伯"形式3"的意义上被形式化,即有其论证型式;运用相应的批判性问题,可对这些论证的确信力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司法论证型式是面向司法领域系统研究演绎推论和归纳推论在该领域的作用机理,以及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司法论证型式的修辞研究体现在语用有效性、批判性与策略问题之三大相互联系的层面。司法论证型式的"语用有效性"更多地通过"批判性问题"得以"展示"。在司法环境的具体应用领域,司法论证型式的"批判性问题"被转化为各当事人如何运用"策略"的问题,是面向司法领域系统研究语言策略(适切的修辞方法)和可接受的司法论证型式群的相互作用机理。如此系统性研究才能刻画论证者与听众的非特设性常识关系,彰显"语境迟钝"到"语境敏感"法律方法论互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国现代数理学家、哲学家罗素,是数学中逻辑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1903年他提出了著名的“悖论”,导致了“集合论”理论的发展。  所谓悖论,是从一些貌似正确的或看来可接受的约定出发,经过简明正确的推理,却得到自相矛盾的结论。例如,对一个命题,如果假定它为真,经过无懈可击的推理,却推出它为假;但假定它为假,又能推出它为真。这样的命题就是一个悖论。  下面是罗素提出的一个命题:  某理发师规定:他只给那些自己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这个理发师该不该给自己刮脸呢?  很显然,如果这个理发师给自己刮脸,那么按规…  相似文献   

13.
陆丁 《世界哲学》2005,24(4):60-68
本文是对赵汀阳在《论先验论证》(《世界哲学》2005,3)中为先验论证所提供的逻辑模式的一个讨论和修正.通过对康德的先验演绎以及笛卡儿的我思论证进行逻辑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以"归入条件"为基本特征的先验论证模式,并以这个模式为基础,对先验哲学的"演化历史"做了初步的总结,同时在最后也对先验哲学与"古代哲学"之间的差别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谢耘 《逻辑学研究》2019,(5):98-108
由于权衡论证中同时引用了正反两方面的理由来证明一个观点,它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论证类型,并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和探讨。非形式逻辑学者认为,权衡论证对应着一个“将正反两方面理由加以权衡后得出结论”的特殊机制,因而需要通过增加“平衡考虑前提”来对其进行逻辑重构。这一做法强调反面理由的逻辑功能,但却带来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借助语用论辩学的理论工具,可以将权衡论证解析为一种策略操控的特定模式,这一分析不仅能很好地揭示权衡论证的特点和机制,而且还展现出理论上的简洁性和优越性。权衡论证中引述反面理由的目的,并不是为结论的证成提供逻辑依据,而是为增加说服效果而采取的修辞策略。进而,要刻画权衡论证的基本特性,其关键在于阐明其中所运用的特殊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它如何增进了论证对于听众的说服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三值逻辑方案遭遇强化型说谎者悖论反击而导致解悖失败的案例分析表明,只要是研究演绎推理及其规律的逻辑系统,包括所有严谨合理的经典与数理的以及那些扩展的和异常的逻辑系统都要遵守的一个基本规则,那就是强化型二值原则。金岳霖先生说:"二值原则不过是对命题的值引用二分法的结果"。因此,同一律和二分法是比二值原则还要更基本的逻辑设定。依据分离公理和戴德金分割,可以确定二分法的操作步骤。在对二分法操作步骤的逻辑分析中,如果按照"逻辑必然的实质就是穷尽可能"的要求,会发现通过母项内部的一个分界点来划分,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保得到的都是真正的二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两个子项之间会出现一个遗漏元素或一个重叠元素,使二子项的关系成为上反对关系或下反对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这样就导致了二值原则普适性的失效。将这个发现应用到对理发师悖论的分析中,就明白理发师正是那一个重叠元素。更深入的考察,还会发现只要具有统一特征"矛盾等价式"的逻辑悖论,其结构就与理发师悖论相同。这些悖论的统一特征恰恰就是那一个重叠元素的特征,从而给出了说谎者悖论、集合悖论、格雷林悖论、理查德悖论等同一类型逻辑悖论产生根源的一个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6.
由于逻辑进路下的论证研究在还原形式论证的过程中会忽略掉主体性、社会文化性、目的性和语境依赖性等重要特征,从而无法全面描述并恰当评价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论证。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从语用论辩术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如何将语境及社会性因素纳入论证研究。首先,说明该视角下的论证分析是一种关注于语言使用的功能分析;其次,对作为社会性因素的用法惯例展开讨论;继而,分析语境因素如何介入讨论规则;最后,阐释如何将不确定的微观语境因素和确定的宏观语境因素纳入论证的重构、分析与评价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各种专业或私人情境中, 人们经常需要整合不同的意见来判断某一观点的对错。当观点的形式类似于将多个论点组合而成的逻辑公式(使用“且”、“或”等逻辑连接词)时, 容易产生教条悖论(doctrinal paradox)。即, 虽然整体意见支持该观点是正确的(或错误的), 但是分析这些整体意见中所包含的各个论点, 却会得到相反的结论。教条悖论是判断整合研究中关注的重要问题, 已在各科学领域引发大量的规范性研究。行为心理学家需在这个重要问题上开展系统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教条悖论及其过往研究, 总结已有的行为数据, 并指出未来行为研究的方向和视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围绕麦克塔加和分析哲学学派的时间理论之争展开讨论。第一节考察了麦克塔加"时间悖论"的论证过程。首先,他区分了A系列(过去、现在、将来)和B系列(在先、在后),并指出B系列无法说明时间的本质,能够说明时间本质的只有A系列;其次,他论证了A系列不可能具有实在性,因此,时间和变化都是非实在的。在第二和第三节中,详细分析了A-理论家和B-理论家反驳"时间悖论"的诸种理由。得出的结论是:A-理论家和B-理论家都接受了麦克塔加对时间所进行的二分法处理,因而无法最终解决问题,反而产生了新的争论(A-理论与B-理论之争)。职是之故,我们初步引入了以现象学方案解决"时间悖论"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对宗教文献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实的合理分析,获得一种可被证明的真义。因为在研究中所陈述的每一条论据,都要建立在对经验资料和理性推理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无论经验资料和理性推理哪个更为重要,都必须将这两个方面全部呈现出来。这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才能够得到不同专业、不同信仰的学者们的普遍认可,才能提供对其所在研究领域的假设或猜想的认识,才不会武断地仅仅把这些假设或猜想的某一特定部分看作是真理,而忽略它所借助的其他理论。  相似文献   

20.
刘玮 《道德与文明》2024,(2):110-123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Ⅲ.1和《欧德谟伦理学》Ⅱ.7-9中,亚里士多德分别给出过两个关于自愿性的长篇讨论,但是这两个讨论在论证策略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尼各马可伦理学》采取“否定性”的策略,从强力和无知这两种典型的不自愿性的来源入手界定自愿性;而《欧德谟伦理学》则采取了“肯定性”的策略,从自愿性可能等同的欲求、决定和思想三者入手,采用排除法排除前两者,最终得出了自愿性在于思想的结论,在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中也排除了强力作为自愿性的原因,但是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排除强力的论证才是《欧德谟伦理学》关于自愿性论证的核心。通过详细考察《欧德谟伦理学》Ⅱ.7-9的文本,可以确定,亚里士多德非常严肃地看待排除法论证的结论,他意在用“思想”来界定自愿性。但是这个结论面临着一些严重的困难,而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了这些困难,并在“共同卷”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逐渐做出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