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利 《四川心理科学》2014,(13):159-159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 实验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发起来”。  相似文献   

2.
波兰尼与他的《个人知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5)是当代英国著名哲学家,因创立意会认知(Tacit Knowing)理论享誉国际学界。波兰尼1891年3月12日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后曾在军队当过军医,1922年赴德国,在柏林卡伊泽·维尔赫姆研究所从事物理化学研究,在吸收理论方面有一定成就。纳粹上台后,他碾转英国,任曼彻斯特大学社会研究系教授,此间,他发表大量有关经济、政治学方面的论著。1958年,波兰尼出版了《个人知识》并以此创立意会哲学,一跃为知名哲学家。实际上,早在40年代末,波兰尼就开始了他的哲学探索,在1946年的《科学、信仰与社会》一书中,他批判了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提出以人性为基点的科学信念、科学直觉和内在创造作为科学研究之基础的观点。他发现,科学家的个人判断和寄托是科学进化的重要动因,科  相似文献   

3.
实践建构论:对一种科学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和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理智主义科学观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科学观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可以被概括为“实践建构论”的科学观,其基本观点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建构性的实践活动。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探讨这种“实践建构论”科学观的基本路向,以及它对开辟理解科学的新视野的意义。一、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建构论”首先把科学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这根本区别于理智主义科学观。在理智主义科学观看来,科学只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行为,认知主体“看”与“思”的结合最终引向关于能够严格与主体两分的…  相似文献   

4.
从表达问题看默会知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自从M.波兰尼于1958年提出“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术语以来,围绕这个概念已经产生大量的文献,并汇聚了不同的哲学传统,如现象学传统、解释学传统、后期维特根斯坦传统和波兰尼传统。默会知识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可以在多维的理论视野中加以考察。但是,正如“默会”(tacit)这个词所表明的那样,这类知识首先牵涉到的是与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是心理学的首要问题,要建立科学的心理学,就必须端正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纵观近代心理学的历史,笔者认为,近代心理学的发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我们不妨这样说:人的本质观决定了心理观,有什么样的人的本质观,就有什么样的心理观,同时,受人的本质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史建成 《世界哲学》2022,(6):102-110
“审美相关性”作为卡尔松环境鉴赏理论的根本规则和规范性方法长期被学术界忽视。在20世纪美国,此概念经由艾肯、佩珀、斯托尔尼茨、伊顿等美学家的阐发逐渐形成特定观念史,其目的在于从感性直观经验向外寻求语境知识介入审美的可能性。其建构方式在传统美学中有两种类别:第一种将直观内容与语境知识作经验结构的静态切割,并在“相关性”意义上再将两者结合,其代表人物为艾肯、伊顿;第二种直接从经验整体出发探讨“相关性”的判定标准,未作内核、外延的对举,其代表人物是佩珀、斯托尔尼茨。卡尔松延续了斯托尔尼茨的讨论方式并批判了保守路径、分析美学路径、后现代路径,创立了“对象聚焦路径”,而此路径正是其环境鉴赏理论客观性审美的具体规范方式。与传统“审美相关性”将经验的开放性与丰富性视为基石与归宿不同,卡尔松钟情于对象给予的“那一个”审美。这种“审美必然性”的单一化、符合论倾向源于其“本质主义”的对象观,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其“相关性”知识能否导向“必然性”的驳难。  相似文献   

7.
舒斯特曼由分析美学转向实用主义美学的宗旨就在于,让关学发挥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价值,让身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心。因此,实用主义美学关注身体的目的在于(1)是身体而非理性与语言是我们通达源初世界的途径,通过改善和提高身体意识达到对世界的本真性了解;(2)纠正人们在对待身体现象上偏向外在表面的矫饰行为,而主张建立身心合一的新身体观;(3)反对把身心分离为手段一工具的二元论思想,而主张建立手段与目的相互依寓的身心一体的身体观,重视身体在人类行为中的基础性价值;(4)反对身体的禁欲主义主张,从身体出发对于身体合理性欲望予以充分肯定。舒斯特曼建立身体美学的目的就在于,恢复鲍姆嘉登遗漏的“身体”,重置了“身体”作为美学学科的本体性地位。此外,本文勘比了这一身体关学思想与中国古典身体美学异同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维明的体知概念是在默会知识与儒家思想的现代性的双重语境下对儒家的德性之知传统所作的一种新阐释。体知是那种与认知相对、与实践结合、体现人格尊严的认识,具有认识的意义和实践的意义。杜维明对体知概念的论述与波兰尼在个人知识观上的建构工作有不少相近之处,两者都对传统科学知识观念提出质疑,为知识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波兰尼在《个人知识——走向后批判哲学》中指出,知识不可能达到没有主体个人的客观性,而必然是有个人操作进入其中的主体性构建,知识因此有历史性。人的作用是知识的内在构成部分。科学是人的科学,科学认知中有人的热情,人能够参与知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戴春林 《心理科学》1997,20(6):566-567
1引论“得士者昌,失士者亡”。齐恒公得管仲而号令诸候;刘邦得张良、韩信、萧何而一统天下;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而鼎四川。相反,赵国杀李牧而亡国,项羽失范曾而自刎乌江。可见,历史上的成败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具备怎样的行为心理素质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这个问题一直为有识之士和历史学家所关注。诸葛亮在《蒋苑知人性Z中就提出了考察人才的七条标准:“然知人之道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日,穷之以辞变而观其变;三日,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相似文献   

