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景枫教授等撰著的《中国治理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对从古至今的中国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实践做了有益的探索,通读一过,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和推介。第一,提纲举要,揭出中国治理文化的核心特点。本书在对中国治理文化进行一般性概括之后,从"道德治理文化"、"法律治理文化"、"民间治理文化"勾画全篇,最后对中国治理文化的当代意义进行分析。中国社会的传统治理方式、渠道、手段多种多样。但就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延续性的文化层面而言,道德与法律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早在"中国轴心文化"奠基的先秦时期,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刑德"问题就是核心问题。秦汉以后的古代社会,"刑德"问题又转化成"儒法关系"问题,二者在思想和实践方面长期斗争而又融通,成为中国治理思想和实践的骨干和支柱,抓住这两个问题就抓住了中国治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审视"道"、"德"、"生"的基本命题,重新认识生命与生身、生众、生态三个不同层次的关系.反思以近代的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为主导的西方伦理学和中国社会当下面临的失"德"现象,中西方同时需要向有道德的生命价值的回归,而中式生命哲学观或能为现世的道德实践路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2011年5月7日至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道德与文明》编辑部承办的"文化‘三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在天津如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  相似文献   

4.
在对待法治与德治的问题上 ,先秦诸子看法极为不一。从总的倾向上说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 ,以仁主治天下 ;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 ,行仁政而王。他们重视道德教化而忽视法治的作用。与儒家根本对立的秦晋法家则极力反对以德治国的主张 ,商鞅提出 :“任其力不任其德” ,“不贵义而贵法” (《商君书·错法》) ,韩非也反对以德治国而主张“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显学》) ,从而否定道德教化的作用。而齐文化有别于孔孟之儒与秦晋法家 ,主张法治与德治统一 ,法制与德教并举 ;二者兼施并用、相辅相成。这是独具特色而且最为全面的治国理论。今天用…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德"共出现40例,这40例"德"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德"的主体方面设置个人与群体、君子与小人两组观察维度,从"德"的具体所指方面设置秉性与行为的区别,从"德"的作用方面设置治民与化民的不同,以此来分析《论语》中"德"的含义,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可以发现《论语》中关于"德"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德教育、道德评价以及个人的修身进德都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6.
"心性"范畴的理论内涵,是儒家学术思想的核心。据现传《易传》可知,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在阐释《周易》时,强调仁义之道源于天地之道,肯定人的道德精神的作用;这种思想以"恒德"说为核心,主张通过体认天地恒常之道实现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但是《易传》对天地之道与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行系统地论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为我们补足了这一理论缺环。其内容着重于德义精神,重视人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其中的阐述和传世《易传》一起构建起了先秦儒家《易》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8,(5):160-165
《孟子》君子意象的多重性向,主要表现在对君子之德、君子之政、君子之仕、君子之变等方面的描述与解析之中。从文化角度看,《孟子》中的君子意象,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性文化、仁政文化、君子文化有重要关联。《孟子》中的君子意象,不是孟子偶尔涉及的文化符号,而是其着力构建的一种理想人格,为儒家的生命追求和德治期盼标示出了鲜明的道德方向,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至当代文化的内涵构成,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朱熹对《大学》所提出的命题"明明德"极为重视,他常教导学生为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进而指出:"为学只在‘明明德’一句"。(朱熹,2002年,第十四册,第433页)他对《大学》"明明德"的诠释,内涵丰富而思想深刻,是他运用先秦儒家学说与宋代理学思想分析和探讨人及其生活世界本质的全面总结。经过朱熹对"明明德"的诠释,这一原本只是普通政治道德的概念,获得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7世纪阿拉伯征服伊朗之后的数百年间,原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伊朗人逐渐皈依伊斯兰教,但他们凭深厚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底蕴,对伊斯兰文化起到显著塑造作用。本文从随着伊朗人在该历史进程中重述历史而繁荣起来的波斯语史诗的视角,考察以其为载体得到广泛传承的有关专名、灵光观念、三善思想与善恶二元论、理智地位等几方面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内容,阐明《列王纪》与《库什王纪》等波斯语史诗的创作与流传,对伊朗在伊斯兰时代保有自身独具的文化特征、重塑伊朗民族性、推动其伊朗—伊斯兰双核文化的形成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德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无论过去和现在 ,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武德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过去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地开发整理和研究。国防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政治学院王联斌教授经过 10年的努力 ,精心撰写了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华武德文化的专著《中华武德通史》(以下简称《通史》) ,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图书 ,近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通览全书 ,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 ,着力探讨了中华武德文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文明》2012,(6):2+161
2012年10月13—14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办,中国伦理学会、苏州大学、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清华大学哲学系、河北经贸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的"道德治理与道德文化建设——纪念《道德与文明》杂  相似文献   

