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61-71
本研究的目的是继续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对运动速度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被试为5—11岁儿童共205人,每组28—30人。采用个别实验。主试改用仪器显示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两个光点的等速匀速运动。令儿童比较它们的运动速度。每做完一个项目后不管儿童回答是否正确都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实验结果表明:1)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对光点运动速度的认知同对玩具小汽车速度的认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趋势和年龄阶段的特点。2)本实验中儿童对光点速度的认知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对玩具小汽车运动速度的认知:a.从8岁起儿童依据两个光点之间的距离判断速度的人次随年龄增加。b.当儿童不能整合时、空因素时,空间因素的优势作用有减弱的趋势。3)较大儿童能采取各种策略主动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1,14(3):27-33
本文是前一同名报告的继续,补充介绍本研究的结果。 本研究的全部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速度的认知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2)物体运动相对位置对速度认知的影响早于并大于物体运动距离的影响。3)物体运动时间的先后(开始或停止)对速度认知的影响大于物体运动时间长短的影响。4)在儿童速度认知发展中,7、8岁是一个快速发展阶段。5)速度观念的发展是在直观与概念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6)10岁左右,儿童形成速度概念的内部条件似已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3.
视觉——动作控制及运动行距预测的年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了儿童、中青年及老年人的视觉——动作控制及物体运动行距判断能力发展变化的情况。实验包括两部份,一是被试者用视觉追随一运动物体至一规定目标(一箭头标志)时用手按键反应,使运动物体准确地停止在所规定的目标上;另一是运动物体移动至一定距离后在视野中消失(但在隐蔽中继续行进),要求被试者根据原先所见到的物体运动速度,预测运动物体行至所规定的目标时(一箭头标志),即作出按键反应.结果表明:儿童及老年人的视觉——动作控制准确性均较中青年人为差;而儿童又较之老年人为差。儿童及老年人以延迟反应为多。视觉——动作控制的准确性受到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快速条件下,误差值增大。对物体运动行距的预测,中青年人的准确性高于儿童及老年人。误差的偏向三组不同年龄的被试均以低估为多,而以老年人为甚,低估次数达80%.这种对物体运动行距的预测,是把运动、时间、空间知觉的特性综合起来,作出的心理操作活动,它比单一知觉活动要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4.
几何线索对儿童理解地图与现实空间之间的对应关系具重要意义。目前研究以几何地图为材料,通过定向任务,考察儿童对不同几何线索(拓扑关系、欧式几何特征、度量结构)的利用与发展,揭示了儿童对地图与现实空间之间对应关系的认知过程。研究发现,3岁儿童已初步发展出使用欧氏几何特征和度量结构表征空间位置的能力;但不同欧式几何特征(相对距离、角度、方向)被儿童掌握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别;关于拓扑关系的研究较少,尚未掌握儿童利用该线索的发展规律。提高生态效度是未来研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4.5-7.5岁儿童时间持续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以“龟兔赛跑”故事为背景,设置了含有时间、距离、速度等因素的四个情景(即课题),考察了4.5─7.5岁儿童时间持续认知的发生和发展状况。结果表明:5.5─7.5岁是儿童时间持续认知发展的飞跃期;6.5岁儿童初步掌握时间持续概念,其中有75%儿童处于中以上水平;4.5岁和5.5岁分别是儿童时间持续认知的发生和开始发展的年龄。从儿童的策略看,较大儿童更多使用时间因素策略,年幼儿童更多使用有关的因素策略,反映出儿童时间认知的发展遵循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采用计算机软件控制实验,以三种不同运动速度、四种不同运动行距组合呈现的光点运动为刺激物,每次光点在暴露运动一段行程后进入遮蔽,要求儿童判断光点到达目标位置时按键反应。主要结果表明:(1)儿童运动行距预测能力的发展表现为5─8岁和12─19岁两个加速期及8─12岁一个过渡期的发展模式。但在过渡期内,儿童的预测误差偏向有显著变化;(2)客体运动速度对儿童运动行距预测操作精度有显著影响,慢速下精度较高;(3)客体运动行距、被试性别并不影响儿童的行距预测操作;(4)5岁、12岁与19岁儿童多倾向于超前反应。  相似文献   

