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法》是我国最古老的兵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官修兵书之一,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更是将它看作中国兵学的总源头。《司马法》与司马穰苴渊源有自,今天的《司马法》是司马穰苴有关兵学的言论附于古者《司马兵法》之中。《司马法》反映古老的军事思想,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有关战争的基本理论、治军原则和军制、军令、军礼等。《司马法》自诞生以来,一直被各方面尊奉为权威性的经典,在古今中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司马法》和《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两部经典兵学著作。前者是我国最古老的兵书之一,是先秦时代司马之官治军用兵的法典;后者被尊为中国"兵学圣典"。以下考察了《司马法》的来龙去脉,古《司马法》与《司马穰苴兵法》的关系;分析了《司马法》与《孙子兵法》以及司马穰苴和孙武之间的地域背景、家学渊源和学术传承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司马法》与《孙子兵法》的共同特征和鲜明差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司马法》是《武经七书》之一。战国时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司马法》而附穰苴于其中,所以《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礼类》,称《军礼司马法》,计百五十五卷。现仅存五篇。《司马法》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古司马法》(即西周以前的古老兵法),另一是春秋以后的兵法(即附穰苴于其中的)。两部分都是《司马法》的有机内容。《司马法》一书包含了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本文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司马迁赞誉它是:“(?)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尽其义,如其文也。”(《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西汉官方政府对其也是优渥有加,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申鉴·时事篇》)。东汉以来,曹操、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著名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加以征引,考证上古军制,并且引为自己讨论军事问题的立说  相似文献   

5.
先秦齐国兵学的产生与发展刘庆齐国兵学是先秦时期最为兴盛的地域性兵学流派之一,它拥有孙武、孙膑及稷下兵家等一大批兵学理论家,拥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管子》、《六韬》、《子晚子》(已佚)等一大批兵学名著,在中国兵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  相似文献   

6.
学用《孙子兵法》,提高经营决策水平李树生《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兵法经典,历来被列为我国兵书之首,并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孙子兵法》具有时空的超越性质。它的影响早已超越国界,被译成英、日、俄、法、德等十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人...  相似文献   

7.
今本《孔子家语》分为十卷,与早期书目记载的二十七卷、二十一卷都不相符,这曾经长期被当作伪书说的主要理由之一。本文从分析敦煌本《家语》残卷的分卷方法入手,对汉唐时期《家语》分卷变迁作出合理的解释,证明今本确系源自孔安国所编27卷本,只不过经过六朝、唐代的两次卷目合并,因而决不是王肃重编的伪书。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与齐国兵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汝波 《管子学刊》2005,(1):41-44,69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不等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基本含义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的胜利。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进攻,也适用于防御。《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与齐国的兵学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称霸业绩,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实践依据;齐国兵学文化中的“尚智”特质,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文化基因;古兵法中萌芽性的“全胜”思想,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和升华的理论活水;齐国盛衰的教训,则使孙子认识到,实现“全胜”的首要条件是“道、天、地、将、法”综合国力的强大。《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对其后的齐国兵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大致体现在兵书、非兵书论兵、社会风尚以及将帅成长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先秦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卓越的军事家,如姜尚、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他们的兵学著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徐勇先生主编的大作《先秦兵书通解》和《先秦兵书佚文辑解》(天津人民出版社),对先秦兵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研究,是新世纪出版的研究我国先秦兵书的两部精品力作。笔者读后,深感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齐国历史上,司马穰苴是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他的身份、时代、官职、活动,曾引起过许多争论;在齐国的文化典籍中,《司马法》又是一部问题颇多的著作,它的作者、真伪、内容、流传,也曾经众说纷纭,难于被人确信。因此,有必要对司马穰苴其人和《司马法》其书,进行一番考实,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并进而论述其思想、主张,给予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有一位“识度高远”的兵学家名叫何去非.同代文豪苏轼赞誉他:“论历代所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何去非著有《何博士奋论》一书,借评史记将,友独到见解,议论恢弘,语多警策.如在“霍去病论”一篇中,他列举前事,提出了“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等观点.对于前人遗留下来的兵书战策,不可以不学,但“不可以专守”.据史书记载,汉代名将霍去病与匈奴作战,转战万里,向无不克.然而,他的军事理论底子并不厚.汉武帝劝导他读读《孙子》、《吴子》,霍去病则回答,学习兵法战策有什么用呢?霍去病不读“孙吴”,用兵施谋,却和孙吴兵法“暗合”.  相似文献   

