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存在柏拉图式的数学概念实体是哥德尔在哲学方面最重要的一个结论。《理性的生命———哥德尔思想研究》一书的作者用了整整一章来讨论这个问题 ,书中所列哥德尔对数学柏拉图主义的主要论证确实是哥德尔在他的著作中最强调的那些论证。现在我就在这本书工作的基础上 ,从诸多可能的观察点中选择一个观察点 ,也来看一看哥德尔为他的概念实在论所作的论证。我所选择的观察点 ,就是直觉或者哥德尔说的“数学直觉”对柏拉图主义数学观的证明作用。哥德尔的数学实体是柏拉图式的 ,是概念世界的存在物。它既不在物理的世界中 ,也不在心灵的世界中。…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在其著作中所探讨的友爱(philia),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内容也极为丰富。除了狭义的友谊之外,它还包括亲情、爱情等。柏拉图对它们进行了专门的思考,这可以视为其"幸福论"的核心内容。更进一步说,这种对友爱的多层理解还与柏拉图对哲学的认识有关。分析柏拉图使用不同的爱之意象来象征哲学,有助于人们理解他如何看待极为个体化的"友爱"与智慧追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这些解释为瓦尼萨所写序言据说全部哲学只不过是对柏拉图的一种评释。或许是这样。但是 ,柏拉图自己的哲学不也是对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毕泰戈拉学派和智者们、更不必说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一种评释吗 ?而反过来说 ,圣托马斯所撰写的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评释 ,难道不也是他个人的哲学吗 ?或者再反过来说 ,普洛克罗所写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评注》 ,难道不是也体现了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新柏拉图主义的数理哲学吗 ?普通的传统说法将我的第一句陈述归诸萧伯纳。审察的讥讽实际上是他个人的典型风格。至于“评释”这个术语———在启蒙时代已受到…  相似文献   

4.
一、导言对培根哲学有一个标准的解释,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这样的假设:他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一个纯粹的机械论过程在科学中发现绝对真理。虽然大多数作者认为,培根哲学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但是他所重视的实验方法以及通过经验对猜测证伪的观点却往往被公认为是有价值的洞见。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提出一种与公认观点不同的解释:培根是一个证伪主义者,他与鲍波尔的观点极为接近。在熟悉鲍波尔著作的人看来,这种意见可能相当离奇。因为在鲍波尔的著作中,培根哲学经常是作为鲍波尔哲学的对立面加以描述的。然而,我将尽力证明培根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的数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的数学哲学林夏水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数学哲学家。他的数学哲学思想迄今仍影响着当代一些数学家和数学哲学家。现代数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性日益提高,使得数学对象的实在性或客观性成为数学家和数学哲学家关注的问题。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随着数学基础三大学派的争论渐趋平静,数学对象的实在性问题成为形式主义与自称柏拉图主义论战的焦点。为追溯现代数学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渊源,本文就柏拉图的数学哲学作一探讨。一、时代背景柏拉图数学哲学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哲学和数学背景。在哲学方面,当时的哲学家都致…  相似文献   

6.
克尔凯郭尔在假名写作中多次或明或暗地批评黑格尔体系中缺乏伦理学,而黑格尔在其著作中却曾经详细讨论过伦理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其根源在于克尔凯郭尔对伦理学/哲学的理解不同于黑格尔以及其他19世纪的伦理学家/哲学家。他把伦理学/哲学视为是个体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所遵循的不是谢林和黑格尔的哲学传统,而是被称为“生活哲学”的古代哲学传统。由此克尔凯郭尔成为了一个现代哲学的反动者、一个过时的人物,这使得克尔凯郭尔在现代伦理学史/哲学史上的地位显得有些奇怪。  相似文献   

7.
和中期柏拉图主义相关的许多研究都是从学说角度展开的,这些研究假设了中期柏拉图主义的多样性,但却无法说明各种中期柏拉图主义学说为何会被统称为柏拉图主义。为了从一个统一的角度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中期柏拉图主义,本文假设古希腊哲学可以分为事实指向型和文本指向型两种形态,它们代表了做哲学的两种不同方式。中期柏拉图主义属于文本指向型哲学,以对柏拉图哲学对话的评注为做哲学的首要任务,因而这些评注活动强调柏拉图及其文本的权威地位。本文认为,我们应当在评注活动的语境中来理解柏拉图的权威,柏拉图的权威本质上是知识取向的,而非道德取向的。  相似文献   