7.
唐日新  张智君  刘玉丽 《心理学报》2010,42(12):1109-1117
手的启动方向自由, 伸手拦截不同速度的运动小球。本研究通过考察手启动时的运动参数, 研究自由启动的情况下的信息利用和拦截策略, 并且考察了人的启动模式。结果发现, 自由拦截时手的拦截区域相对固定, 在物体快速运动情景下启动晚, 而在慢速下启动早, 可能综合利用了接触时间和距离信息, 存在速度伴随效应, 手的拦截启动策略为启动有相对稳定的角度和加速度, 并不随物体运动速度和物体大小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对速度变化的一种知觉。一些研究者曾对运动知觉的阈限进行过测定。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并不单纯地觉察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而是对一个运动着物体作出及时的动作反应(视觉—动作控制)。这种视觉—动作反应不同于一般简单的反应时的测定,它要求被试者对一个预定的目标作出反应时,需要掌握动作提前量的控制,否则就会出现超前反应或错后反应。同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有时由于各种原因而在隐蔽中进行,此时就要求人们估计它的行进距离。R.M.Gottsdanker 曾对客体的三种不同运动速度(定速、加速、减速)的知觉判断进行过实验,发现被试者对加速与减速的运动速度的判断都不准确,对加速运动常产生低估,而对减速运动产生高估。R.E.Morin等采用连续灯光闪亮代表一个客体的运动,要求被试者对运动行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多数的误差是反应低估(即提前反应)。曹日昌等曾探讨过影响运动行距预测的一些有关因素,如运动域结构、预测方法、经验及诱因等。结果表明,让被试获知结果及以手伴随刺激光点的运动对于运动行程预测的准确性有着积极作用。近一、二十年来一些研究者曾对运  相似文献   

9.
儿童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计算机软件控制实验,以暴露运动一段行程后进入遮蔽的光点为刺激物,光点以三种不同运动速度、三种不同运动行距组合呈现,要求儿童判断光点到达目标位置时按键反应。结果表明:5—19岁儿童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的发展存在5一8岁、11—14岁两个加速期;客体运动速度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绩效有显著影响,5、8、11岁组快速较中速下.5.8岁组中速较慢速下操作准确性均有显著降低;客体运动行距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绩效也有显著的影响.5、8、11岁组右目标位置下较中目标位置下操作准确性显著降低;性别对运动视觉表象操作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晏碧华  游旭群 《心理学报》2015,47(2):212-223
相对到达时间任务(RAT)是判断两个运动客体哪个先到达指定目标, 可用来评估个体动态空间能力。采用RAT任务对飞行员与普通被试进行对照研究, 寻求发现两组在运动客体特征和视觉空间运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上的处理差异。设计了3个实验分别考察客体颜色、客体大小、运动方向、速率大小、视线方向以及背景特征对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1)客体颜色不影响运动客体的相对时间判断, 客体大小、运动方向、速率大小、视线方向以及背景特征影响判断; (2)控制组对显示屏上从左到右的运动客体的相对时间判断好于从右到左任务, 大速率任务判断更好, 对大客体快速行驶而小客体低速行驶时的相对到达时间更易区分, 且与两眼视线方向不一致的运动方向会使控制组判断更难, 运动背景中的目标线特征改变使控制组判断绩效降低; (3)和控制组比, 飞行员反应快正确率高, 其快速判断优势集中体现在从右到左运动以及小速率任务上, 且在不同运动方向和不同速率上的反应时均无差异, 飞行员的处理优势还表现在不受客体大小、视线方向改变和目标线特征改变的影响。结论:飞行员能在变化的空间中准确处理相对速度、相对距离、相对时间等运动信息, 能分离客体大小、背景、运动方向等因素对相对到达时间判断的影响, 在运动空间中飞行员具有较高场独立性认知特征和动态空间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小学儿童对习俗时间的周期性特点的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涛  方格 《心理科学》1997,20(5):431-435
本研究探讨了小学儿童对习俗时间周期性特点的认知发展.实验任务是让被试判断两个给定日期之间的时间距离是正向接近还是反向接近。结果表明:儿童对习俗时间的周期性特点的认知成绩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随着两个日期之间距离的增大,反应时不断增加,正确率不断降低,在两个日期相互接近的方向发生改变的边界处,反应时最长,正确率最低,表现出显著的“距离效应”和“边界效应”;儿童可以利用数字系统进行判断,他们的认知加工策略包括计数、数字运算和凭借习俗时间的空间表象进行模拟加工等等。  相似文献   

12.
陈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4,27(6):1381-1385
依据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两个实验结合空间、参照点、事件和年龄因素,分别考察5至8岁儿童对未来一周和未来一年时间的认知特点。结果表明在这2种时域内:(1)5至7岁儿童有使用直线性空间标尺和固定时间参照点进行判断的特性;(2)5至8岁儿童表现出”两极化”的认知趋势.其判断受事件性质的影响;(3)5至8岁儿童表现出跨时域的认知差异,认知能力随年龄递增,7岁可能是发展的转折阶段。  相似文献   

