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4~6岁幼儿颜色偏好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少英  葛列众  朱瑶 《心理科学》2004,27(3):669-670
本实验采用对偶比较法.对4—6岁幼儿进行颜色偏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4—6岁的年龄段中,幼儿颜色偏好顺序依次为:红、黄、橙、蓝、紫、绿;男女幼儿的颜色偏好有明显差异;不同年龄之间的幼儿颜色偏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住院患儿颜色偏好特点,为患儿创建适合心理特点的住院休养环境提供依据。方法自制2组颜色卡片,采用对偶比较法对30名住院患儿进行了7种颜色的偏好研究。结果:1.30名住院患儿颜色偏好结果依次为:黄,蓝,橙,粉,绿,红,白。2.有无白血病患儿颜色偏好顺序不同,红色与白色为两类患儿最不喜爱的颜色。3.不同性别患儿的颜色偏好顺序不同。结论了解住院患儿颜色偏好的特点对于充实相关理论,改善住院环境、提升护理质量、促进病人康复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抽象颜色偏好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采用对偶比较法对4~21岁人群779名被试进行抽象颜色偏好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4~21岁人群抽象颜色偏好顺序依次是蓝、橙、红、黄、紫、绿;(2)男生和女生对抽象颜色的偏好具有明最差异;(3)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时抽象颜色偏好具有明显差异;(4)抽象颜色偏好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但是仍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面对面和计算机群体决策运用排序法上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全全  肖虹 《心理科学》2004,27(2):304-306
通过人员选拔的实验室模拟实验.比较面对面的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决策群体在信息是否完全分享及是否采用排序法决策条件下对于决策效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决策前的信息分享通过决策前偏好的人数构成影响了最终的决策准确率。(2)排序法在面对面交流时只在信息非分享的情况下才显著增加了关键信息交流;排序法在计算机交流和信息完全分享下显著增加了关键信息交流。弥补了Hollingshead的研究不足之处。排序法不损害成员对于讨论的满意感。(3)计算机交流更关注文本信息,有更多争论、自我观点阐述和申诉。在关键信息交流上与面对面交流没有差异。(4)在决策准确性上,不同的交流方式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刘少英  葛列众  朱瑶 《心理科学》2006,29(3):733-734
本研究采用对偶比较法,对4岁幼儿进行6类常见线条的偏好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4岁幼儿线条偏好的顺序依次是:漩涡线、曲线、弧形线、波浪线、折线、直线;男生和女生对线条的偏好没有明显差异;4岁幼儿对不同方向的漩涡线的偏好有明显差异,对不同方向的直线、波浪线、折线、曲线和弧形线的偏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摘要:引入了三种可以估计认知诊断属性分类一致性信度置信区间的方法:Bootstrap法、平行测验法和平行测验配对法。用模拟研究验证和比较了这三种方法的表现,结果发现,平行测验法和Bootstrap法在被试量比较少、题目数量比较少的情况下,估计的标准误和置信区间较接近,但是随着被试量的增加,Bootstrap法的估计精度提高较快,在被试量大和题目数量较多时基本接近平行测验配对法的结果。Bootstrap法的所需时间最少,平行测验配对法计算过程复杂且用时较长,推荐用Bootstrap法估计认知诊断属性分类一致性信度的置信区间。  相似文献   

7.
龚自方 《心理科学》2001,24(4):496-496
对偶比较法(Method of paired comparison)是实验心理学中制作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它最早由心理学家J.Chon在他的颜色爱好研究中介绍出来。此法是把所有有待比较的刺激一一配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献给被试,要求被试对各个配对刺激就给定的某种属性作比较,并判断其中哪一个属性更强。当每个刺激都分别同其它刺激比较后,便得到它的各自强于其它刺激的百分比,再依据它们百分比的大小形成一个顺序量表。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强迫人们在两种差异不大的刺激中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8.
决策一致性指考生在两次平行测验中被一致归类的程度,是衡量标准参照测验质量的重要指标.到目前为止,基于经典测量模型和项目反应模型,研究者已经提出了数十种估计决策一致性指标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劣进行了比较.由于模型基础和对分数分布的假设不同,各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测验情境.未来的研究应当对已有方法进行验证,并探讨决策一致性在教育测量中的应用途径,为教育和心理测量工作者估计测验的决策一致性指标提供凭据.  相似文献   

9.