8.
《智者》是晚期柏拉图的一篇对话体著作,它的表层主题是明显的,这就是为“智者”寻找一个定义。但是它的深层主题是什么,却不容易确认。对此问题的各种回答就形成了理解《智者》的不同视域。历史上出现的主要视域有:(1)传统的存在论视域,它认为实在(to on,being)和非实在(to mēon,not-being)的问题是《智者》的核心主题;(2)理念论视域,它将该篇对话看做柏拉图理念论发展的一个阶段;(3)分析哲学的视域,它拒绝从存在论层面来阅读《智者》,而倾向于将这篇对话当做早期的逻辑学和语言哲学文本来阅读,认为柏拉图在此关注的是命题的“意义”和“…  相似文献   

9.
美善是柏拉图对理想人格的一种构型,他把希腊语中"美的"和"善的"两个词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名词来描述哲学所能构想的理想人格型相,对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人性的整全性与居间性进行了奠基性的阐释。通过哲学的爱欲教化,柏拉图力图完成美的世界与道德宇宙的和谐统一,最终把哲学定位为爱欲的教化。  相似文献   

10.
语言何以表现"实在",是哲学、语义学和认知科学争论最激烈的议题之一,它充斥着悬而未决的问题、谜题和悖论。在论述语言与知识关系的《克拉底鲁》中,柏拉图着重说明语言在认识"实在"中的中介角色和基础性工具地位;作为一种用于分离"存在"的工具,语言有客观上确定的结构,从一开始就同"实在"同构,并映照"实在"的结构。但在其他地方,柏拉图却基于"思想本身在结构和内容上是语言的"的原则,对语言的价值、意义、真理的本性,及语言与思想、"实在"的一般关系做出不同论述。通过对柏拉图相关对话录及其现代阐释进路的分析可知,与当今分析哲学将语言学哲学作为一门专门化的、应用于语言学的科学哲学来发展的主流思路不同,柏拉图并不认为哲学问题归根结底是语言问题,语言研究不能与对稳定"实在"的研究相提并论,尽管他深信词源学的力量,并利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见解认为,亚里士多德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从认识论角度提出灵魂好比“蜡块”的著名比喻的哲学家。目前我国出版的《欧洲哲学史简编》、《简明欧洲哲学史》、《欧洲哲学史》和《欧洲哲学史讲话》均执此见。其实,最先提出这个著名比喻的并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柏拉图。在柏拉图的《泰阿泰德》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假定人人心里有一块性质优劣不等的腊版;这是司记忆之神——诸穆萨之母——所锡予的。感觉知觉,欲记之于心,则在此版上留迹,如打印一般。在此  相似文献   

12.
M.邦格的《科学唯物主义》,一开始就承认哲学唯物主义似乎是虚弱无力和早已过时的了。邦格告诉读者,哲学唯物主义对生活、思想以及人类思想的创造物,如价值观、文化和数学,给予似乎合理解释的企图,已经起了窒息的作用。邦格的目的,是使哲学唯物主义按照当代的逻辑学、数学和科学的要求,重新获得新生并跟上现时代。邦格确信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因为他认为,唯物主义是唯一的科学和技术的本体论,而且对他来说,只有科学才能产生真正实在经验的知识。邦格希望,他的著作的价值是为当代科学提供一个适当的概念框架,能引导读者把唯物主义当作一个研究领域,而不是把唯物主义当作一个僵化的信仰体系。在构造他的科学和技术本体论过程中,邦格不仅注意到避免唯心主义者所犯的把时空概念具体化的错误,而且由于这些唯心主义者是他的“亲兄弟”(可以这么说),他也注意到避免诸如物理主义者排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人的本质,卡西尔在其《人论》一书中指出,"人是什么?人是创造和使用符号的动物,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没有符号系统,人的生活就一定会像柏拉图著名比喻中那洞穴中的囚徒,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这个理想世界是由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为他开放的。"卡西尔从  相似文献   

14.
关键在于能否哲学地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黑格尔以来,“中国有没有哲学”就一直成为一个问题。这有两个意思:第一,被黑格尔所批评的、径把传播于欧洲的“中国伦理宗教”或“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的某种学问当作“哲学”看待的做法,其本身需要作出一种论证,也就是说,黑格尔实际上暗示了对一种文化的理解与肯定应该是具体的理解与肯定,把“我者”的成分想当然地当作“我者”与“他者”共质的内容,很可能忽略了对文化相异性的基本尊重;但是,第二,当在黑格尔的精神世界体系中,“哲学”相当于文化和文明的灵魂,他否认中国有一种可称为“哲学”的东西,即指中国文明不具…  相似文献   