13.
认知方式与幼儿部分遮挡绘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考察了5—6岁儿童不同认知方式对部分遮挡绘画任务的影响。实验设定不同形式的误导情境,共有两部分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绘画表征水平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2.在误导情境下,场独立儿童比场依存儿童能保持较稳定的策略选择倾向。3.画两个相同物体的遮挡要难于画两个不同物体的遮挡。4.在符号概念编码和空间编码中间存在着一些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3所幼儿园108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对儿童进行非标准空间测量时所依据的认知加工线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6岁儿童在一维空间测量中从两个端点和端点之间的连续空间提取信息进行量的判断,当从端点和端点之间的连续空间提取的线索不一致时,多数儿童不能对其进行整合;2、3~6岁儿童二维空间测量主要遵循一维规则,并且一维规则适用于各种图形;3、儿童根据空间量中显著特征进行量的判断,儿童对作为判断依据的显著特征的选择受各维度对比度影响。  相似文献   

15.
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刘范 《心理学报》1982,15(2):50-59
本实验是研究5—11岁儿童对面积和垂直这两种空间关系认知的发展。判断相等面积是探讨儿童掌握“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课题中不同变化因素对儿童认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儿童判断相等面积的认知过程主要可分为直觉判断和推理判断,似乎存在一种由前者发展到后者的过渡形态。儿童处理垂直关系时,除了垂直于斜面和垂直于水平面的形式之外,还有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中间形式存在,这是从垂直于斜面向垂直于水平面逐渐变化的发展过程。两个实验结果都表现随年龄而发展的趋势,其中有两个突出的阶段性特点,即六至七岁发展最快,各项指标差别显著,七至九岁组成绩上未显露增长,在这一阶段中儿童认知易受课题条件变化的影响,各个指标较其它年龄组变化大,这可能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时间和空间一样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由于时间本身的特点,给儿童的认知带来困难,它要求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整个认知活动的水平有更高的发展。认知发展心理学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儿童认知时间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同年龄儿童对时间反映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制约这一发展过程的条件,因素等。本文除简明阐述作为认知对象的“时间”的特点以外,还具体说明了认知时间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儿童在这一领域形成和发展着什么样的能力。着重介绍了国外关于时间认知发展方面研究的设想,结果,以及他们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7.
方格   《心理科学进展》1987,5(4):21-26
时间和空间一样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由于时间本身的特点,给儿童的认知带来困难,它要求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整个认知活动的水平有更高的发展。认知发展心理学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儿童认知时间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同年龄儿童对时间反映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制约这一发展过程的条件,因素等。本文除简明阐述作为认知对象的“时间”的特点以外,还具体说明了认知时间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儿童在这一领域形成和发展着什么样的能力。着重介绍了国外关于时间认知发展方面研究的设想,结果,以及他们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用实验验证短时距守恒性的存在,并考察不同年龄的儿童在短时距守恒性判断上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本研究提出了衡量儿童短时距守恒性判断发展水平的参照指示。结果显示:(1)儿童在短时距时间守恒性判断上有年龄特征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连续发展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儿童短时距守恒有三个发展水平,5-8岁为第一水平,9-10岁为第二水平,11-12岁为第三水平,各水平儿童使用的策略不同。(2)各组儿童所采用的认知策略随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不断进步,在时距守恒中各认知策略出现的顺序为:恒等性——同时性——互补性——逻辑性。(3)儿童时间守恒能力的发展和完善要迟于、难于空间守恒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3-5岁儿童对物体的认知及对他人的认知过程.结果表明儿童通过视觉认知外界物体时,物体的外观特性(形状与颜色)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认知过程中,通过触觉及视觉对物体认知的信息产生矛盾时,儿童对物体的真实性往往产生怀疑及犹疑不决,影响对物体的真实性认知.儿童对他人认知行为认知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儿童对物体认知结构的复杂性.3-5岁儿童对物体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20.
关于物体重量认知的研究是探讨儿童整个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美国和中国儿童利用语言标签基于重量进行归纳推理的发展特点及跨文化一致性。实验人员利用语言标签提示三个外部知觉特征完全相似物体中的一个物体,随后要求儿童从剩余两个物体中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和目标物体共享语言标签的物体。研究考察儿童是否能够基于物体的内在属性重量进行类别判断。结果显示:(1) 4岁和5岁儿童以重量进行归纳推理显著高于3岁儿童, 4岁和5岁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美国和中国4岁和5岁儿童的表现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 3岁儿童与随机水平没有显著差异;(3)美国2岁儿童的表现边缘低于随机水平, 6岁儿童显著高于随机水平。总之,儿童利用语言标签进行基于重量的归纳推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美国和中国儿童在发展特点及年龄转折上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4岁儿童具备了利用语言标签进行基于物体内在属性归纳推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