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小萍 《哲学动态》2005,3(8):18-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仅分析和阐述了异化劳动的现象,而且尝试从异化劳动、外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以探索结束异化劳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自从马克思论述了劳动的异化以来,工业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就在为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而烦恼。这些国家中的许多公司都曾设法减轻异化的那些引起混乱的影响,这些影响一方面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损失,另一方面导致了对自由企业理想的追求。同时,在高度工业化的市场经济中,对于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者的“贬值”或失于个性还存在着某种困难。我将证明,这种明显的反常,即关心工人的异化而不理解它的道德影响,是由一种积极异化论造成的,首先阐明这种理论的是亚当·斯密。我将证明,斯密对劳动分析的独特贡献在于他的这一命题:经济自由是从…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劳动包含人的自我实现的维度和满足人的需求的维度。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导致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变成了只是满足人的需求的劳动。只有消除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劳动才有可能成为人的自我实现的活动。而鲍德里亚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资本不再剥削劳动,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觉自愿劳动,但是这种劳动仍然不是自我实现的劳动,因为劳动是按照结构价值规律来进行的。资本系统利用结构价值控制人,劳动甚至变成束缚人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理论界注重了对异化劳动概念的讨论和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却研究得很不够。虽然有些同志对异化劳动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但是,也出现一种过分夸大异化劳动概念的作用和忽视科学的生产劳动概念的作用的倾向。这就造成了一些混  相似文献   

5.
一、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是异化现象的本质马克思在对劳动、分工以及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析中指出:每个领域都是人的一种特定异化,而生产过程中的异化,即劳动的异化则是一切异化的基础。私有制本身是劳动异化的产物。劳动作为人类的自由媒介,在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创造了人类的共同本性;劳动在其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被异化了,人类的本性也就被异化了。在私有制社会里,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时经常谈到,现实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的观念中必然是完全颠倒的。马克思将这种颠倒称之为“经济关系的异化形式”。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的经济学家则热衷于把这些异化形式“教条式地加以解释、系统化和辩护”。这种现象至今仍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7.
列宁《伯尔尼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观点,是他在解读黑格尔《逻辑学》进程中认识飞跃的特定结果,这并不是贯穿整个20年"哲学笔记"的核心问题。就像马克思晚年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Versachlichung(事物化)概念,它是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摈弃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在科学的经济学语境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颠倒的一种现象学批判,它与早先的劳动异化史的价值悬设和批判有着重大的异质性。夸大经典文本中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概念和范畴内涵的做法,容易产生同质性僭越的误认。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的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的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中"异化劳动"的价值批判范式。所以,在整个笔记本II和III的"世界历史"视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市民社会的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式考察,透视私有财产与人本身矛盾的现实发展历程。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视界中,私有财产与人的尖锐对立才是可以被逻辑地扬弃的。  相似文献   

9.
龙霞 《现代哲学》2016,(4):24-30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玉胜 《学海》2006,(3):20-23
中国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事实证明,适度的地方政府竞争促进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和我国市场化进程,但中国现阶段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安排使地方政府竞争存在异化的可能,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形成“蜂窝状经济”。解决地方政府竞争异化问题,关键不是否定地方政府竞争的积极作用,更不是要消除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而是解决地方政府产生异化的制度条件,引导地方政府行为在一个合理的、法制化的框架内充分、积极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所见到的对青年马克思《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研究成果中 ,一致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有四个规定 (参见杨适《马克思〈经济学 -哲学手稿〉述评》,1 982年版 ,第 34— 37页 ) ,对此笔者不予苟同。从文本看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规定的指认只有三个 ,而对异化劳动的结果的分析则有四个。“四规定说”实际上混淆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三个规定”“四个结果”的内容。1   “三个规定”是马克思从这一“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而得出的考察结果。这一事实就是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与呈现贝尔在上世纪中叶提出,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存在着双重失落:人失去了对劳动条件的控制,也失去了对劳动产品的控制。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两条道路,分别为可能导向关于工作和劳动的新人道主义观念即劳动者民主地控制劳动过程的道路,和关于人、财产和剥削的原始经济  相似文献   

