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因编辑技术为人类疾病的科学研究和预防治疗带来了质的飞跃,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伦理问题,需要及时加以反思。从机体哲学角度看,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恰当应用,可能给生命机体个体带来未知风险,侵犯其自然生存的权益,也给人类的基因库带来潜在危害。作为社会机体的成员,经过不恰当基因修饰的个人或群体会带来先天劣势和优势的差别,引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冲击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不恰当的基因编辑也可能带来人类精神机能的变异,造成自我认同、人格同一性和认知能力方面的障碍,影响精神机体的健康。从机体哲学的视域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的伦理反思,能够不断拓宽视域,发现各类机体之间更丰富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影响,提高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成效,使得基因编辑技术在伦理规约的合理范围内得到恰当的利用。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伦理反思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顺应自然"原则和"大我"原则。  相似文献   

2.
一旦脱离道德制约,技术就像脱缰的野马。以基因编辑为内核的道德增强技术引发智能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大裂变。道德增强技术打断了道德的传统进化过程,是增强自然主义,也是增强实践唯物主义。以基因干预为基础的道德增强过程,是一个"超越自然"到"再自然化"的飞跃过程。基因编辑技术的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矛盾运动反映了道德增强技术的本质。我们必须以辩证批判、历史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实践唯物主义原则把握道德增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求真"。因此,科学研究不应该有"禁区",人们不应该武断地禁止有关"基因编辑"的科学探索。但是,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必须以不侵犯人们的"权利"为限制,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必须以是否增进人类的"福利"为判断标准。这是科学研究的伦理界限。基于此,"基因编辑"的相关研究应该被允许,但其具体的实验过程和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都必须遵循"不侵犯权利"和"增进人类福利"的伦理限制。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反对大多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隐患。但安全性问题本质上属于技术问题。人的尊严才是"基因编辑婴儿"所涉及的重要伦理问题。从人的尊严出发,认为"基因编辑婴儿"的尊严遭到贬损,具体来说,基因被编辑个体存在被工具化状况,其"人性尊严"被贬损;基因被编辑个体的生命被操控,其"生命尊严"被贬损;基因被编辑个体对自我及外界评价的感知无法预测,其"人格尊严"被贬损。因此,基因编辑技术应当在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及相关生命伦理的前提下才可应用,以严防"基因编辑婴儿"之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
工具理性在利用技术手段达到技术目的的过程中创造了支撑现代社会的技术和物质。但工具理性也因过度重视技术和"去情感化"、"对象化"等特征忽视人的价值意义。在众多被工具理性主义渗透、强力冲击的领域中,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胚胎细胞按照既定目标进行编辑就是被工具理性控制的例子。将人类胚胎视为研究对象,崇拜唯技术论、机械思维主导、道德情感缺场,展现社会责任虚化,导致社会信任危机。把作为主体的人客体化为试验对象进行基因人为修改试验,违背法律规定,挑战伦理界限,是未能有效引导工具理性导致的技术事故。  相似文献   

6.
2015年4月,我国黄军就副教授及其团队在《蛋白与细胞》上发表论文,首次公布了利用CRISPR-Cas9技术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的研究成果,引爆了一场巨大的国际伦理争议。这让我们重新审视对于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合理立场。反思平衡方法既不盲从道德判断,也不死守道德原则,强调反复调整和修正判断、规则和原则,以达成信念系统的融贯与平衡。经过反思,我们需要改变以下道德直觉——胚胎是人、编辑人胚胎有损人类尊严、违反后代自主权及导致纳粹优生等。由此得出人胚胎基因编辑的合理立场:因该技术尚不成熟,目前应支持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暂缓临床试验和应用;基于人类尊严、权利责任和公正的维度,应支持医学目的而反对非医学目的人胚胎基因编辑。  相似文献   

