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人"是"上帝之死"这一事件中的主角之一,而不理解"疯子"及其与"超人"的关系就无法完全读懂"超人"。上帝死了,"疯子"承认自己是凶手之一,而以权力意志为本质的"超人"也是上帝走向死亡之路的推手,"疯子"或者凶手是"超人"的第一幅面孔;上帝死后,"疯子"呼喊着寻找上帝,"超人"作为本质上失去上帝的人,不知所寻为何却同样处于寻找的维度之中,寻找者是超人的第二幅面孔;在"上帝之死"这一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疯子"对围观者和"超人"对"迄今为止的人"都体现出一种超越,并在信仰之可能性、寻找之态度、思之有无这三个方面表现相同,超越者是"超人"的第三幅面孔。对这三幅面孔的描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超人"之超越性,并有助于全面把握尼采视阈中人之本质的绽出历程。  相似文献   

2.
在google上搜索"poster"有229,000,000条,"招贴"有4,870,000条,招贴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和载体,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1].  相似文献   

3.
生命科学中的"扮演上帝":合理性与责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扮演上帝"是一个主要用来描述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发展并对其进行社会评价的习语.在生存与发展意义上,人类有充分的理由去扮演上帝.随着越来越多的生命秘密被揭示,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似神力量.人类应该扮演上帝,人类能够扮演上帝,人类不得不去扮演上帝,扮演上帝已成为人类的宿命.基于自然界和生命世界的复杂性以及知识的有限性,人们在扮演上帝时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  相似文献   

4.
牵手之前(3)     
恩光 《天风》2012,(3):46-47
走出预定论的困扰受预定论的影响,青年基督徒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上帝会为我选择一个配偶",或者"上帝已经为我创造了一个单单属于我的配偶,那是属于我的唯一"。但圣经中其实并没有这样的教导:这也不符合逻辑,因为万一有一个人搞错了,那会连带出太多的错误婚配;这种说法更无法解释现实  相似文献   

5.
创造七日     
<正>上帝六日创造,每一日创造完毕,都说:"有晚上,有早晨。"第七日为安息日,却没有说"有晚上,有早晨"。莫非上帝的安息日尚未结束,还在进行?《创世记》第1章记载中,上帝每日创造,除了第二日,都说:"上帝看着是好的。"尤其在第六日,人被造成,"上帝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参创1:31)。在这一章里,"上帝看着"一共出现了六次。很显然,创造的七日,是上帝所看的日子,并非人每天的日子。人类的每一  相似文献   

6.
"阴阳"是纵横家论证理论的重要依据。以往的研究虽有关注"阴阳"的重要性,但未能解答纵横家如何运用"阴阳"思想生成相应论证理论这一问题,也没有深入探索纵横家将"阴阳"作为其理论依据的原因。基于此,在广义论证的研究视域下,以《鬼谷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阴阳"的哲学内涵以及"阴""阳"之间的关系;揭示"阴阳"对其论证理论的影响:"说"(说服)"谋"(谋略)作为纵横家论证理论的核心范畴,"说"有"捭阖""反应"等论证规则,"谋"作为论证主张,有"阴谋""阳谋"之分;解释纵横家以"阴阳"为据的原因,认为这与当时国君崇尚"用间(间谍)"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探索"说谋"论证理论与春秋论证实践之渊源。  相似文献   

7.
在基督教伦理中,"敌人"和"爱"都是感受上帝存在的补充形式:在敌人那里,上帝启示他们,他是作为他者存在于他们之中的,如同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中上帝的距离;而在"爱"中,上帝则表明自己是作为救世主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敌人"使得上帝与没有上帝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明显,而"爱"却延缓这种界限的形成并让人们知晓上帝的存在。"爱你们的敌人"中的"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是一种超自然的爱。唯有如此,这种爱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命令。"爱你们的敌人"为化敌为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杨栋 《现代哲学》2017,(3):30-37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这一论题的深入离不开对一些基础问题的解答。作为这样一个基础问题,马克思本人在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中扮演何种角色,值得深入探讨。基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手稿",从其思想道路的发展出发,结合具体文本来分析马克思在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中扮演的角色,不但有助于厘清马克思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相关评判的出场背景,更有助于把握对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哲学关联进行研究的基础、可能性和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圣经《创世记》中,"上帝看着是好的"这句话伴随着上帝的创造过程反复出现。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创造者对创造之物的欣赏,另一方面表达了创造者在进行创造时的喜悦之情。而我从这句话里感受到了一个辅导者的心情。当一个辅导者看见他辅导的对象不断经历成长,他的心情也如上帝一样,"看着是好的"。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逻辑就是人们作为与宗教迷信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之一。古希腊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关于“上帝并不干涉人的生活”的一个著名的四难推理的论证,即是一例。针对中世纪神学家们的“世界是由‘全能的上帝’创造的”这一谬论,有人提出了著名的“或者上帝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或者上帝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总之,上帝不是全能的”这种二难推理的论证,又是一例。近读《文汇报》“文荟”专栏一短文,  相似文献   

