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Ю.В.玛姆列夫是作家、哲学家、俄罗斯文学史家。他被迫离俄侨居时,正值现今所谓“停滞时期”,称为“萧条时期”可能更为恰当。在美国的大学里工作,生活本可安逸舒适,但他再次移居,离美赴欧。1986年以后他有三种文集在祖国问世:《慰藉我心》、《虛无之声》、《永恒之舍》。他还在1991年《和谐》杂志上发表了长篇小说《莫斯科弃子开局术》。他待出版的有哲学文集《存在的命运》。这位侨民的存在之命运正是玛姆列夫答本刊访谈的第一个题目。在《存在的命运》一书中,玛姆列夫试图寻找东西方思想的综合方式,用印度形而上学至为深刻的大彻大悟充实欧洲思想、这是访谈的第二个题目。对玛姆列夫的看法,本编辑部并不尽以为然。他有些看法会令人感觉古怪、乖戾,出人意外。但是一位俄侨对异域生活的看法,对西方思想发展的评价无疑会引起我国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严谨与谩骂     
前不久一位暂居美国的朋友寄给我该地某中文教会刊物发表的四、五篇总标题为《一个不信派的标本——丁光训文集》连载文章。作者李某,他声称用意在于批判《丁光训文集》。我曾细读过《文集》。我被丁主教不回避现实,严谨治学并与读者平等商榷的态度所折服。他不是一位所谓在教言教的神学家,丁主教对现实的见解都引伸于他的信仰。对神学的见解更是言之  相似文献   

3.
金岳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系统地表述在《论道》和《知识论》这两部著作之中。综观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我们可以说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他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之一。《知识论》主要是论述共相和殊相的关系问题,认为知识论的对象是“知识底理”,而所谓“知识底理”即是“共相底关联”。对于什么是共相或共相的关联,《知识论》虽有所论列,但对之并未作充分而系统的阐述,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殊相中求“知识底理”或“共相底关联”;而且它所涉及的共相也仅限于“有观的共相”,即整部《知识  相似文献   

4.
天主教来华传教活动的主要奠基人是明朝万历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 MattoRicci),他制定了一套“合儒”、“补儒”和“超儒”的传教政策。他本人儒冠儒服,利用科学知识,博得许多中国士大夫的信任和好感,并努力打入宫庭,获得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的支持。他曾说过:“传道必须先获得华人之尊重,最善之法,莫若以学术收揽人心,人心既服,他们必定随之。”(费赖之:《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万历二十八年底(1601年1月),利玛窦与另一个耶稣会士庞迪我(De Panfoja)“赍方物进朝神…  相似文献   

5.
1996年末,我接到冯契先生家属惠赠的《冯契文集》一、二、三卷(即《智慧说三篇》),读后,感慨良多。冯契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智慧”的体系,而且留下了探索智慧的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体系难免有时间性的局限,而追求真理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冯契先生探索智慧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定哲学要解决现实问题,才有生命力;二是坚信哲学家要保持独立人格和自由探索的精神,才能有所创造。他说:“真正的哲学都在回答时代的问题,要求表现时代精神。”(《冯契文集》第1卷,第3-4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这…  相似文献   

6.
<正>《学诚法师文集系列》一套8册于近期出版,这是学诚法师第一套系统而权威的文集著作,辑录了他发表在杂志上的论文、出席国内外宗教会议的发言和在访谈节目中的谈话。首批3册分别为《信仰与对话》《和合与愿景》和《责任与担当》,主要揭示佛教文化的时代价值,乃佛法之"用";次批5册分别为《佛法与人生》《智慧与成功》《修行与念佛》《持戒与觉悟》和《出家与修道》,主要阐释佛法学修的次第精要,是佛法之"体"。  相似文献   

7.
霍耐特承认理论思想渊源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最主要代表人物,霍耐特(AxelHonneth,1949—)凭借承认理论登上了国际学术舞台,自2001年他出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第七任所长后,其人其学更是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已经在学界崭露头角,《权力批判:批判的社会理论反思各阶段》(1985)奠定了其学术基础;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著作,如《破碎的社会世界:社会哲学文集》(1990)、《一体化的瓦解:社会学时代诊断的碎片》(1994),尤其是《为承认而斗争: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1992)确立了其学术地位;《正义的他者:实践哲学文集》(2000)、《不…  相似文献   

8.
马劲 《法音》2022,(6):73-76
<正>近来因为直接从事佛教工作,我再次拜读了《赵朴初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受益匪浅,收获良多。赵朴初先生是我国著名佛教界人士,曾长期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人,该《文集》收录了赵朴初先生从事佛教事业的重要报告、讲话、谈话、文章及著作等,反映了他的主要思想和重要成就,从中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他为中国佛教摆脱旧社会羁绊、自立求新、服务社会、奉献国家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感悟到他的信念信仰、责任担当、奋斗精神和崇高风范,  相似文献   

9.
<正>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明嘉靖十五年刊刻的《甘泉先生文集》,其文字多于通行的《甘泉文集》一至二倍。甘泉为湛若水(1466~1560)号,湛若水与王阳明齐名,《明儒学案》说“先生与阳明分主教事”,他是明代哲学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学派是明代心学运动的主要派别之一。湛若水字元明,广东增城人,曾从学于陈献章(白沙),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庶吉士,擢编修。正德中奉母丧归,庐墓三年,遂入西樵山讲学,嘉靖初入朝,升侍读,后  相似文献   