7.
2011年《自然》杂志出版的《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称誉基因编辑是一组更为精确和灵活地改变DNA的方法,而2015年基因编辑的CRISPR/Cas9系统被评为是该年科学上的突破。2015年12月1日~3日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科学学会和美国科学院在华盛顿联合召开人类基因编辑国际高峰会议,会后成立了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法学家和生命伦理学家Alta Charo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医学研究所Richard Hynes教授为共同主任,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和中国(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学和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教授)等国的科学家、医学家、伦理学家和法学家参加的"人类基因编辑:科学、医学和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Human Gene Editing:Scientific,Medical and Ethical Considerations,以下简称"委员会")。2017年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医学科学院发表了该委员会起草的报告。下面是这份报告发表前版本主要内容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的临床试验,试图通过基因编辑胚胎的方法,针对病毒进入细胞所需要的受体CCR5基因定点修饰,使婴儿达到抵抗艾滋病病毒的功效。目前母婴阻断艾滋病感染的技术已非常成熟,可有效使新生儿免于病毒感染。而CCR5在人体免疫细胞行使功能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对健康胚胎实施CCR5基因编辑,会直接导致不可逆的突变和后代遗传的严重后果,长期安全性和危害无法预测。因此,必须严格禁止以生殖为目的的针对人类健康受精卵和胚胎基因修饰编辑的研究,科研人员需要严格把握科学研究与伦理法规的基本底线,确保创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引发各界对于研究伦理及可能引发之伦理疑虑的广大讨论。首先从优生学到基因优生学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基因干预的道德界线和基因优生学的道德疑虑进行探讨和思考,最后针对基因编辑完美婴儿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从儒家生命伦理学的"参赞天道原则""有限度的基因干预"观点做出相应的回应。最后指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若干不符国际伦理规范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为罹患不治之症的儿童带来了福音的同时,也对人类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引发了一系列伦理、法律和社会争议。对此技术的伦理反思从安全性和不可预见的后果、操纵生殖细胞系、缺乏知情同意、基因编辑作为优生手段、科学主义的陷阱几个方面来探讨。面对这一新兴技术,倡导公众谨慎面对,监督科研方向;同时也指出制定"基因技术法"的必要性,加强对基因技术的伦理监管。科研人员对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的研究应三思而行,避免先进的技术剑走偏锋。  相似文献   

11.
编辑职业道德是编辑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编辑职业工作的成果及其社会效益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职业道德是编辑职业工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反映了伦理调节的失灵和法律规范的缺位。从权利角度分析,此次事件伤害了被"编辑"的婴儿和后代人两类权利主体,包括他们的生命健康权、自主权、平等权等。同时,现行法律赋予两类权利主体的权利救济路径有限,导致维权困境的出现。为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法律应当结合技术的快速发展做出及时、恰当的回应和调整,相关权利保护法律体系应当实现合理构建和完善,法律责任的配置应当得到进一步加强和优化。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历史和现状,归纳总结了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优缺点。着重讨论了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和应用中的伦理问题,提出应对基因编辑研发技术采取积极、审慎的基本方针,在证据和审查机制基础上,分阶段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将基础研究和前临床研究置于优先地位;应该允许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体细胞的基因治疗,目前应禁止将该技术用于生殖系细胞的治疗,不考虑用于基因增强,对非人生物的基因修饰也必须有所规范和管控。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9月26-27日,首届佛教媒体编辑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学者及佛教媒体编辑等50余位代表参与研讨。会议主题是"办刊与当代佛教发展",分主题包括各地佛教刊物编辑经验交流、佛教刊物如何契合当代现实生活、新媒体环境里的办刊思路。本刊主编崔玉卿受邀参加会议,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五台山研究》近年的改革举措和办刊体会。  相似文献   

15.
方舒  邱丽娟 《美与时代》2014,(10):59-59
在报纸的编排设计中,版面编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合理的版面编辑能够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增加报纸的销量。文章从创新观念出发,探讨了在报纸版面编辑中创新观念的应用,分析了创新理念在报纸版面编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编辑职业道德: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从各个角度来谈论职业道德,试医用各种理论来解释职业道德。在一个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和刚刚转轨的社会中,我们不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剖析编辑职业道德,也许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因治疗虽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当前已发展到基因编辑阶段。但是无论从国际上还是我国的探索都显示基因编辑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特别是编辑CCR5基因预防艾滋病就目前研究表明还存在技术风险。基因编辑对于遗传病基因治疗是很有价值的,反思基因编辑预防艾滋病临床应用这一突破伦理与法律底线的事件,建议重大新技术的临床应用,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广泛听证,接受国家层面的严格监督,并进行大量的临床前试验和各方面安全性、有效性评估后方可实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暴露出的我国伦理监管体系漏洞,尤其是伦理审查制度的缺陷,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构建对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初次审查进行两次独立复审的行政监管制度,即"地方-国家"二级独立伦理审查制度。该制度由医疗机构等基层单位的伦理委员会进行初次审查,然后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的伦理委员会进行第一次独立审查,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伦理委员会进行第二次独立审查。二级独立伦理审查制度较为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助于规范生物医学研究活动秩序,实现基因编辑技术与伦理监管体系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夏钟丽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2):77-79
1. 如何看编辑成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媒介。在1986年我院第三次期刊工作会议上卢嘉锡院长曾说:“期刊工作从一个角度来看是研究工作结束的一个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是研究工作的先行。如果一定要打个比喻的话,说它是龙尾巴或是龙头都可以”。周光召院长也说过:“科学期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基因编辑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给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福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是否跨越伦理禁区、技术本身的安全风险、代际之间的权利冲突、人类尊严、社会公平等。如何在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争议与问题的基础上小心求证、谨慎前行成为了我们必须要把握的重点,在遵循生命伦理原则的自我立法的同时,积极对技术发展中的风险进行管控,责任主体行为进行监督,良好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进行完善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