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人崇尚孝道历史久远,加之韩国政府对"孝"的大力弘扬,使得韩国社会形成了"不孝者无以立足"的良好风气。韩国国会于2007年7月高票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孝"的法律——《孝行奖励资助法》,这是"孝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另外,韩国政府在"社会习俗"、"学校教育"、"法律制度"等方面亦做了很多传承弘扬孝道文化的工作。正是对以"孝"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的尊崇与宣扬,使得韩国成为东亚儒学文化圈中最忠实于儒家文化的国家,亦成为当今世界上公认的"践行儒家文化最好的国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使得农村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道德问题。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不仅逐渐瓦解了中国农村的孝文化传承,也不能有效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相应的,在与人民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养老保障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积极架构并完善,不只是做到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而是重点加强提供丰富的伦理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探索构建农村养老的道德体系。新形势下,我们应以养老保障的道德性为切入点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争取立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孝文化传统,构建农村养老保障的核心道德理念,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提出切实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3.
论孝传统的形成及现代际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视孝亲是中国人的传统 ,但是自从西方文化传入以后 ,孝观念受到了思想上的批判和在行为上的舍弃。本文从孝传统的形成着手 ,分析了历史上孝道的教育普及、理论研究、文化融通以及统治者在行政上维护等孝得以传承主要因素 ,解析了孝在现代社会所受到的冲击 ,最后阐述了传统之孝在现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孝跨越生死 ,本文认为孝之本质和价值在于对父母的爱、敬和提升扩展为博爱  相似文献   

4.
刘金光 《法音》2014,(4):42-44
正2013年12月12日,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会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涉及全国大范围的社会进程,要把握好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等基本原则,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健康发展。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实践中,一个避不开、免不了的问题就是宗教问题。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无论是由农村向城镇流动的人口还是定居于城镇之中的人口,均存在宗教信仰问题。无论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种历史性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扬弃。传统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对孝文化进行历史的回眸,挖掘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价值,以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其进行重塑,建构当代孝文化,必将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社会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俊 《天风》2017,(8):8-9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城市,给农村教会带来了许多危机与挑战。如农村教会礼拜人数减少,教牧人员依然缺乏,异端邪说乘虚而入……农村教会如何依靠自身努力促进健康发展?各地基督教两会和城市教会如何施以援手?本期几位作者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作为百行首善的孝道,不仅曾是"孝治天下"的治理资源,而且与中国人传统精神家园的生成和维系密不可分。首先,孝道慎终追远的寻根意识解释了先人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家园归属感。其次,传孝的家谱、宗祠、家规、家风体系诠释了"我是谁"的现世符号家园。再次,在不朽精神和成名意识的支配下,孝道情结超越"小我"而升华为"大我"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到哪里去"的终极价值关怀。追孝、传孝、扬孝三位一体的孝道传承机制,无形地构筑起中国人传统精神家园体系中前世、现世、来世的三重意境——敬天法祖的宗教信仰、传嗣续谱的宗族观念、立身扬名的家国情怀,积淀成国人独特的心理结构和心灵寄托。探索传统精神家园的生成机理与传承密码,为新时代重塑国人共同的精神新家园提供文化基因、逻辑进路和载体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景观的建设是乡村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文章结合当地现状,从关中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建设方法出发,分析了关中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建设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探析了关中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方法。在城镇化背景下,我们应加强传承乡村景观的思想观念,保护乡村景观的传统特色,维护乡土建筑的多样性,在现代景观设计层面力求推陈出新,避免景观设计中的生搬硬套和盲目追崇,建设有特色的新乡村景观,实现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社会发展与传承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孝廉文化"即孝文化和廉洁文化的统称。孝与廉的伦理基础是义务论,义务意味着一种"绝对道德律令"。义务论为人类社会生活规定了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与此相反,功利主义给出了另一种判断人类生活行为的准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功利主义异化成为非孝文化与腐败文化的理论基础。当前我们应对孝廉文化进行现代重建,将孝与廉作为义务写入法律规定,明确梳理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的关系,构建孝廉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拓展孝廉文化建设之载体。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在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意义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音乐教育才能使音乐文化永葆活力。现代科技发展给现代音乐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只有实现音乐教育的现代化才能促进音乐文化的创新,同时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必须依靠现代化的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1.