10.
一、庄子“道”的境界性质先秦老子和庄子都讲“道”,但“道”在老、庄处的哲学性质、旨趣、意蕴并不相同。在老子处,“道”基本上有这样几种涵意:一是本体意。如《老子》第一章讲的“常道”;第四章讲的“道冲”;第六章讲的“谷神”;第十四章讲的“道纪”。作为本体之“道”,其根本的性质是“自然”,即《老子》第二十五章讲的“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无为无造、自然而然。二是生成意。如《老子》第三十四章说的“大道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四十章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特别…  相似文献   

11.
<正> 绍熙五年(1194)朱熹(1130—1200)罢免待制侍讲后,十一月归途至江西玉山县,邑宰请至县庠讲学。因学者所讲问而发明要道。程珙起而问曰:“三代以前,只是说‘中’说‘极’,至孔门答问,说著便是‘仁’,何也?”朱子答曰:“说‘中’说‘极’,令人多错会了他文义,今亦未暇一一详说。”以下从“仁”字发挥(《玉山讲义》《朱子文集》卷七十四)。可借朱子未详言“中”与“极”,然依程珙之问,可知三代以前“中”字为思想热烈讨论之点。《中说》序曰,“‘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  相似文献   

12.
李湖江 《法音》2022,(6):46-48
<正>赵朴初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以书法和诗词闻名于世,也曾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他的诗词作品先后有《滴水集》《片石集》和《赵朴初韵文集》。《滴水集》和《片石集》是赵朴初工作之余创作的诗词曲集,前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于1961年,后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1978年。赵朴初逝世之后,其夫人陈邦织女士的堂弟陈邦炎,为纪念赵朴初而编辑了《赵朴初韵文集》,从各方收集赵朴初一生创作的大量诗词曲,  相似文献   

13.
东方神韵 《思维与智慧》2014,(1):M0002-M000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伊人虽美却时常给人一种“美人如花隔云端”的距离感,而我心中的伊人——《思维与智慧》的风韵却和善如春风,始终紧紧地环绕在我身边。  相似文献   

14.
明版《道藏》是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官修的《道藏》,也是唯一存世完整的《道藏》版本。自明正统初年《正统道藏》刊刻完毕,即陆续颁赐天下名山宫观收藏,万历续修后再次大规模颁赐,庋藏《道藏》的宫观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南、湖广各省。至于明清各地庋藏《道藏》的数量,除陈国符先生考证的53部外,根据现存明清方志、文集等史料,补遗明清各地宫观庋藏明版《道藏》30部,加上明清亲王所藏9部,共得92部,估计明版《道藏》的刊印总数当在100部左右,而明清时期《道藏》庋藏的地理分布也一并了然可明。  相似文献   

15.
从《易经》与《论语》中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其现实意义李文炳写此文前,把我的观点提出:我同意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有关《周易》是文王、周公、孔子编写的。从宋代欧阳修提出《易经》中“传”有“子曰”而不应是孔子自己写的,是所谓“讲师”借孔...  相似文献   

16.
葛洪是东晋时著名的道教神学理论家,他在《抱朴子·内篇》一书中不仅反复论述了神仙不死、神仙可学、学仙方法(注1)的宗教思想及其炼丹术,而且还在许多地方论述了当时的各种道士,他的这些论述,成为我们探讨、研究道教道士的宝贵资料。从历史上看,道士是由方士演变而来。而所谓方士主要是指起源于战国燕齐一带近海地区的中国古代好讲神仙之说或奇方异术者。如秦之徐福,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  相似文献   

17.
致力于伦理学基本原理在实践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黑尔哲学活动的一大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种合理地思考实际道德问题的方法。”(《政治道德论文集》,序言,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黑尔主张政治道德的确立不可能诉诸于直觉,而只能建立在合...  相似文献   

18.
“和而不同”是先秦圣贤思想的精华。流传至今、数量极少的先秦古籍中,至少有三处详细记载了史伯、晏婴和孔子对“和而不同”的谈论。周太史史伯从当时周幽王的“去和而取同”,预言了周的衰败。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以,圣王治国,在任用大臣上要选取敢直言不同意见的人士(《国语·郑语》)。齐国正卿晏婴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  相似文献   

19.
"理一分殊"与文化重建--刘述先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述先 (1 934- ) ,原籍江西吉安 ,出生于上海。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副教授、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 ,现任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特聘讲座。作为“第三代现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刘先生从 2 0世纪 70年代即开始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 ,80年代以来 ,逐渐为大陆学人所熟知。他的主要著作有《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文化与哲学的探索》、《中西哲学论文集》、《理想与现实的纠结》、《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等。本人在台湾“中华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之下 ,曾于 2 0 0 0年 1 0月至 1 2月赴…  相似文献   

20.
<正> 据《恽代英文集》和《恽代英日记》所载,恽代英已刊、未刊的关于孔子研究的文章有《我心日中的孔子》、《耶稣、孔子与革命青年》以及他在日记中记录的研究心得。这些材料虽不是研究孔子的鸿篇巨制,其对孔子的评价也未必人人赞同,但其研究态度之公允,方法之科学,不仅在当时(“五四”前后)高出时论一筹,即至今日也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 (一)评价孔子不要各执一词,既不能要求孔子的言论“没有一句错的”,也不能认为“没有一句不错的”。恽代英说,孔子的学说,自然不尽可信,但他确是“苟有所见之大学者”,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