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无论是传统的自然哲学还是当今的生态哲学,一个根本主题是研究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解放与自由。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由基本上属于认识论自由和征服自然自由,黑格尔关于自由的思想在古典哲学中则独树一帜,其先见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赢得本体自由的问题。黑格尔整个哲学的奠基点是绝对精神,而绝对精神本身则是思在一体、主客同一、人与自然互依的。绝对精神以自身为根据,自我运动和自主发展,本身即为自由。精神自由要落实到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上而化身为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就必须走出逻辑学的纯粹思辨过程而进入到自然界之中,并通过扬弃自然界的非己性而显现精神自由。精神以允许自然界有自由的方式来谋划自身的现实自由,而自然万物按照自身存在目的竞自由则是精神自由的外在现实形态。  相似文献   

2.
当代人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与康德对此问题的看法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都具有典型性。康德希望通过美学统一人的认知与意志,通过道德目的论以及人的实践活动来统一自然与自由。庄子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并认为可以美的生存方式体验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康德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工营造的道德世界,庄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3.
康德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即使"人为自然立法"掌握了自然必然性,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物质欲求,不可能走出自然王国。由此康德提出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强调只有"人为自身立法"的实践理性才能够将人从自然王国中拯救出来而走向自由王国。康德这一命题的危害是,否认人在自然面前拥有自由,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遵循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道德地对待自然万物在学理上不具有可能性。本研究试图颠覆康德的这一命题,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仅拥有本体论自由,而且这一自由还优先于认识论自由和实践理性自由。人只有证明自由的本真性具有生态性质,即人在自然面前能够拥有本体论的自由,才能担保自身从自然王国之中真正解放出来,使保护自然环境的伦理行为获得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正当性理由。  相似文献   

4.
道德世界既超越外在自然,又超越内在自然,是人特有的世界。道德如果立足于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结果都只会被自然的必然性所左右,无法深入到主体的内心体验,无法通向人的自由世界。所以,自由而主动的人的伦理学一定是超越自然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这与西方文明所强调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理念,完全不同.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整体的宇宙生态观对于当代人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有着根本性的启示意义,有助于弥补西方文明所崇尚的科学主义之不足,从而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虽未直接提及生态审美的语句,但是二人在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研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从原初开始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实践深刻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增长了人的欲望,人试图征服自然,与此同时人的生产劳动也发生了"异化",沦为机器生产的一个环节。马克思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反思,猛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而后,马克思力主抛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不仅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美的规律"作为生产劳动的标准,更在《资本论》中提出建立共产主义、实现实践自由的美好展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生态审美关系的反思和展望,有利于我们对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用"美的规律"建设自然。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资本主义的统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开辟出生态伦理向度的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道路,提出了承认自然主体的自然解放观点。认为生态伦理向度的自然主体重建可以唤回人对自然存在意义的肯定,找回被遮蔽的主体——自然,找回失落的主体——人,在人与自然共为"存在"的基点上实现人与自然从两极到统一、从对抗到同盟、从对峙到融合的和谐发展,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由状态。自然主体的伦理重建是人类摆脱异化、走出单面人生、重塑多维生命的重要维度,使形而上学(生态伦理)对世界的终极关怀(和谐世界)成为可能,体现了马尔库塞对本体论存在之源的反思,奠定了马尔库塞生态伦理思想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的生活讲究回归自然,而设计讲究师法自然,自由曲线元素本身就来源于一种自然的形态。现代的生活是一种快节奏,而自由曲线恰恰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装饰人物画中的重点在于"装饰",画面中的各种因素其出现的目的就是达到装饰的效果,艺术中的自由曲线元素,是一种具有情感温度的传递媒介,应用在人物装饰画中,也使受众的心理变化随着自由曲线的迂回转折或顿挫有力,而发生着情感的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9.
庄子从道与人之关系角度出发,在《大宗师》中构建了一套实现人之自然本性的系统。通过预设真人这一理想人格,彰显人之自然本性及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再通过对常人修道之可能性与修道之过程的论述,实现常人向真人的转化;最后以道之化化解生之困境与死之必然性对人自然本性的束缚,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庄子对人之内在自由的发掘与阐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庄子心性论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性论所涉及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问题;庄子认为人之性本原于道,道的本性是自然,人的本性也是自然;自然即是自由而自在,自由而自在不仅是性之本然、本真,同时也是人性、人生之理想状态;庄子所倡导的是一种自由而恬淡的精神生活,庄子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自在与自主.  相似文献   