11.
孙斌  张艳芬 《现代哲学》2003,(1):124-128,134
本文试图从“对象”和“看”这两个概念出发来讨论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一个转变,在此讨论中,维特根斯坦有关“对象”和“看”的论述被置于其前后期思想的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文章首先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在“对象”这个概念上所面临的困难与错误,这种困难与错误构成了对其前期图像论语言观的挑战。接着,文章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对图画所做的分析,认为图画的要点不在于它所指称的对象,而在于它如何被看,而如何被看实际上是“看”这个词的如何被使用。在此考察中,其后期游戏论的语言观得到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专家医生的知识结构及诊断推理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专长研究中“中间者效应”的发现,引发了研究者对专家医生知识结构的探讨。在“知识打包”的基础上,医生的临床知识以“疾病脚本”的方式组织起来。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专家医生积累了丰富的疾病脚本。在临床诊断中,他们无需对病人所有的体征和症状进行仔细地和系统地分析,而是通过非分析性的推理方式——“模式识别”或“样例识别”便可自动激活与之匹配的疾病脚本,据此对病人做出迅速而准确的诊断。医学专长的本质就在于专家医生以“疾病脚本”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知识结构。“适应性专长”代表了未来医学专长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启蒙大师之一,文化巨擘。尽管他本人没有系统地进行过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但在其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却闪烁着心理学思想的火花。本文初步探讨了梁启超的心理学思想,将其心理学思想总结为神具形生、境由心造的心理本质观,“慧观”和“悟”的认知观,意志自由和立志的志意观,重情轻智的情智观,共通和完满的人格观,并讨论了其心理学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哲学更是实践观的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应当做它应该做和能做好的事,而就哲学自身的改革来说,首要的是要确立合理、科学的哲学观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今后哲学发展的大思路,理应详加考察。以笔者之见,现行哲学的根本失误并不在于它的具体观点和结构安排上,而在于它用一种狭隘的哲学观作基础,妨碍了其视野拓展和效用发挥。而从历史的线索和马克思主义的志趣来看,哲学最关心的是实践发展问题,它总是对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和基本条件进行多方面、创造性的研究,提出各种见解。所以,从本质上看,哲学应当是关于实践观的学问,而不是别的什么。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由传统哲学语境进入现象学语境时 ,最让我们感到迷惑的是现象学中频繁出现的几个术语 :“本质直观”、“本质经验”、“本质还原”等。本质如何能被直观 ?本质如何能作为经验 ?产生这种迷惑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象学与传统哲学对“本质”定义的差异。传统哲学的本质是隐藏在直观现象背后的抽象概念 ,而现象学的本质 (Eidos ,Wesen)则是直观呈现的纯粹意识可能性。本质问题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主题 ,胡塞尔明确地说 :“现象学在此应被确立为一门本质科学———一门‘先天的’或也可以说是‘艾多斯’ (Eidos的中文音译———引注 )的科学”。…  相似文献   

16.
与萨特自由观相比,马克思自由观具有更为重要的现代价值.这种现代价值根源于马克思对人的本体论定位的合理性,即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建立在“类自由”基点上的个人自由和群体自由的现实实现.在与以萨特代表的强调“自我”的绝对自由,并由此导致我与“他者”的绝对对立的自由观的对比中,马克思的自由观不仅能达到理论上的“主体交互性”的实现,而且能够在现实境遇中达到实践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不端行为在实验科学的早期就已经出现.近几十年各种科学不端行为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科学开始显示出它的“病理学”的一面.回顾历史和现实中一些科学欺诈的案例,并对其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大量事实证明:科学不端行为是科学的一种本质特性,代表了科学的“黑暗面”.对科学不端行为从科学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角度综合研究,才能达到对科学本质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8.
爱留根那将上帝的神性视为超越所有“存有”与“非存有”的纯粹与绝对之“无”。“无”的本性是“无中生有”,即超越的“无”以“存有”的方式自我显现。作为宇宙的本原,“无”是对所有的本质或实体的否定,甚至是对所有受造物的否定。爱留根那之“无”将“存有”和“非存有”融为一体,一方面揭示了存有自身的绝对的超越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诠释出存有的非限定特征。爱留根那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中所隐含的与东方哲学相通的智慧更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杨虎 《现代哲学》2022,(2):153-160
妙有微妙至极、不可思议、圆融无碍等义,观妙即原初生活领悟。妙之究竟义在于圆融无碍,即于一切事情而观其“无分别相”,观“物”即“无”。在如何“观妙”的思想方法问题上,藉由天台佛学“妙”论的启示,引出“绝待”观妙的圆融思想;“圆融”又蕴涵了“相即”,“绝待”之“即”方是“圆即”,这需要通由从“分别心”到“无分别智”的“观法之切转”透显,观法切转无转相。通由圆融存在观法,转出“妙生万物”的思想方向,不舍于物而“即物”以“妙物”,在生活的相续中不断成就个体的自由与事物的自如。  相似文献   

20.
该文概述西方学术主流从“心灵”到“语言”的范式转换;清理以语言为批评范式的思想家们对语言“本质”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学术立场;凸显语用学对人文学术之重构的巨大影响;指出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以及与之似乎针锋相对的“认知语言学”,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索绪尔之前的本质主义语言观对语言决定论的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