13.
王文奎 《伦理学研究》2012,(2):11-19,141
我国学术界新近出现的试图从不同角度说明《巴黎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本身是不成熟的或混乱的,从而否定它们的重要历史地位的倾向,是对"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的曲解。"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是系统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大纲,是马克思主义全部丰富内容的理论起点和立论基础。这可以从"手稿"本身所完成的理论任务或在欧洲思想史上实现的创造性变革、"手稿"的内容及其逻辑结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对应关系以及异化劳动理论的解密中得到充分的证明。  相似文献   

14.
在近年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论视为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论和人的本质异化的残迹的观点,这是对形成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我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论和实践的人道主义主要不是从对经济范畴的道德评价上所获得的道  相似文献   

15.
苏共二十六大提出,对马克思学说中的劳动异化问题的仔细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现实的实践意义。随后召开的几次苏共中央全会都把对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列为苏联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在这些问题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分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从根本上克服一切对抗的社会结构所固有的劳动异化,以及消除它在苏联人的意识和行为中的影响。在研究劳动异化时,我们的哲学著作往往只使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而根据早期著作是不能得到马克思关于这个问题的完整观点的。И.С.纳尔斯基的饶有兴趣的文章《卡尔·马克思理论遗产中的异化问题》和他的专著《卡尔·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和劳动》(1983)都详细地  相似文献   

16.
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本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疯狂地发展生产力",必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即生态危机。异化消费既是劳动异化的表征,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重要推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离不开资本,需要资本作为中国道路的铺路石,但资本逻辑又使生态环境问题凸显,使我们陷入两难境地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直面资本逻辑,承认资本逻辑及其作用的存在,驾驭好资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是也只能是驾驭资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科耶夫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劳动的对象性活动的基本原则;同时将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活动"颠倒"为现实的人的活动。形而上学颠倒过来还是形而上学。科耶夫的哲学人类学最终重蹈了劳动形而上学的覆辙,未能走出人本主义的困境。马克思基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引入并突显了劳动的社会性维度,扬弃了单纯的对象性活动原则,跨越了人本主义的困境,开辟了一条批判社会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SOHO办公又简称移动办公和居家办公,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从伦理学视角审视这一现象,可以说SOHO办公的出现和发展是劳动方式上的一场道德进步。因为SOHO办公增强了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自主性,提升了普通劳动者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现代劳动组织和劳动文化中的不平等现象,推动了劳动平等理念的实现;促进了劳动与休闲、劳动与家庭的融合,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变革。对SOHO办公道德性质的质疑源于SOHO办公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制度等方面还有诸多地方不够完善,但是这并不会对它的道德性质构成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批判的先声——重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化现象是资本社会不可避免的命运,也是西方现代性危机的一种深刻表现。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广泛而深入的批判,揭示了异化现象的秘密,同时也为我们认识现代性的限制及其缺憾提供了另外一个维度。学界关于现代性的批判已有很多成果,但从总体倾向上来看,大量论文的锋芒直接指向了现代性思维方式的种种局限,而往往不大去关注这种思维方式形成的社会及历史根源,以至于我们通常在了解所谓现代性的弊端之后,对于现代社会的本质还难以形成清醒的认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这一批判既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同时也为现代性批判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在现代性逐渐深入的今天,重温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批判,就有着某种十分重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思想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批判地改造了康德的"二律背反"思想。康德只是揭露认识论领域的矛盾,而马克思则颠倒了对二律背反的运用:这种颠倒是从形而上学的、理论视阈到社会现实的、实践视域的颠倒。具体而言,康德通过"二律背反"思想的"批判性"揭露了认识论中理性一旦超越了经验的界限之后所产生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则通过"劳动"的"二律背反"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产阶级与工人之间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