11.
外在自由与内在自由是人的自由在实践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外在自由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外部环境。在这种外部环境中,由于自然的外在必然性通过人的主观意识的参与而转化为实践的外在必然性,从而使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自由展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大大开拓了人们活动的空间,从总体上强化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新进展刘助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随之突出出来,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不同领域共同的研究热门。现将研讨中的主要观点作一介绍。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和性质第一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人类又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两者是既统一又相对立的关系。①第二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征服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逐渐人化。二是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始终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制约。这种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②第三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但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目前,更主要的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产。③第四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关系,这是自然界内在关系的最高体现。具体包括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系统关系、演化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互相依赖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人和自然部处在演化之中。人既是自然的征服者,又是自然锁链中的一环。④第五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是协调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以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对于人具有优先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追求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一个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人类也从最原始的自然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但人在获得自由和独立之时也是以打破已有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为代价的,这时人便会感到彷徨和孤独,于是使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面对这种困境,个体便会选择逃避自由,逃避自我的本性,产生破坏心理或者与其他势力相结合来打破现存的格局。本文通过分析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来分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困惑心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郭象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独化","独化"的主体是"性"."性"意味着一种必然性,与此必然性相联系,郭象哲学十分重视"无心"."无心"即顺应个体固有的必然性,这也是郭象所讲的自然的根本含义.顺应必然性意味着自由.郭象哲学有两个基本命题:"安守己分"和"与时俱化".前者为内,后者为外,二者统一就是"内外相冥",这就是郭象所讲的自由.对个体自由的绝对肯定是郭象哲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6.
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与自然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整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观念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为一个整体,被看作是反对人与自然分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路径.目前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所建构的人与自然关系之整体模式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然而,这一模式本身就消解了人之为人的存在,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亦随之成为幻像.笔者对比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整体形态,最终指认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形态才是合理的整体形态,而这一整体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则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解则为这一整体形态何以可能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互为存在--人与自然关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片面化的理解。自然不仅为人而存在,人也应该为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是互为存在的。割裂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要么导致自然被人所奴役,要么导致人被自然所奴役。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论》语境中,马克思多维度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特有的历史性质和历史形式,进而揭示了其中固有的内在矛盾及带来的深刻危机。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现代私有制所建构起来的占有关系,使得人的主体性获得了特定历史内涵,自然界因此沦为一种从属性的手段和工具的规定。二是资本的权力及其统治,造成了对自然的双重戕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界和人的肉体存在本身即劳动者"自身的自然"。三是资本权力借助于自然科学及作为其外化形态的技术对自然界的驾驭、支配和征服,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愈益带有敌对的性质。我们只有沿着马克思的独特运思方式,才能真正领会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关系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进而揭示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的哲学中,艺术活动始终是人类自由生存的典范状态。在其早期思想中,由于视生产劳动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艺术的活动,马克思认为消除了异化的生产实践便是人的自由的实现?而在其晚年思想中,由于认识到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性王国,自由王国便被置于这一必然王国的彼岸,自由的实现也便只能存在于艺术活动之中,但这一自由王国的繁荣又依赖于必然王国借助生产率的提高所提供的自由时间的增长。马克思的这一自由观对于当代人类的自我理解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与萨特自由观相比,马克思自由观具有更为重要的现代价值.这种现代价值根源于马克思对人的本体论定位的合理性,即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建立在“类自由”基点上的个人自由和群体自由的现实实现.在与以萨特代表的强调“自我”的绝对自由,并由此导致我与“他者”的绝对对立的自由观的对比中,马克思的自由观不仅能达到理论上的“主体交互性”的实现,而且能够在现实境遇中达到实践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