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形态具有实践结构。从柏拉图开始,意识形态的实践结构就早已被注意到,此后包括阿奎那、莱布尼茨、维科、黑格尔、柯罗齐、奥斯汀等都对此有深入探讨,马克思也对此有深入研究且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本身也具有这样的实践结构。根据这一结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整体或"整钢",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了的理论才被马克思视为理论的"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列宁通过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实践上,也体现在理论上——它同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葛兰西认为那些只把列宁看成是马克思的"从属"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没有马克思,社会主义就不能从空想到科学;没有列宁,社会主义就不能从科学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新保守主义的全球扩张战略,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工具。美国国会通过《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案》,是以国家力量进行基督教全球战略扩张的工具。中国成为国际宗教右翼势力传播基督教福音的重点地区。境外宗教渗透成为威胁我国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战略意图是改变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应当重视境外基督教右翼势力的"合法渗透"。境外右翼势力推动基督教在我国传播,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殖民和意识形态渗透。西方宗教右翼势力特别善于利用合法渠道,深入我国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阵地,培植力量,宣传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立。为从思想文化上提供抵御境外宗教神学渗透的理论武器,应当大力加强科学无神论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意识形态提出了不同的界定,因此,他所界定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也存在细微差异。不过,从整体来看,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因为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的意识。列宁将其理论探索转向政治学领域,改变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把意识形态看做思想体系,研究其如何与现实的阶级利益相联系并在现实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青年卢卡奇进一步改变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却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无神论》2021,(2):30-36
宗教历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工具。在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长期对峙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利用宗教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当前,境外宗教渗透通过影响国民信仰取向、敌对势力人为干预和解构主流价值取向等方式在我国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环境,制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5.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内涵既不同于黑格尔,也不同于马克思:其"市民社会"属于上层建筑。当他提及黑格尔时,想到的是鼎盛期的市民社会,是规范经济关系的体制。葛兰西认为,国家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构成。市民社会是从必然向自由的过渡环节,意识形态是新历史的设计者。列宁强调政治领导权,葛兰西强调文化领导权。葛兰西认为,当政治社会被重新吸收到市民社会中时,国家就会消亡。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11日上午,中国无神论学会邀请部分在京专家和出版社编辑就组织翻译出版世界无神论著作的问题进行了座谈。 会议首先介绍了翻译世界无神论著作的学术背景和主要动因。认为:当前社会种种迹象表明,西方宗教渗透开始进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等领域,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构成威胁。尤其是大学里传教问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安全是大国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国在意识形态安全维护中应坚守本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维护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传播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应借鉴历史上诸大国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积极维护好本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为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内涵既不同于黑格尔,也不同于马克思:其"市民社会"属于上层建筑。当他提及黑格尔时,想到的是鼎盛期的市民社会,是规范经济关系的体制。葛兰西认为,国家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构成。市民社会是从必然向自由的过渡环节,意识形态是新历史的设计者。列宁强调政治领导权,葛兰西强调文化领导权。葛兰西认为,当政治社会被重新吸收到市民社会中时,国家就会消亡。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针对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渗透,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教育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遏制宗教极端化具有极端重要性。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旗帜鲜明开展思想斗争,坚决抵御和批驳"双泛"思想和"三股势力"在新疆历史和民族、宗教等问题上散布的谬论,正本清源,强基固本,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那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医德也不例外,吸收历史上医德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秦帝国建立后,在国家意识形态构建问题上是缺乏认识的。秦对《吕氏春秋》的弃用以及对诸子思想的矛盾和摇摆态度都是极好的例证。历史的惯性和文化差异是秦构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障碍。法家在秦并未获得国家意识形态地位,因为法家在秦帝国的政治实践中始终是"术"的层面而并不具有"道"的意义。法家的文化专制主义又隔断了其他诸子思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通道,于是,缺失意识形态对政权的维护和调整,成为秦帝国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哲学学会、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于1984年2月29日在西宁联合召开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会员围绕列宁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以及十月革命后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等问题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要求理论工作者要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努力探索,纠正那种有意无意地回避实际问题的错误倾向,使哲学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列宁哲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原理为依据,不仅对许多理论家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政治主张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而且发动了变革俄国社会的革命活动,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呈现出"强意识形态"特征,并创造了20世纪初期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变革的政治哲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不断地遭到否定和挑战,同时又获得发展机遇的背景下,以列宁所做的理论批判与政治斗争为线索,重新梳理列宁的政治哲学批判理论,不仅有助于弄清当前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历史根源,也为人们理解今天国际政治关系问题的实质并树立"四个自信",提供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列宁的战斗无神论提出了如下的观点:一是"必须不倦地进行无神论的宣传和斗争";二是"充分利用历史上的无神论资料";三是在与有神论的斗争中必须毫不妥协;四是在与有神论进行斗争时要与自然科学家结成同盟。列宁的战斗无神论在当代的意义:一是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无神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强地位;二是在共产党内部,不允许共产党员是一个有神论者;三是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是信仰自由,这是对群众来说的;四是对有神论者,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接触无神论;五是要建立无神论的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基础来自两个方面:科学和哲学。  相似文献   

15.
齐泽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展开了深刻的文化批判。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社会意识,而且是社会存在,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犬儒主义是意识形态的新形式,意识形态主体已经被启蒙,只是他们毋宁追随虚假的意识形态幻象,与符指化的能指绑在一起,践行外在化的物质化的信仰而乐此不疲。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所呈现出的理论意旨深刻警醒和启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并没有消失或者"终结",它只是发生了微观化的转向和斗争方式的转变,被抽象地浓缩为了一些空洞的符号能指,从而加强了在日常生活领域的渗透和文化领域的扩张。我们必须正确引导符号消费,警惕社会信仰的物化和虚无化,遏制"淡化意识形态"的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6.
历史前进的动力究竟有几种呢?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导里一致肯定了有三种:1、经济结构即现实基础;2、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3、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我所特别感到迷惑的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过去有三种不同的提法。第一种提法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上引三段话里的提法,即上层建筑竖立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与此同时,国际与国内形势表明,伊斯兰教在我国构建新型国家安全战略过程中,必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2014年11月14日组织召开"伊斯兰教与国家安全战略"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与2013年12月召开的"伊斯兰教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属世宗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主办的"伊斯兰学术研讨会系列"。会议围绕"中国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7,(6)
从文化自信中审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探索的过程。坚定文化自信,在多元开放的精神世界图景中保持定力,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是新时代的战略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时代。遵循传承—转换—创新的历史逻辑,从文化自信中审视中国意识形态的演化变迁,要深刻认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发生转型的新态势。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我们应以这一思想为指导,锐意创新,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进程中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略,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一个古老复杂而又常新多变的社会现象,基于意识形态的视角,宗教既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又具备意识形态的内容,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的相关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有可能借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观点,对中国宗教问题进行理论探"本",全面、客观认清宗教的本质、现状以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应对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之要"位",进而从旗帜、根本、主流和关键四方面探究应对、解决我国宗教问题之战"术",攻坚克难、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曹天航  黄明理 《学海》2014,(3):167-174
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话语逻辑及其实践旨趣在于:一是其现实前提与可能基础是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二是其实践旨趣或主题在于文化自觉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等核心价值目标及其现实化路径的探寻;三是其逻辑路径与方法论则是基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相结合的社会总体性批判。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超越性在于科学的真理性与哲学的价值性、内在具体的社会分析与哲学思维的形上价值相统一的二重属性。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重点转向了文化价值批判,由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承继与发挥且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马克思文化理论的主题及其实践方式,从而为当前中国文化实践提供了启示:需要建构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为审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提供了文化路径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