15.
后哲学文化     
我要首先指出,实用主义者不想在哲学上区分第一级的、与实在相符的真理和第二级的、作为最好去相信的东西的真理。我认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哲学,没有柏拉图主义的那种把偶然、约定的真理从比它更多的真理中剔除出去的企图,文化是否还能发展下去。在《实用主义的后果》一书的最后两节中,我回顾了实在论者对实用主义的最近一轮反驳。这个回顾把我们带回到我最初在哲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分。实用主义认为不可能超越塞拉斯关于理解事物相关方式的观点。这种观点对近来书生气十足的知识分子来说,就是要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所有不同词汇的相关方式。最近人们用直觉这个名称所称呼的那种方法将使我们脱离这类  相似文献   

16.
作者(R.W.Sellars,1880年一)是批判实在论代表之一,美国密支根大学教授,《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的编委,著有《批判实在论》、《进化的自然主义》等书。本文原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1965年3月号,译时作了删节。作者说他主张“进化的唯物主义”,“拥护渐进论”,“同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有许多共同点”。作者认为,英美经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是现代哲学斗争中的三个主要竞争者。他反对各派哲学之间的斗争,要人们放弃对自己哲学的信仰,彼此“相互滋养”,并且要减少“哲学上的文化隔阂”,创立和追求一种既不属于这三派哲学但又把它们的特点融合起来的哲学。在谈到辩证唯物主义时,他对现代修正主义者歪曲利用马克思早期著作颇感兴趣。他一方面诽谤和歪曲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唯物主义同黑格尔辩证法的混合”,是按照黑格尔的正一反一合思考问题,并且“难以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另方面企图模糊、取消辩证法同庸俗进化论的界线,辩证唯物主义同存在主义和新实在论的界线,寻求什么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甚至胡说什么“列宁寻求建立一种实在论”。作者说,存在主义在欧洲已成了流行品,它“作为第三哲学势力起作用”。他认为,存在主义的着重点就是人的状况问题。作者把萨特尔当作存在主义的代表,认为他对于研究这三派哲学“最有用”。他说萨特尔的观点是自然主义的和人道主义的。然而,他却无意中给萨特尔帮了倒忙,道破了萨特尔伪装赞成马克思主义的真面目,认为他既想避开唯物主义又想避开唯心主义,力求用妥协的办法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走中间道路。色勒士的观点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竭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文化渗透”时,一些资产阶级哲学家企图在哲学上使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彼此调和、互相融合,并且同现代修正主义者“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呼应。  相似文献   

17.
俞吾金同志在《“蜡块说”小考》一文中,认为柏拉图最先提出“蜡块说”,并且把“蜡块说”当作“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进而又说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柏拉图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九期)这是我们不能苟同的。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原子论唯物主义的伟大代表德谟克里特,第一个用蜡块比喻解释认识论问题。德谟克里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即原子。宇宙万物是原  相似文献   

18.
解释学与伦理学——关于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的核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它包含有强烈的伦理学色彩 ,这种色彩贯穿于伽达默尔的整个学术思想之中 ,这从他的第一个讲座《论古希腊伦理学的概念和历史》、所发表的第一部著作《柏拉图的辩证伦理学》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真理与方法》也有不少涉及伦理学的内容。进入到晚期 ,他更自觉地将解释学引向实践哲学 (这里的“实践”,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实践 ,而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 ,它和人的生活整体密切相关 ) ,并对此有较为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这些足以表明 ,伽达默尔不仅是一位解释学家 ,同时也是一位伦理学家。然而迄今为…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在欧洲尚未有一处大型的道教中心,也没有一个场所能够让人全面完整地了解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宗教、哲学和修炼方法。明山中心的创建,将成为道教文化在欧洲的一个标志性场所和弘法胜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但就目前来说,在欧洲尚未有一个大型的道教中心,也没有一个场所能够让人全面完整地了解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宗教、哲学和修炼方法。相比之下,仅在法国一地就已经有44处佛教中心。但是,道教信徒或喜爱道教哲学的人在西方社会却不在少数。欧洲有很多人在学习太极拳、《易经》、吐纳打坐,以及风水术数等,中医馆也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哲学史家A·C·弗雷泽在整理编纂《贝克莱全集》(四卷本,1901年出版)的过程中,欣喜地发现了贝克莱哲学中的一片“新大陆”——《西利斯》。他向人们宣告:“长期以来,尽管它为哲学史家和传记作家们所忽视,但不愧是十八世纪英伦诸岛上的形而上学作品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部著作。”“每当我们翻开本书时,总能见到新的思想火种的闪烁”,“通篇都体现著作者那令人意想不到的创造才能。”经过对《西利斯》和早期著作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弗雷泽大胆地提出了一种关于贝克莱哲学的新奇解释:贝克莱有两套哲学,一是以《人类知识原理》为代表的早期著作中所表达的唯我论哲学,一是《西利斯》所阐发的柏拉图式的“神中心论”,“万有在神论”(panentheism);“当我们从《人类知识原理》进到《西利斯》,我们就从洛克过渡到了柏拉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