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环节。打破原有庸俗文化桎梏,重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是深化农村基层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文化内涵,建立农村社会新秩序。将传统农村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发展相融合,在创新特色、保留记忆的视角下为提升农村精神文化环境,传承人文精神,推动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中,儒佛两家都十分讲求"孝"道,各自都有系统的有关"孝"的教义,但是儒佛两家的"孝"道观是有差别的:(1)儒家以德教为基础,而佛教以感恩为基础;(2)儒家要求子女帮助父母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身心之困,而佛教要求子女帮助父母获得佛教的解脱;(3)儒家要求子女以"三年之丧"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孝",而佛教要求子女以"盂兰盆会"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孝";(4)儒家提出了"人伦父母"的观念,认为互为"人伦"关系的双方都应该发展"孝"的关系。而佛教提出了"众生父母"的观念,认为"一切众生皆是我的父母",因而我对一切众生都必须有"孝"的态度。儒佛这两种不同的"孝"道观已经融合在一起并进入了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3.
乡土文化传承在农村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必须重视文化的社会价值,做好优秀乡土文化的继承发展工作,才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津优秀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认可度较高,因此,激发农民文化传承的主体自觉性,建立乡土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就成为了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障措施,而充分发挥优秀乡土文化的推动作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今天所谈论的话题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字——"孝",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再熟悉不过了,熟悉到已经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孝"作为中国人从古到今的主流文化之一,不论怎样改朝换代,它被重视、被推崇,却从来未间断过。历代以来,对"孝"文化进行阐释的帝王将相、高道大德,不计其数。其中,《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就是道教大力推崇"孝"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代际承继和世代绵续是孝的初源维护。生命的绵续,融财产、事业、精神志向等社会存在于一体而行进。历史长河中,由"追孝"先人的祀祖俗化为孝养在世家亲,孝衍生出慈、友、恭、良、悌等系列的修身德目,并上升为一套伦理道德规范。孝治天下,形成遵孝"礼礼"的"礼序"社会,核心是宗法血缘的承继绵续。历史演绎中,通过"承继绵续"的承载,孝在旧内涵沉没成历史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当前,面临孝道主体缺位,少子老年化,孝的供需失衡等情状,慎重对待传统孝观念,传承与自新孝,把生育儿女视为应尽的社会义务和国家责任。回归孝的私域亲情,树立新的养老观,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城乡建设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地拉大,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也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助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将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点内容,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在农村振兴工作中的地位,大力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基础。文章就从乡土文化的含义出发深入剖析了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对当前我国乡土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利用乡土传承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广远。这个故事一直以来宣扬的是"忠"与"孝"的思想观念。1998年,迪斯尼在中国传统"花木兰"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出品了卡通电影《Mulan》,无数观众在接触这一可歌可泣的中国古代传奇人物,领略并惊叹于影片展现的古老中国文明的辉煌时,也体会到了"花木兰"在迪士尼的"改装"和"重组"之下的耳目一新,例如花木兰对自我价值的追寻,爱情戏的加入使情节发展更合理,塑造了更多丰满的角色形象等。这些改编都使得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不易产生文化障碍和时间障碍,完美实现中西合璧。而这些也引发国人了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思。  相似文献   

18.
"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所强调的孝的真实依据在于正当合理之"道",源自于传承氏族生存经验、延续氏族生命,指向对作为至高德性价值的仁的追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亦并不是盲目地听从父母之言,而是基于理性的道德判断与对父母深切的爱慕之情,继承先辈所开拓之志业、弘传先辈所传承之善道。孝同时表达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关系,孝不仅意味着子女通过自身道德实践培养自己的德性人格,也意味着父母成为爱慕、学习、模仿的典范,从而使父母、子女双方的德性人格得以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19.
佛教史料数字化既加强了资料的保存性和持久性,又创造了数据的可用性与整合性,给文化传承和佛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一数字化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数字符号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4月15日,来自全国二十多家高校及学术机构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参加了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孔子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中国孟子研究院、黄河科技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同时,黄河科技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会议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华文化的本源与发展、"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华家文化的传承发展"等多个论域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