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AASI)是一种评价动脉顺应性的检测技术,具有无创、易探作、有效的特点,在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心血管事件和死亡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探讨S-AASI与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使用S-AASI作为一种预测和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指标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研究极微量白蛋白尿(MAU)与ABPM、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Ip75)的相关性,探讨极微量MAU对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亚临床靶器官早期损害的意义.对EH患者分析ACR的相关因素.以ACR分组,得出收缩压(SBP)及昼夜节律等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AIp75与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示rAIp75及血肌酐等与ACR有相关性(P<0.05);回归分析示DSBP及病程等是独立因素(P<0.05).本文证实合并MAU的EH患者与rAIp75及24hSBP等正相关,指出极微量MAU可能对评价EH亚临床靶器官早期损害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的298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血液检测及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晨峰血压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非晨峰血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与非晨峰组相比,晨峰组24h动态收缩压、日间动态收缩压、夜间动态收缩压、24h动态脉压、日间动态脉压、夜间动态脉压、左室重量指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能是晨峰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有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心脏是最常见的高血压损伤靶器官,首先引起左心室肥厚,然后导致心功能下降,并可导致心律失常.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左室肥厚(LVH),可致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率增加,病死率升高,是猝死、冠心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独立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信号.QT间期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和电不稳定性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重要指标;Tei指数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定量综合评价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多普勒指标,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重复性.本研究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QTd、左室Tei指数及左心功能,探讨其内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11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QT离散度(QTcd)。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而且晨峰组的睡-谷晨峰变异幅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的LVMI、CCA-IMT、ICA-IMT、QTcd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1)。两组在BMI、血脂谱、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晨高血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长期晨间血压负荷升高使得机体全天处于血压高负荷状态,更易使心肌重构肥厚和心电生理特征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遏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高反应是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损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11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QT离散度(QTcd).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而且晨峰组的睡-谷晨峰变异幅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的LVMI、CCA-IMT、ICA-IMT、QTcd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1).两组在BMI、血脂谱、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晨高血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长期晨间血压负荷升高使得机体全天处于血压高负荷状态,更易使心肌重构肥厚和心电生理特征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遏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高反应是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损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逆性危险因素之一,但大多数患者仍未采取合适治疗,或未达到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循证医学证实,联合使用降压药物不仅是控制血压达标的主要手段,而且是保护靶器官的重要措施,可明显减少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血压的联合用药应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逆性危险因素之一,但大多数患者仍未采取合适治疗,或未达到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循证医学证实,联合使用降压药物不仅是控制血压达标的主要手段,而且是保护靶器官的重要措施,可明显减少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血压的联合用药应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老年高血压降压不易达标及降压质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老年高血压降压不易达标或降压质量低,原因在于老年高血压的特殊性,如多发收缩期高血压、血压波动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等。在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中,应充分认识其特殊性,开展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正确选择降压药,在降压达标治疗的基础上,提高降压质量,最大限度降低患者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是由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可以导致多种靶器官功能损害,并最终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如何做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血压控制的现状,以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为指导,从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以及药物对个体的敏感性等诸多方面出发,阐述了高血压患者个体差异性。高血压患者个体差异性决定每一个个体综合控制策略的不同,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为每一个个体制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方案,以期达到理想的高血压整体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是由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可以导致多种靶器官功能损害,并最终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如何做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血压控制的现状,以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为指导,从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以及药物对个体的敏感性等诸多方面出发,阐述了高血压患者个体差异性.高血压患者个体差异性决定每一个个体综合控制策略的不同,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为每一个个体制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方案,以期达到理想的高血压整体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2.
探讨正常高值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入选正常高值血压者150例,其中杓型组72例,非杓型组78例,60例正常血压者为对照组。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杓型组和非杓型组UAE、IMT、LVMI高于对照组(P<0.01)。非杓型组UAE、IMT、LVMI高于杓型组(P<0.05)。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已出现靶器官损害,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早期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我国老年高血压的绝对人数逐渐上升,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8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90%.高血压对于老年人的危害更为严重,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死亡的危险性显著增高,故合理地控制老年患者的血压,对于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老年高血压有其特殊的病理生理及临床特点,要求我们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要兼顾多方面因素,合理用药,减少副作用,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心脏是最常见的高血压损伤靶器官,首先引起左心室肥厚,然后导致心功能下降,并可导致心律失常。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左室肥厚(LVH),可致心血管病事件发病率增加,病死率升高,是猝死、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独立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信号。QT间期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和电不稳定性预测恶性室性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达标率、最大程度地降低靶器官损伤,一方面应强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戒烟限酒、低盐饮食、减轻体重和适量运动,另一方面,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应根据不同个体的高血压发病机制及病因的差异,在指南的指导下,应用不同种类抗高血压药物(单用或联合用药),采用针对个体的优化治疗,才能更有效地使降压治疗达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达标率、最大程度地降低靶器官损伤,一方面应强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戒烟限酒、低盐饮食、减轻体重和适量运动,另一方面,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应根据不同个体的高血压发病机制及病因的差异,在指南的指导下,应用不同种类抗高血压药物(单用或联合用药),采用针对个体的优化治疗,才能更有效地使降压治疗达标.  相似文献   

17.
由于诸多因素,使得一些高血压患者对治疗产生抵抗,或表现为难治性,其中有疾病因素、对治疗的依从性、其他药物的干扰和生活方式等。研究已经证明,有效地控制血压,使之达标,可以有效地降低重要靶器官受损的危险性。而规范、系统地控制血压、加强对抵抗性高血压的管理是保护靶器官的重要途径,同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由于诸多因素,使得一些高血压患者对治疗产生抵抗,或表现为难治性,其中有疾病因素、对治疗的依从性、其他药物的干扰和生活方式等.研究已经证明,有效地控制血压,使之达标,可以有效地降低重要靶器官受损的危险性.而规范、系统地控制血压、加强对抵抗性高血压的管理是保护靶器官的重要途径,同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以146名小学一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历时2年的3次追踪测试, 考察小学生从一到三年级的语素意识、汉字识别和词汇知识之间发展关系的变化。在控制了语音意识、快速命名、正字法意识、一般认知能力和自回归效应后, 结果发现:(1)一年级时的汉字识别显著预测二年级的同音语素意识和同形语素意识; (2)一年级时的词汇知识显著预测二年级的复合语素意识和汉字识别; (3)二年级时的汉字识别和词汇知识对三年级的同音语素意识、同形语素意识和复合语素意识均有显著预测作用; (4)二年级时的同形语素意识对三年级的词汇知识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果表明, 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汉字识别和词汇知识对语素意识具有预测作用; 三种语素意识对汉字识别和词汇知识的预测作用中, 只有同形语素意识能够显著预测词汇知识; 三种语素意识、汉字识别和词汇知识的发展关系存在变化且具有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继发性高血压病因的检出和针对病因的治疗,不仅可以提高高血压的治愈率和控制率,有利于保护靶器官,还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基本的临床检查,如血、尿常规,血浆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尿酸和血清肌酐,可以为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