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考察农村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状,本研究编制了农村儿童社会性发展问卷,并对2681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儿童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道德、社会态度、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等五个方面,部分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交往水平明显高于留守儿童。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评估农村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暴力视频游戏是一种新兴的娱乐媒介, 是指含有描绘个体试图对其他个体造成伤害等内容的视频游戏。亲社会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 包括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所表现出的利他、助人等一切使他人受益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本文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整合国内外已有研究, 分析暴力视频游戏对玩家亲社会性影响的主效应, 并重点考察各调节变量在暴力视频游戏与亲社会性的关系中产生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 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24篇, 包含63个效应值(effect size), 总样本量18554人。研究结果显示:暴力视频游戏与亲社会性总效应值显著, 但相关较弱(r = -0.10)。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暴力视频游戏与亲社会性的关系受到被试性别、被试类型、被试年龄、测量类型与亲社会性测量指标的调节。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采用一般攻击模型与一般学习模型等理论模型指导暴力视频游戏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研究, 同时优化实证研究中测量亲社会性的实验范式, 并且需要重点考察个体差异对暴力视频游戏与亲社会性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和IAT测验,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性认知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和攻击特质差异。结果表明:(1)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性认知的抑制效应显著;(2)游戏类型和性别对内隐攻击性认知的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性视频游戏更容易对女生的内隐攻击性认知产生抑制效应;(3)攻击特质对高中生的内隐攻击性认知的主效应显著,并且游戏类型和攻击特质对高中生内隐攻击性认知的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性视频游戏更容易对低攻击特质学生产生抑制效应。由此可见,亲社会性视频游戏能够有效抑制高中生的内隐攻击性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共同提取诱发遗忘以提取诱发遗忘的研究范式为基础,重点关注在社会情境中说者对听者记忆的影响,是社会性记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基于对不同材料类型社会性共同提取诱发遗忘研究的梳理,探讨听者参与程度、说者特征及说者与听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提取时的搜索策略、情绪效价以及个体差异因素对社会性共同提取诱发遗忘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性共同提取诱发遗忘在群体中对促进群体成员记忆趋同方面的作用以及在连续社会互动中的可传递性对集体记忆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未来研究仍需对社会性共同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因素、产生机制及相关脑机制以及应用方面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奖赏指能够使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获得动机性或娱乐性体验的社会刺激或社会关系。本文主要介绍社会性奖赏的概念、评估方式和神经基础。针对社会性奖赏与金钱奖赏加工是否存在共同的神经基础的争论,本研究明确指出社会性奖赏与金钱奖赏加工有一个共同的神经基础,但社会性奖赏加工还特异性地激活一些社会性脑区。鉴于理解社会性奖赏加工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验证,从而深入理解社会性奖赏加工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同时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定依据,采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一般健康问卷》(GHQ-12)对贵州省某高校39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能显著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2)述情障碍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在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因此,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注重考虑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技能和情绪识别、调控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性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5,(5):24-30
网络游戏世界中的玩家在互动与交流中组成了一个虚拟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游戏玩家也发生着社会化行为,实践着游戏内亲社会行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型多人网络游戏这一"互动性"环境中,存在"游戏内互动性亲社会行为"与"游戏内服务性亲社会行为"两类游戏内亲社会行为,而且游戏内容与游戏情景对游戏内亲社会行为均有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还揭示出:游戏内容的亲社会性与游戏情景的亲社会性对游戏内互动性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游戏情景的亲社会性影响强于游戏内容的亲社会性;游戏情景的亲社会性、游戏内容的亲社会性、游戏内容的暴力性、游戏情景的暴力性对游戏内服务性亲社会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强度由高到低。此外游戏内亲社会行为对线下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则随着亲社会行为类型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对211名10—15岁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在本研究确定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诸维度上具有独特的年龄和性别特点。学习不良女孩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略高于学习不良男孩;随年龄递增.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则有所不同。同时.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诸方面存在着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性别和社会发展对中国大学生男性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前言  男性观念是“在两个性别之间的结构性关系的基础上 ,有关男子气和男性性别的内化了的文化信念体系”(Pleck ,Sonenstein ,&Ku ,1993 ,P .88)。社会建构论与实质论在男性观念上观点不同。社会建构论认为 ,性别角色是为适应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需要而构造起来的心理和社会的东西。男性观念没有单一标准 ,也不存在各种文化都通用的男性观念 ,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男性观念 (Brod ,1987;Pleck ,1995 )。由于男性观念有社会性 ,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人 ,其男性…  相似文献   