徐展  闫丹 《心理科学》2015,(2):496-499
颜色偏好是人在心理上所喜爱或偏好的颜色,性别是影响颜色偏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区分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结合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评述对抽象颜色和具体物色的偏好的性别差异研究进展,具体比较了打猎者-采摘者理论、视锥-对立对比成分理论、性别图式理论以及生态效价理论等,并且讨论分析了以往研究者在内容和理论解释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未来研究者应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深入探索颜色偏好性别差异的机制,期望整合得到解释力更强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学生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益荣 《心理科学》1997,20(6):559-560
1问题提出八十年代中,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虹文(1986)曾对中国学生的颜色爱好作过系统的研究,得出大学生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和白色。九十年代大学生的颜色爱好会不会有变化呢?鉴于十年来从事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尚未多见,本实验希图在重复前人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答上述问题。2研究方法2.1被试在读青年大学生120人,其中男生盯人,女生59人;文科57人,理科63人。2.2材料上海三星铅笔厂提供的标定色彩的铅笔所写的“十”字进行测试。2.3测试方法对偶比较法。例如【红一蓝卜对表示红色与蓝色相比,若较喜欢某色就写下来。将8种颜色中每一种…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价值的四类解读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解读,并因此形成了公例主义、科学主义、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四类解读方式。四类解读方式的形成及运用,不仅使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价值被发掘出来,而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意义;同时为建构更为科学、合理的解读传统文化价值的方法体系准备了思想和经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Using a clinical vignette, in which self-disclosure appears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ethod and techniques. As the recent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generally maintains, the classical analysts' neutral position can no longer be accepted. Analysts are always fully engaged in the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 and pass their values on to their patients through their professional roles - which can be understood as self-disclosure in a wider meaning. However, self-disclosure, and in more general terms the analyst'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need technical criteria of reference. By deepe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hod and techniques, established by Rapaport, the authors maintain that method is determined by theory and in turn gives meaning to techniques. As a consequence, techniques play a minor role with regard to theory and method. The opening of psychoanalysis to the relational perspective is bringing about the decrease of technique as an absolute value in favour of a greater self-awareness of the analyst who, following the method related to his/her theory will be able to better cope with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3.
刘铁川  戴海琦  赵玉 《心理科学》2012,35(2):446-451
设置铆题来链接不同测验形式是一种常用的等值设计。但受到曝光等因素影响,铆题功能在不同施测时间会发生改变。本研究采用MH检验和logistic回归考察我国一大型考试等值的铆题质量,结果发现,有22个铆题发生参数漂移,铆题的难度参数和区分度参数可能发生漂移;这些铆题中大部分在二次使用时无法通过模型拟合检验;若不删除参数发生漂移的铆题导致较大的系统等值误差,应将铆题参数漂移检验作为等值中的一步必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我国东亚钳蝎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揭示了科学研究中研究方法对于科学认识的推动作用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系统论的科学性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总体分析(meta-analysis)是“综合信息”(combininginformation)在医学领域中的发展。总体分析不是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它的具体操作仍以基本的统计学方法为基础。它的特殊性在于是一种横跨研究室、研究者之间的更大范围的综合研究和统计性描述,这种研究结果更全面、更科学。国外正式应用总体分析作为工具于医学研究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近年来,以总体分析为手段的文献在国内医学期刊中相继出现,预期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有关总体分析的文章问世。本文对总体分析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作一简介,并对其在医学研究中应用问题作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For Kant as for Hegel method is not a structure or procedure imported into philosophy from without, as, e.g. a mathematical demonstration in modern physics or in the proof-structure of philosophies such as Spinoza’s or Wolff’s. For both Hegel and Kant method is the arrangement that reason gives its contents and cognitions; for both, that is, method and object do not fall asunder, unlike in all disciplines other than philosophy. For Kant method is the design and plan of the whole, the scientific form that guides the organization of cognitions (KrV A 707/B 736, Ak 24, 780). Likewise, Hegel writes that method i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form of its inner movement (WL 1, 49, SL 53, W 3 47, PhS 28). Unfortunately, Hegel never considers Kant an example or a precursor or a positive role model. It is important to ask why Hegel never takes seriously Kant’s Doctrine of Method. Why, if he shares so many central points with the Architectonic of the first Critique, does he never acknowledge Kant as a possible ally? Why does he misunderstand Kant o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as he does? These are some of the questions I plan to discuss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7.
18.
这项工作旨在比较中德不同历史、文化背景条件下,记忆成绩的年龄差异和跨文化差异,认知训练对改善两国被试的记忆的作用,训练迁移作业中的年龄差异和跨文化差异。中德被试各70例,分为三个年龄组,分别在北京和柏林进行“位置法”记忆训练。结果表明:中、德老年被试在训练前、后,记忆成绩均明显低于青少年,证实了认知功能及其储备能量均有减退。训练前,中、德被试各项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训练后,中国被试各项成绩的提高均比德国被试明显,训练揭示了跨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When children are adopted into prosperous families they generally show IQ gains. The meta-analytic correlation between subtest g loadings and adoption gains is examined (K = 4, combined N = 3018). A number of meta-analytic corrections are applied to the estimate, yielding a correlation of −1.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