12.
<正>陈泽环著《未来属于孔子:核心价值与文化传统之思》已于2015年5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六部分二十二章,围绕"核心价值与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以对梁启超的考察为中心,从中国新民、国权民权、儒家哲学、道德传统、核心价值五个方面,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展开初步的探讨,着重发挥了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主性与根基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德"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义。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的"德"字外,还保留了"德"的"性质"、"属性"义,如"蓍之德"、"卦之德"、"阴阳合德"、"神明之德"、"杂物撰德"、"和顺于道德"等。准确理解《易传》上述命题的意蕴,应将"德"之"性"义作为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4.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各位朵斯提:色兰!德是指人的本性、品德和道德。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以及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来实现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重视品行和道德的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人说:"学之不讲,道之不修,是吾忧也"。孔子在《论语》中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杂志社、中国经济伦理学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伦理学研究》创刊十周年暨第七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理论部理论版、《道德与文明》等学术报刊的主编或编辑应邀出席会议。来自全国  相似文献   

16.
"明德慎罚"是西周初年周公提出的重要法律思想。从《周易》古经中的类似表述来看,其已有明显的"明德慎罚"观。"明德"思想反映在《恒》九三、《益》九五等爻辞中;《临》卦中有对人民实施德教的内容。《周易》古经的"慎罚"观在西周刑罚适用原则中也有体现。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后来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理论之中。研究《周易》古经中"明德慎罚"的法律观,探究它所涉及的西周法制,不仅能为我们研究西周法制提供宝贵的史料,也能更好的梳理商末周初法律思想的变化脉络,进一步印证这一思想对西周社会、政治和法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李建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践行"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由他和他的团队所著的《立德树人之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是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急剧交汇、交融、交锋,各种价值观多样、多变、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匠心之作。其一,研究视角独具匠心。从德的视角培育和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0月13-14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办,中国伦理学会、苏州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清华大学哲学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的"道德治理与道德文化建设——纪念《道德与文明》杂志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天津隆重召开.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徐惟诚,天津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健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到会并致辞.来自全国五十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人民日报》、《新华文摘》、《天津日报》等多家知名报刊的专家学者共计百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吕氏春秋》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治世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君德思想。治世的主体是君主,而君主的主要面向是臣和民,因此,君德主要体现于君主自身的修养、君臣道德、君民道德等三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逐一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庄子》内七篇本不言"性",但学者普遍认为内篇之"德"即"性"。然而,庄子在诸子竞相言"性"的思想氛围中不言之,更应被解读为学理上的自觉选择。"德"与"性"在庄子那里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并呈现为三个维度的"德""性"之辨:第一,在内涵上,"性"指向的是"善恶"之道德思考与伦理界定,"德"则试图超越"善恶之性"所导致的虚伪之弊与是非之争,而以"真伪"分辨存在方式的本真与非本真;第二,在性质上,"性"意味着人之"同然"与"实理",指向着对群体道德的肯认,"德"则意味着独与、虚灵、自适的存在原则,呈现为对个体之殊异存在方式的追求;第三,在政治视域之中,同然之"性"构成了圣王展开"仁政"或"礼治"的现实基础与价值归宿,多元之"德"则是统治者应该尊重并涵蕴的生命本质,而非被教化或同化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