11.
谢扶雅在晚年时期藉《周易》来探索具本土化的上帝观,他用"易"来比拟上帝。在上帝存在的论证中,传统儒学的"下学而上达"的模式存在局限性,在宇宙本体的探讨上显得较为薄弱。谢扶雅从本土文化视角提出"一体二态"的上帝观,即动态和静态的上帝。他的上帝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元论,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正如儒学所言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这样的一位上帝与世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基督的身上达到知行合一,这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特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强调"教派主义"既是叙利亚危机中的突出元素,也将是影响叙利亚重建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分析论证叙利亚危机不完全属于教派冲突,指出阶级、意识形态、地方关系等也在叙利亚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继而对叙利亚"教派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动员进行详细论述,指出叙利亚"教派主义"因为长期的历史矛盾、短期的危机刺激及教派成员对集体被灭绝的恐惧等诸多因素动员起来。最后,结合哈菲兹·阿萨德与巴沙尔·阿萨德统治时期"教派主义"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分析在叙利亚未来重建中"教派主义"将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元伦理学理论,神圣命令理论主张道德完全而直接地依赖于上帝的命令。"游叙弗伦两难"迫使神令论的辩护者们从意图解释价值论地位和道义论地位的无限定的神令论转向了仅意图解释道义论地位的有限定的神令论。亚当斯论证道德义务是由一位善的和仁爱的上帝的命令所构成,这是有限定的神令论的一个代表性版本。奎恩就道义论地位的神学唯意志论给出了一种累积案例论证。虽然神令论可能具有某些潜在的理论优势,但其遭到的各种反驳说明它还远没有实现完全而直接地解释道德义务这一初始目标。  相似文献   

14.
尼采通常被视为是无神论事业的哲学捍卫者,但是通过对尼采《快乐的科学》中"疯子"及其在市场中的表现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疯子"并不是尼采的代言人,而是对尼采学说的极具诱惑力的歪曲。"疯子"没有把"上帝死了"作为探索自我肯定的非关系性基础的机会,他宁愿背负杀死上帝的终极之罪,也不愿思索与上帝无关且不受罪玷污的生存可能性。因此"疯子"所宣称的"我们已经杀死上帝"的信念伪造了一种后有神论生存,但实际上,晚期现代西方人并没有做好接受彻底无神论的准备。对于尼采来说,"上帝死了"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个黄昏时期的开端,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变得越来越非理性和不可思议,但又不可动摇,不是因为人的选择或过失,而是因为一个濒临衰竭的文化融合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私人语言论证",评论者对这一论证表达的内容存在诸多分歧。本文认为,"私人语言论证"的核心在于私人实指定义缺乏判断记忆正确性的标准。本文观点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私人语言论证"与记忆相关,但并非关于记忆可靠性的怀疑论,而是关于记忆正确标准的怀疑论;另一方面,这一观点将为私人语言论证提供一致性辩护,表明其他解读都能在这一视角下得到统一说明。"私人语言论证"的这一特征既能帮助人们理解心理学语言的独特语法,也为消除由语法幻象招致的哲学疾病提供了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杰出的青年戏曲表演艺术家,王青霞扮演了大小近百个角色,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她的成功在于她对表演文学的开掘、将角色心理活动形象化、技术化,充分发挥表演造型空间。这是她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谢劲松 《天风》2002,(9):18-19
一个有信仰的基督徒虽然自身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和他的永活,但他会常常碰到非信徒有这样的问题,会碰到“没有上帝”的说法。如何对这样的说法做出恰当的回答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对这一问题中所包含的关键词有一个  相似文献   

18.
在明末初入中国的耶稣会士看来,中国人普遍缺乏"天主"的观念,罗明坚遂用自然推论的逻辑方法向中国士人论证天主的存在。然而,利玛窦发现中国人也没有欧洲传统中的"逻辑",进而转向利用晚明重经典诠释的传统,从儒家经典中追寻天主存在的痕迹。历经长时间的试探与谨慎,提出了"天主即上帝"的新证明,经过"化理学之上帝为六经之上帝"与"化六经之上帝为天主"两个层面的转化,把儒家经典中的上帝诠释为天主。利玛窦的诠释方法虽然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却留下了士人以上帝诠释天主,化天主为上帝的弊病,天主的观念反而有被儒家理论反噬的可能,因而这一诠释方法遭到同会会士龙华民等人的反对。  相似文献   

19.
张琳 《现代哲学》2017,(5):91-98
针对业界"本雅明的纯语言是指上帝的语言"这一缺乏科学依据的命题,本文提出"悬搁上帝"的建议,从现象学含义论视角展开讨论"纯语言"。首先对"译者的任务"作译者与译本分析,聚焦于其英法译者对"意向"一词的处理,并结合他们自身直接或间接的现象学背景,指出他们对该词处理的原因及合理性;其次从本雅明批判者角度进行反向观望,最终得出本雅明思想中蕴含朴素的现象学因素。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指出,通过"悬搁上帝"可以看到,"纯语言"相当于胡塞尔意义上的"含义",它与意义、语义构成了三层结构,这也意味着本雅明"意义的传递"这一翻译本质观其实指向胡塞尔意义上的"含义的转渡"。  相似文献   

20.
角色     
计文 《天风》2008,(16):1-1
"角色"一词是戏剧、电影作品里由演员扮演的人物,或指漫画,小说、戏剧、电影等著作中虚构的人物、动物或者其他生物;"角色"有"主角","配角"和群众角色之分.通常来讲,各类角色的首要特征是虚拟性和独创性,其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体现具体社会关系的真实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