12.
有些书本是后人伪作,却托名古人以自重,《公孙龙子》是真是伪,也受到怀疑。清人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说:“《公孙龙子》《汉志》所载,而《隋志》无之。其为后人伪作奚疑?”黄云眉在《古今伪书考证补》中也认为:“然今  相似文献   

13.
《孙膑兵法》的流传、失传及研究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孙膑兵法》的流传情况、分析其失传原因,认为《孙膑兵法》的根本价值在于对《孙子兵法》的诠释,同时,对佚而复出的古书源流研究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研究一百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给人们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典兵法,而《孙子兵法》则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它虽仅仅短短六千言,然而却和《周易》、《论语》、《道德经》一样,是影响中国文化两千五百余年的不朽元典。它的伟大价值,在于它真正参悟了战争的禅机奥秘,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一般规律,规范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主导倾向。因此,历来被列为我国兵书之首,享有“百世谈兵之祖”的美誉,并在世界军事学术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的影响也已超越单纯的军事领域,深入到政治斗争、外交角逐、经营管理、体育竞技…  相似文献   

15.
《归藏》卦名辨证王宁《归藏》是一部久佚的古《易》书,鉴于它对《易》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前人多有研究,但讹说较多,比如有人认为它和《连山》都是伪书 ̄①,现在有不少人都这么认为。其实,《连山》《归藏》这两名目是伪的 ̄②,其中《连山》是名、书俱伪,而《归藏》...  相似文献   

16.
《管子》兵论与齐国兵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毫无疑问,《管子》兵论是齐国兵学的重要文献之一。但若要恰当评价它对齐国兵学的理论贡献,则需首先搞清楚它的产生年代。本文结合春秋战国军事思潮和战争样式的演变,将《管子》兵论的主要内容与《司马法》、《孙子》诸书相比较,进一步申明其时代特征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崔海鹰 《孔子研究》2012,(5):127-128
<正>由黄怀信先生主著、其数位学生参与的《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一书,是一部以汉晋时期的孔氏家学为切入点,对相关"伪书"问题进行反思、辨证的新著。该书是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列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并于2011年4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近代"古史辨"运动中,《周易》、古文  相似文献   

18.
《管子兵法》新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孙子兵法》,我们比较熟悉,而对于《管子兵法》,我们却比较生疏。在堪称稷下学诸子汇集的《管子》一书中,至今还保存着《兵法》之篇,或许是由于我国儒家学派素有“贵王贱霸”的学统观念,传授《管子》的人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师》卦中含有丰富的兵法思想。正确理解《师》卦与《孙子兵法》的关系,对于理解《周易》的内容以及《孙子兵法》思想的来源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就《师》卦中蕴涵的丰富的兵学思想作了探讨,认为它提出的有关战争的“师(众)”、“贞”、“律”、“左次”四大原则,深深影响了后世兵法,尤其是成为《孙子兵法》核心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最后,从历史和理论两个层面分析了《师》卦得以影响《孙子兵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儒家者言》竹简,是《家语》的原型。今本《孔子家语》,历来都有“伪书”之说,作者认为王肃自序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当为可信;又有源自孔安国的传说,这与汉魏时期的孔氏家学有关。汉以后,孔子后裔中也有世守家学而成为一个学派的,自孔安国而至孔僖、孔季彦相承,《孔丛子》可说是孔氏家学的学案,故《家语》也属孔氏家学的产物。今本古文《尚书》、《孔丛子》、《孔子家语》很可能陆续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有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它们是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作者还认为: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深入探究孔氏家学,也许是解开《尚书》流传疑谜等经学重大公案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