10.
赵欣  李丹丹  杨向东 《心理学报》2022,54(8):892-904
本文探究了4~6岁儿童社会善念理解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测量了100名4~6岁儿童的社会善念理解、心理理论、亲社会性和执行功能。结果发现, 随着年龄增长, 儿童愈加在社会评价和朋友偏好上倾向于社会善念人物, 并且此社会善念理解能力与心理理论的发展呈显著正相关, 且此相关在控制了年龄、执行功能及亲社会性后依然稳定存在, 但社会善念理解与亲社会性并不相关。此结果表明, 心理理论可能对社会善念理解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In nonhuman mammal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which pregnant females live is critical for their offsprings' brain development, endocrine state, and social and sexual behavior later in life. Social instability during pregnancy generally brings about a behavioral and neuroendocrine masculinization in daughters and a less pronounced expression of male-typical traits in sons. We favor the hypothesis that such behavioral effects of prenatal social stress are not necessarily "pathological" (nonadaptive) consequences of adverse social conditions. Rather, pregnant mothers could be adjusting their offspring to their environment in an adaptive way.  相似文献   

12.
This report evaluates whether a rat releasing a trapped rat from a restraint tube is better explained as due to its empathic motivation or to the pursuit of social contact. In the first condition, each of six rats chose in an E maze between entering an empty goal box versus entering a goal box where its entrance caused a rat trapped in a restraint tube to be released. Rats preferred the goal box with the trapped rat over the empty goal box. In the second condition, these rats chose between releasing a restraint‐tube‐trapped rat in one goal box and another rat in the second goal box that was not locked into its restraint tube. Rats showed no preference between alternatives. In the third condition, rats chose between a goal box containing a rat with an open restraint tube and an empty goal box. Rats preferred the rat with the open restraint tube over the empty goal box. These results support attributing the response of releasing a rat from a restraint tube to the reinforcing power of social contact rather than interpreting this response as empathically motivated.  相似文献   

13.
郭容  傅鑫媛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7):1268-1274
社会阶层信号是指个体据以感知和判断他人社会阶层的一切线索, 人们通过加工这些微妙的线索便能判断出他人的社会阶层, 而他人的社会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在人际水平的社会互动行为。以穿着打扮、面部特征和说话特点为例, 说明社会阶层信号对个体判断他人阶层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围绕社会交换、社会公平和社会认同这三个动机视角归纳了社会阶层信号对人际水平社会互动的不同影响。针对社会阶层信号本身, 将来有必要探讨社会阶层信号功能弱化的问题; 由于社会阶层信号与社会阶层这一概念的相关度较高, 未来研究有必要阐述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鉴于目前少有研究考察第三方的社会阶层信号如何影响人际水平社会互动的问题, 探索互动中第三方社会阶层信号的影响及其机制将会是对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推进。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article, we first suggest that the approach presented by Elcheroth, Doise, and Reicher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view of the “neuroscientific turn” that faces political psychology. Thus, we note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ntent and process and the predilection for general, intrapsychological, and content‐free explanations of political cognition and behavior are encouraged by these developments. We contras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s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change with the approach promoted by these new perspectives. Next, we consider the four themes highlighted by Elcheroth et al. as distinctive of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s approach. We notice convergences between these themes and several areas of “mainstream” soci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show that several of these themes have surfaced in these fields without making reference to this approach.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管理国际化的今天,企业履行其对其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已不再是企业的被动责任,而更多的是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主观意愿。本文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入手,基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分别介绍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各方(股东、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环境、政府等)所应承担的责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易传>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光辉哲学命题,揭示了社会和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求创造和平的社会环境促进并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易传>哲学还包涵着"以财聚人"的人本主义经济思想,与以追求利润为旨归的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根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政策逻辑, 分析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构的策略应该采取研究视角、学科体系和研究取向等的多重整合, 包括个体、情境和社会视角的整合, 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整合, 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整合。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核心, 整合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治理的机制和过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在建构影响社会发展的心理环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构需要社会发展的视角, 应该探索社会发展心理学的路径来承担整合学科体系和社会治理实践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信息加工中的相关性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新波  刘萍 《心理科学》2007,30(5):1130-1132
在以往的社会信息加工研究中,多数情况只对刺激作积极、消极的效价区分,这往往导致实验结论中出现困惑和矛盾之处。Peeters提出了另一个区分刺激的维度:相关性(他相关、主相关)。Wentura等人把这一区分引入实验设计后,不但合理解释了以往研究中的问题和疑点,而且获得了新的发现。因此,相关性区分的引入对于此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并对印象形成、刻板印象和群体等其他实验社会心理研究都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9.
陈立教授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国心理学的一代大师.陈老具有一种极为可贵的开拓创新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陈老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开展我国可持续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持续发展指利用世界资源满足人类的适当生活质量的生存.它关系到人类与其他物种的现时存在和未来延续,关系到国家兴亡、社会进步和世界安宁.当前,可持续发展心理学研究主要有6大课题(1)人的环境知觉、知识和评价;(2)环境烦扰、危险知觉、压力和生活质量;(3)环境研究中的认知、动机和社会因素;(4)可持续发展行为、生活方式和组织文化的概括化;(5)改变非可持续发展行为模式的方式和方法;(6)支持环境政策的形成和作出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